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817地球科学导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大气降水(淡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分布很不均匀,从降水形成的条件简要分析一下原因。
【答案】地面从大气中获得的水汽凝结物,总称为降水。
(1)降水的形成需要有三个条件
①要有充足的水汽;
②要使气块能够抬升并冷却凝结;
③要有较多的凝结核。
(2)降水分布不均匀的原因
①海陆位置影响降水
一般来说,距海越近的地区,受海洋的影响较大,距海越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较少,所以降水分布的普遍规律是沿海多,内陆少。
②地形影响降水
a. 山脉走向与降水
山脉走向对海洋水汽有阻挡作用和引导作用,若山脉走向与海洋水汽来向垂直,就会阻挡水汽的进入,使大陆内侧降水明显减少。
b. 迎风坡、背风坡与降水。海洋湿润气流在运行过程中,如果遇到山脉的阻挡,就会沿着迎风坡上升,在一定的高度上冷却达到过饱和状态,出现凝结降雨,即地形雨,当该气流越过山顶后,在下沉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饱和水汽含量不断降低,出现干热的天气,即雨影区。
c. 地形类型与降水
不同的地形对气流的运行有不同的作用,因此降水的分布也不同。平原地形有利于海洋水汽的进入,带来丰富的水汽,降水的几率较大; 在山地则迎风坡在一定的高度上降水较多,背风坡较少,河谷地带由于地势低,温度高而降水少; 盆地由于地形封闭,周围高山环绕,海洋水汽难以进入,降水也较少; 高原因为地势高,海洋水汽也难以爬上高原面形成降水,所以高原上的降水也不多。
③大气环流影响降水
高气压带盛行的是下沉气流,在下沉过程中气温不断升高,水汽的饱和含量不断降低,空气越来越干燥,不可能形成降水,多晴朗天气。
2. 何谓气团和锋面? 气团过境和锋面过境的天气特征会一样吗? 为什么?
【答案】(1)气团和锋面
气团是指气象要素(主要指温度和湿度)水平分布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的空气团。在同一气团
中,各地气象要素的重点分布几乎相同,天气现象也大致一样。气团的水平范围可达几千公里,垂直高度可达几公里到十几公里,常常从地面伸展到对流层顶,其分类方法主要有三种:①一种是按气团的热力性质不同,划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 ②第二种是按气团的湿度特征的差异,划分为干
气团和湿气团; ③第三种是按气团的发源地,常分为北冰洋气团、极地气团,热带气团、赤道气团。
两种不同性质的气团之间有一个过渡区,在过渡区中气象要素值发生急剧变化,这个过渡区称为锋区。锋区与地面斜交,坡度很小,只几分到1度左右。锋区与地面的交线称锋线,长几百至几千千米。锋面向冷气团一侧延伸的距离可达1000km 。因锋区的厚度与气团尺度相比要小得多,而把它视为一个面,即称为锋面,有时将锋面和锋线均简称为锋。
(2)气团过境和锋面过境的天气特征不一样
①气团过境的天气特征
冷暖气团是相对而言的,凡是气团温度高于移经区下垫面温度的称为暖气团,反之称为冷气团。暖气团一般含水汽较多,容易形成云雨天气。冷气团一般含水汽少,常形成干冷天气。
②锋面过境的天气特征
冷锋过境前是暖气团控制,气压低温度高湿度大; 过境时天气复杂多变,有刮风下雨阴天等; 过境后冷气团控制,天气转晴,气温下降气压升高湿度减小。
暖锋过境前冷气团控制,气压高温度低湿度小; 过境时的天气同冷锋过境时一样多变; 过境后,天气转晴,温度升高。冷锋过境后伴随降雨,暖锋过境前有降雨
3. 简述中国现行土壤分类的特点。
【答案】中国现行土壤分类的特点主要包括:
(1)中国现行土壤分类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
(2)中国现行土壤分类以发生学理论为指导。
(3)中国现行土壤分类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
(4)中国现行土壤分类允分注意我国的特色注意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
4. 人们只能直接观测地球表层岩石圈的物质组成,而地下深部的样品目前还没有能力取得,我们怎样推测地球深部的物质组成呢?
【答案】推测地球深部的物质组成的方式:
目前,许多学者都是借助于宇宙的丰度和已知的观测事实以及地球物理资料来构筑地球模型,主要考虑如下四个方面:
(1)根据宇宙丰度构成地球简单模型
地球作为宇宙天体的一个成员并由宇宙物质演化而来,地球的元素丰度应与宇宙的元素丰度大致相同,因此可以根据宇宙丰度构成地球基本成分的简单模型。
(2)地球基本成分及其分布必须符合深部地震资料所反映的物质密度、比重等物理参数。 (3)地球成分分布必须与地球总的质量和惯性矩相协调。
(4)地球元素分布必须符合地球内部温度、压力分布的状况。
5. 举例说明持续能力的原理。
【答案】可更新资源自然潜力的利用必须考虑时间上的公平分配,即应留给后代同等的资源利用机会。把这种考虑结合进可更新资源潜力的估算中,就要采用持续能力或持续产量的概念。持续能力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即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利用能力。
可用渔业资源的例子来说明该概念。从理论上讲,通过控制捕捞活动,可以使鱼产量长期维持,这个能长期维持的产量就是持续能力。如下图,在持续产量曲线的任一点上,鱼的年产量可维持一定水平,使得与可在未来年份生产同样产量的鱼资源储存水平保持协调。当人类捕捞活动初始时,捕捞使鱼的数量减少,剩下的鱼群能得到更丰富的食料和生存环境,持续产量水平是上升的,鱼群数及其生物生产率都有一定的增长。这种情形在其他可再生资源中也很常见,如有限地割韭菜、伐薪柴,可促使再生量上升。但是,一旦捕鱼活动超过了X 点,持续产量将开始下降; 当达到临界点时,鱼群就耗竭到不能维持再生产的地步。
6. 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
【答案】地球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1)全球性
地球科学的全球性特征决定了人们必须采用全球范围调查研究和观察测试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地球的研究范围,己经能从隧道扫描显微镜和离子探针的原子尺度到全球地震台网和轨道卫星所提供的数据得出的全球图像。
(2)数据处理和计算方法的变革
由于大量基础资料的积累,其研究力一法正在经历着数据处理和计算力一法的革命。大型计算机工具的应用以及地球科学各种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的建立,已经使地球科学从以往的定性静态描述,转向以过程为目标的精确定量的动力学研究。这些数据信息系统的建立和使用,将为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