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817地球科学导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太阳引力远大于地球,为什么日面气体的密度小于地面的大气?

【答案】太阳与地球相比,如果其表面气温相同,太阳的引力较大,表面气体密度就大。但是,实际上太阳表面温度大约6000摄氏度,气体的压强虽然很大,但其密度却很小。

2. 地球的地理坐标系中是否存在特殊的奇点?

【答案】(1)地球的地理坐标系中存在特殊的奇点。

(2)该特殊奇点为:

①原点O 与地球质心重合,在X 轴与Y 轴的数值都为0。在地理坐标系中原点在地核中心,所以在X 轴和Y 轴上所对应的数值都为0。

②赤道上的点X 坐标上的值都为地球半径r ,在Y 轴上的数值为0。在地球的理想模型中,

地球可以看做一个规则的球体,赤道上的点X 坐标上的值都为地球半径r ,在Y 轴上的数值为0。

③南、北极上的点在X 坐标上的数值都为0,在Y 轴上的点数值都为地球半径r 。在地球的理想模型中,地球可以看做一个规则的球体,南、北极上的点在X 坐标上的数值都为0,在Y 轴上的点数值都为地球半径r 。

3. 试述成土母质、气候与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答案】(1)成土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成土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成土母质的类型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成土母质的类型往往决定着土壤质地的类型。

(2)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指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经常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对土壤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的影响。气候还可以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以及植被类型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3)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而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

4. 试列举2~3种与地球科学研究内容有关的天文背景因素,说明跨学科交叉渗透的重要性。

【答案】与地球科学研究内容有关的天文背景因素举例如下:

(1)天文学与古生物学的交叉

人们现在普遍认同,生命的起源与宇宙大爆炸有关。宇宙大爆炸中所产生的物质为地球初始生命提供物质条件。古生物学家通过对于古生物化石的研究,也证实某些古生物化石的部分物质不是来自于地球。从而,更加坚定了人们对于宇宙大爆炸是生命起因的信心。

(2)天文学与古地理沉积学的交叉

天文学中表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引力作用会引起周期性的变化。而在古地理沉积学中,主要根据瓦尔特定律来分析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瓦尔特定律在局部的应用是不存在异议的,但就全球的沉积来说,是否会由于地球自转的改变而引起沉积的改变,是天文学与古地理学可以一起研究的问题。

5. 简述中国现行土壤分类的特点。

【答案】中国现行土壤分类的特点主要包括:

(1)中国现行土壤分类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

(2)中国现行土壤分类以发生学理论为指导。

(3)中国现行土壤分类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

(4)中国现行土壤分类允分注意我国的特色注意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

6. 解释自然资源概念的含义。

【答案】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7. 你能否举例说明圈层藕合?

【答案】(1)圈层藕合的概念

地球圈层间在物质和运动方面的祸合过程,即圈层藕合。

(2)圈层藕合举例

板块运动的威尔逊模型是解释圈层祸合的模型之一,它指出,在一个由此模型驱动的板块运动旋回中,岩石圈板块的运动是由分层发生的上地幔对流运动所驱动的。上下地幔内部的热对流各自相对独立,除了在两者的界面之间存在着能量交换外,在上下地幔之间基本没有明显的物质交换过程。地幔热柱产生于上下地幔的分界面上,形成洋底高原,推动岩石圈板块由大洋中脊处向岛弧一海沟处漂移,同时将一部分地幔物质带入到大陆和大洋板块中,从而也改变了地壳的物质组成。

8. 土壤自然剖面包括哪些基本层次? 各层的特点如何?

【答案】土壤自然剖面层次及各层特点:

(1)枯枝落叶层,枯枝落叶层是土壤形成的有机物质基础,由地表植物的枯枝落叶堆积而成。

(2)腐殖质层,腐殖质层是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腐烂、分解和再合成的产物,这层的颜色在土壤剖面中最深,呈灰黑色或黑色,一般具有团粒状结构,并富含有机养

分。

(3)淋溶层,淋溶层颜色浅淡,一般呈灰白色,土壤颗粒较粗,主要由砂粒和粉砂粒组成。

(4)淀积层,淀积层质地较粘重,土体紧实,颜色一般为棕色或红棕色。

(5)母质层,母质层是土壤形成的无机物质基础。

9. 何谓地下水? 它有哪此类型?

【答案】(1)地下水的概念

地下水是埋藏在地表以下,存在于岩石和地表松散堆积物的孔隙、裂隙及溶洞中的水。(2)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类

①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是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上层滞水主要是大气降水或地表水在下渗过程中遇到不透水层的阻隔而聚集形成的。由于主要靠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因而水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上层滞水分布范围小,分布区与补给区一致。

②潜水

潜水是指地面以下饱水带中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a. 埋藏深度

埋藏深度指从地面至潜水面的距离。

b. 含水层厚度

含水层厚度是潜水至下伏隔水层顶板之间的距离。

c. 潜水面

潜水面是潜水的自由表面,潜水面以上一般无隔水层存在,大气降水或地表水可以通过包气带直接补给潜水,所以,通常潜水的补给区与潜水的分布区是一致的。

d. 潜水的基本特征

第一,潜水的基本特征是具有自由水面,而且它处于地面以下饱水带中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能在重力作用下从潜水面高的地方向潜水面低的地方缓慢流动,而不承受静水压力,一般是无压力流。

第二,潜水的埋藏深度各处差异很大,既受地形影响,也受气候影响,雨季地下水补给增加,潜水位上升,埋藏深度变浅; 干旱季节相反。

③承压水

承压水是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承压水最重要的特性是具有较大的水压力。 a. 承压水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有很大关系,通常在向斜构造、构造盆地和单斜构造中有利于承压水的存在。

b. 承压水的大小取决于含水层的分布范围、厚度、补给区和补给水源的大小,以及含水层的透水性等因素。

c. 承压水含水层分布范围广大、厚度大、补给区面积大、补给水源充足,因此能获得很大的涌水量。承压水的上层隔水层妨碍含水层直接从地表获得补给,故承压水的补给与其分布区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