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北民族大学货币银行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看涨期权与看跌期权

【答案】根据买卖行为的不同,期权可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看涨期权,又称“买方期权”、“买权”、“敲进”,它赋予买方一种权利,在期权合约到期日或有效期间内可以按照执行价格买进一定数量标的物。当人们预测市场价格有上涨趋势时,购买这种期权,若该金融资产或商品市场价格超过协定价格,买方会行使期权,以协定价格买入合约标的,再以市场价格卖出,当差价超过期权费,买方获利。看跌期权,又称“卖方期权”、“卖权”、“敲出”,它赋予买方一种权利,在期权合约到期日或有效期间内可以按照执行价格卖出一定数量标的物。当人们预测市场价格有下降趋势时,购买这种期权,若该金融资产或商品市场价格低于协定价格,买方会行使期权,以市场价格买入合约标的,再以协定价格卖出,当差价超过期权费,买方获利。

2. 资本市场

【答案】资本市场指交易期限在1年以上的长期金融交易市场,主要满足工商企业的中长期投资需求和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资金需要,期限长,风险大,收益高,流动性差。这一领域包括长期存贷市场和证券市场,证券市场又可分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金融工具主要包括股票、公司债券和中长期公债等。资本市场有效促进资本形成,动员民众储蓄,并将其加以合理分配,影响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二、简答题

3. 请简要回答现代信用货币的特征。

【答案】(1)信用货币是货币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信用货币本身己脱离了金属货币成为纯粹的货币价值符号,它本身也不能与金属货币相兑换,因而信用货币是一种债务型的货币。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国因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先后脱离金本位,纸币成为不可兑换的信用货帀,目前纸币已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采用的货币形态。

信用货币之所以能被公众接受并保持其价值,主要依赖于信用货币的发行量,如果政府与货币当局合理控制信用货币发行量,公众对信用货币则保持信心,即使没有充足的货币发行准备,货币仍然能正常地流通和保持价值。现代商业银行在保持其信誉的条件下,同样只需保持一部分现金准备,其余部分用于投资放款,银行体系仍可保持稳定。

信用货币的主要形式有纸币、辅币和银行存款货币。

①纸币,即钞票,它一般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它由法律赋予其无限清偿的地位,并成为一国的基本货币。纸币不能兑换,其稳定的条件是中央银行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控制发行量与信用规模,才能有效保持纸币的价值稳定。

②辅币。由各种贱金属铸造的小面额铸币,它往往由政府直接控制,并以法律规定其与其他货币的比价关系,且可以自由兑换成其他货币,因而能成为社会公众所接受。辅币的面额一般较小,一般用于小额的零星的交易。

③银行存款货币。银行存款形式有多种多样,能作为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的主要是活期存款,也称支票存款, 即银行货币。在现代信用发达的经济中,存款货币往往是市场交易中最重要的支付工具。且定期存款也具有活期化倾向,使银行存款均成为银行货币。

④从今天货币发展的形式看,存款货币又进一步发展为由电子计算机联网后的存款划拨转账形成的“电子货币”。电子货币将成为真正的货币符号或记帐单位。

(2)信用货币有3个特征:

①信用货币是价值符号,在社会商品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一定的情况下,每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和货币的数量成反比。换言之,作为一种价值符号,单位信用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要受纸币流通规律的制约。信用货币的这一特征说明,要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必须结合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控制信用货币的供给量。

②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现钞和银行存款都是银行的负债。信用货币是表示银行债务的凭证,它是通过银行的资产业务而投放出去的,同时银行还通过收回贷款缩减信用货币,信用货币的供给量随银行资产业务的规模而伸缩,

③信用货币具有强制性。这是指国家法律规定全社会都必须接受和使用信用货币。这样银行就可通过发行过多的货币来强制向全社会提供信用,从而导致货币贬值。但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法律都规定由中央银行来统一行使货币发行权,这就大大减少了过多发行货币的可能性。

4. 简述古代中国货币起源理论和马克思货币起源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1)货币是几千年前出现在人类经济生活中的,从历史资料的记载中可以看到,货币的出现是与交换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然而,货币究竟是怎样产生的?货币与交换究竟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在认识上存在很大的分歧,由此形成了许多的不同货币起源论。如中国古代在先秦时期曾十分盛行“先王制币说”,认为货币是先圣为解决民间交换的困难而创造出来的,而司马迁则认为货币是用来沟通产品交换的手段,是为适应交换的需要自然产生的。

(2)马克思对于货币理论的系统研究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这时,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资本主义——在西方一些主要国家中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之相伴随,对于商品货币的理论探索也有了三四百年的历史。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马克思在继承和批判资产阶级古典学派有关货币理论的基础上, 运用历史的和逻辑的方法,用完整的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货币的起源之谜。马克思认为,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劳动产品也就转化成了专门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商品的交换比例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即商品的价值决定的。在交换的发展中产生了不同的价值形式,形成了等价形式和相对价值形式的对立,并先后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的演变。随着交换的发展,交替地起等价物作用的几种商品中必然分离出一种商品经常地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当这种商品比

较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它就成了货币,当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用货币表现时,这种价值形式就成为货币形式。可见,马克思是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从对交换的历史分析中得出了“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的基本结论。从马克思对货币起源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货币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产生的,是价值形式发展和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

5. 讨论乔顿分析模型中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

【答案】(1)货币乘数,也称货币扩张系数,是用于说明货币供给总量与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例如,在某一时点上,若基础货币为1亿个单位,而货币供给总量为3亿个单位;或者,在某一时期中,基础货币增加1亿个单位,能导致货币供给总量增加3亿个单位,则货币乘数为3。在基础货币一定的条件下,货币乘数决定了货币供给的总量,货币乘数越大,则货币供给量越多;反之,货币乘数越小,则货币供给量也越少。但是,与基础货币不同,货币乘数不是一个外生变量,因为决定货币乘数的大部分因素都不是决定于货币当局的行为,而是决定于商业银行或社会公众的行为。

(2)乔顿(J.L.Jordan )是美国经济学家,其理论贡献在于将弗里德曼、施瓦兹和卡甘创立的货币供给模型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从而导出了较为复杂的货币乘数模型。乔顿在1969年发表的《决定货币存量的要素》一文中指出,决定美国货币存量的要素为货币基数B. 、联储成员银行的准备金与存款之比r 、通货与活期存款之比k 、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比t 和美国政府存款与私人活期存款之比g 。其中,后四个是乔顿货币乘数模型中的决定因素,其货币乘数模型为:

由上式可知,货币乘数由四个因素决定:

①存款准备金比率r 。联储法定存款准备金RR m 与联储超额准备金ER m 以及非联储成员银行的库存现金VC n 构成了商业银行的全部存款准备金R ,即

写为由于联储成员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又可分为对活期存款所要求的准备金R d 和对定期存款所需求的准备金R t ,则上式可改同样,若以D 表示商业银行的私人活期存款,T 表示商业银行私人定期存

款,G 表示商业银行的政府存款,则商业银行的企业准备金也可以表示为全部存款的一定百分比,即:R=r(D+T+G)。这里,r 表示各种存款的加权平均准备率。由上述乔顿货币乘数模型可知,r 出现在货币乘数模型的分母中,因此,r 的变动都必将对货币乘数从而对整个货币供给量产生负的影响》也就是说r 提高,货币乘数则缩小;r 降低,货币乘数则增大。

②定期存款比率t 。即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的比率。这一比率的变动主要决定于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 影响这种资产选择行为从而影响定期存款比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a. 定期存款利率。定期存款的利率决定着人们持有定期存款所能取得的收益。因此,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若定期存款利率上升,则t 也上升,而若定期存款利率下降,则t 也下降。b. 其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其他金融资产的收益是人们持有定期存款的机会成本。因此,若其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提高,则t 就下降;若其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下降,则t 就上升。c. 收入或财富的变动。收入或财富的增加往往会引起各种资产持有额的同时增加,但是,各种资产的增加幅度却未必相同。仅以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这两种资产而言,随着收入或财富的增加,定期存款的增加幅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