2017年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817地球科学导论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举例说明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差别。
【答案】(1)人工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是指以人类活动为生态环境中心,按照人类的理想要求建立的生态系统。如城市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等。
人工生态系统的特点是:
①社会性
即受人类社会的强烈干预和影响。
②易变性
易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并随人类活动而发生变化,自我调节能力差。
③开放性
系统本身不能自给自足,依赖于外系统,并受外部的调控。
④目的性
系统运行的目的不是为维持自身的平衡,而是为满足人类的需要。
人工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环境(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等)和人类(包括生活和生产活动)三部分组成的网络结构。人类在系统中既是消费者又是主宰者,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必须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才能维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2)自然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依靠自然调节能力维持的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如原始森林、海洋等。由于人类的强大作用,绝对未受人类干扰的生态系统已经不存在。自然生态系统可以分为:
①水生生态系统
以水为基质的生态系统。
②陆生生态系统
以陆地土壤或母质等为基质的生态系统。
2. 论述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的形成条件和物理特征,并分析黑洞的奇点性质。
【答案】(1)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的形成条件和物理特征:
①白矮星
a. 形成条件
质量中等的恒星(小于1.4个太阳质量)经历超新星爆发后,恒星开始转变为白矮星。 b. 物理特征
恒星残骸的密度达到
②中子星
a. 形成条件 (相当太阳密度的12.5万倍,由异常致密的原子核和电,表面温度升高至8000K ,发出白光。 子组成)
质量更大的恒星经历超新星爆发后残存的质量如达到太阳质量的1.5~2倍,在暴缩情况下形成快速自转的中子星。
b. 物理特征
直径一般仅l0km ,但密度达
所以寿命小于10亿年。
③黑洞
a. 形成条件
超新星爆发后产生了超强引力场,产生黑洞。
b. 物理特征
黑洞有超强的引力场,在这种超强引力场下,被吸入的任何物质和光线运动速度超过了光速。此外所有物质和光线只能被吸入,而无法逃逸出去。
(2)黑洞的奇点性质
无限大的物质密度,无限大的压力,无限弯曲的时空等。
3. 试述成土母质、气候与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答案】(1)成土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成土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成土母质的类型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成土母质的类型往往决定着土壤质地的类型。
(2)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指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经常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对土壤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的影响。气候还可以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以及植被类型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3)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而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
4. 说明终极绝灭、假绝灭、正常绝灭和集群绝灭的区别?
【答案】(1)终极绝灭
终极绝灭是指一个物种的个体完全消失而不留下后裔。
(2)假绝灭
假绝灭是某个物种经历一定地质年代演化后,采用线系渐变的型式由祖先种演变为后裔种,祖先种绝灭,但物种的谱系仍继续下去。
。耐,主要由异常致密的中子组成。中子星具有很强的磁场,并因自转而辐射具精确周期的脉冲式无线电波。中子星的辐射强度大于白矮星,
(3)正常绝灭
正常绝灭是地球历史中新的物种不断形成,老的物种相继绝灭。
(4)集群灭绝
集群绝灭是指在某些地质时期,出现许多生物门类近乎同时地和全球性地大规模绝灭,使生物界绝灭率突然升高。
5. 解释何谓自然灾害的减灾系统和防治工程。
【答案】(1)自然灾害减灾系统
①组成
自然灾害系统一般是由各级政府领导和协调建立的综合性职能机构,具有权威性、社会性、专业性、技术性和救助性特征。
②职能
其主要职能包括制定减灾政策,确定灾害风险、发布灾情公报、决定减灾方案、领导减灾活动,以保证在当前的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上,尽可能将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维持社会的稳定。
(2)自然灾害防治下程
①自然灾害的防治工程是减灾活动中最直接的措施。通过工程手段治理和改善灾害系统的致灾环境,减少灾害产生的条件,以达到预防和减轻灾害的目的。
②不同灾害采取的工程治理措施不同,需要根据灾害的成因和现象特征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以最终确定运用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有效、经济、简单和实用。
6. 以河流地貌为例说明地貌演化阶段。
【答案】地貌演化是指在各种地貌营力的作用下,地貌在不断形成、发展和演变中经历的各种阶段和过程。以河流地貌为例加以说明。
(1)幼年期阶段
①河流循被抬升的原始倾斜地面发育,开始时水文网稀疏,在河谷之间存在着宽广的分水地。
②随着河流的下切侵蚀,河流比降开始加大,坡折增多,横剖面呈“V ”字形,坡谷坡陡。坡顶与分水地面有一明显的坡折。这时谷坡上的崩塌、坠落和滑坡等过程很活跃。
③水系逐渐增多,地面分割加剧,河谷加深,较大的河流逐渐趋于均衡状态。谷坡的剥蚀速度相对大于河流下切的速度,河谷不断展宽。整个时期的地势起伏最大,地面最为破碎。
(2)壮年期阶段
①谷坡不断后退,使分水岭两侧的谷坡日益接近,终于相交,原来宽平的分水岭最后变成狭窄的岭脊。但这时的谷坡仍然较陡峭,崩塌、滑坡过程仍然很活跃。
②随着谷坡侵蚀过程的不断进行,谷坡逐渐减缓,山脊变得浑圆,谷坡上的岩屑很多,谷坡上部的岩屑通过土溜或土壤蠕动向下搬运,下坡的岩屑主要是受流水片状冲刷和谷坡侵蚀,在谷坡下半部常形成凹形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