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长春工业大学货币银行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准中央银行制度
【答案】准中央银行制度是指由几个政府机构或由受政府委托的商业银行代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而没有设立完全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又称类似中央银行制度。采用准中央银行制度的国家大多是一些经济水平较低,金融体系不够健全的发展中国家,也有一些经济体系与结构较为特殊的国家或地区,如新加坡、卢森堡和我国的香港地区等。
2. 期货与期权
【答案】期货是一种标准化合约,交易双方签订合约时约定以某一特定价格买卖某一特定数量和质量的商品或标的物,到未来某一特定时间在约定地点交割,但可以在到期日前对冲,一般分为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期权则是一种选择权合约,指买方拥有在一定时间内或某个到期日,以一定的价格(执行价格)出售或购买一定数量的标的物(实物商品、证券或期货合约)的权利,而卖方有配合的义务。
期货与期权的共性在于都是公开竞价交易,买卖远期标准化合约。但也存在明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1)标的物不同。期货交易的是实物商品或金融产品的标准化合约,而期权交易的则是一种选择权,即买卖金融商品或期货合约的权利;(2)投资者权利与义务的对称性不同。期货双方权利义务对等,期权买方拥有权利,而卖方负有义务;(3)履约保证金不同。期货双方都要缴纳保证金,而期权只需卖方缴纳;(4)现金流转不同。期货现金流动出现在到期日或对冲时,期权合约签订时买方就要支付期权费;(5)盈亏的特点不同。期货双方盈亏都是无限的,期权买方锁定风险,而卖方则收益有限,风险可能无穷大;(6)套期保值的作用与效果不同。期货在转移风险的同时也转移了收益,期权在转移风险的同时保留了收益的可能。
二、简答题
3. 为什么说在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政府往往是最大的受益者?
【答案】在通货膨胀中,政府往往是最大的受益者。这是因为政府可以通过“通货膨胀税”的方式来获取大量的资源。所谓“通货膨胀税”,是指政府通过创造货币而增加的收入,这被视为一种隐性的税收。当政府通过增发货币来对赤字融资时,实际上就是凭空发行钞票来支付政府所购买的商品和服务。这将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并使公众原有的货币贬值,公众因此而损失的购买力即为政府的“通货膨胀税”收入。
4. 如何理解“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
【答案】弗里德曼将通货膨胀定义为:“通货膨胀是引起物价长期普遍上涨的一种货币现象。”弗里德曼的这个定义坚持了两点:①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而非一般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或
通货紧缩的发生总是与货币量的多少直接相关;②通货膨胀所表现出来的物价上涨是长期的和普遍的。因此,探讨通货膨胀问题,离不开对货币因素的分析;如果不是货币量出了问题,是不会出现物价长期普遍上涨情况的。
基于这个定义,货币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在判定是否发生了通货膨胀时,需要注意区分两个界限:
(1)相对价格变动和平均物价水平变动的界限。相对价格变动是指由于某些原因造成某些商品的价格上涨、某些商品价格下跌的状况。相对价格的变动属于物价体系内部的调整,只要货币量不发生变化,相对价格此涨彼跌的变动一般不会影响总体物价水平。而平均物价水平的变动是指所有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或下跌状况,这种状况的出现通常是由于货币量过多造成的,因为所有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或普遍下跌导致的是物价水平的变动,而根据货币数量说的原理,物价水平的上下变动与货币量的增减变化之间存在同比例变动关系。因此,相对价格的变动,不能算作通货膨胀;只有平均物价水平的上升,才能看作是通货膨胀。
(2)—次性物价上涨和持续性物价上涨的界限。一次性物价上涨通常由某种因素造成,具有临时性和偶然性的特点;而持续性物价上涨是指物价持续不断地上涨,带有长期性和经常性的特点。根据货币学派的观点,一次性的物价上涨通常是由某种特殊原因造成的,与货币量无关,因此不能算作通货膨胀;而持续性的物价上涨只有在货币量发生变动后才可能出现,通常是由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增长造成的,因此,只有持续性物价上涨才是通货膨胀的表现。
从上述分析可见,货币学派的通货膨胀定义特别注重货币因素,他们认为,个别商品的价格变动和一次性的物价波动可以由多种原因造成,但只要货币量不增加,平均物价水平是不会发生长期、普遍上涨的。因此,通货膨胀首先是一个货币问题,出现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就是货币量过多。没有货币因素导致的价格变化就没有通货膨胀性,只有因货币量过多造成的物价水平普遍地和持续地上涨才是通货膨胀。
5. 试用利率决定理论分析货币供应量増长与利率水平的关系。
【答案】利率决定理论是研究如何决定利率,什么因素影响利率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
(1)古典利率决定理论
古典利率决定理论认为资金的供给来自于储蓄,资金的需求来自于投资,从而储蓄和投资决定了均衡的利率。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投资和储蓄相等时得到了均衡的利率和投资量、储蓄量。
由此理论说明货币供给量与利率的关系,以货币供给量增加为例:货币供给量增加,人们的实际货币余额增加,储蓄增加,因此,利率下降。但同时,货币供给量增加,使金融资产的价格(如股票、债券)上升,企业投资增加,从而利率下降。
(2)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
凯恩斯认为利息是人们放弃流动性偏好的报酬,因此决定利率的是货币因素而非实物因素。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是外生变量;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凯恩斯把货币
需求又分为交易性、预防性和投机性需求,前二者与收入成正比,后者与利率成反比。这样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共同决定了均衡的利率。
根据该理论说明货币供给量与利率的关系,下面以货币供给量增加为例:
①流动性效应:货币供给增加,货币供给曲线右移,利率下降。②实际货币余额效应:货币供给增加,使实际货币余额增加,增加了居民的财富,因此会刺激消费,使总需求扩大,收入增加,货币交易性需求增大,从而使利率上升。③价格水平效应:货币供给增加,使价格上升,人们希望持有更多的名义货币余额,使利率上升。④预期通胀效应:货币供给增加,价格上升,人们形成物价持续上升的预期,使利率上升。因而,在上述各种效应的综合作用下,货币供给的变化对利率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3)可贷资金理论
可贷资金理论认为,利率取决于可贷资金的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可贷资金的供给包括储蓄和银行体系创造的新增货币量。可贷资金的需求包括投资和新增的货币需求。因此,可贷资金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取决于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因此,利率是在可贷资金的供求相等时决定。
由该理论说明货币供给量与利率的关系,以货币供给量增加为例:
货币供给增加,使可贷资金的供给增加,可贷资金供给曲线右移,利率下降。
综上所述,从三种利率决定理论来分析,货币供给增加时,对利率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三、论述题
6. 卡甘的分析中,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因素与弗里德曼施瓦兹分析中的囚素有何异同?
【答案】(1)弗里德曼一施瓦兹分析的货币乘数的表达形式是:
影响货币乘数的变量在这个分析中简化为两个:存款准备金比率(D/R)和存款与通货比率(D/C)。他们称这两个比率及高能货币H 为“货币存量的大致的决定因素”,而这三个因素又分别取决于货币当局、银行体系和社会公众的行为。
(2)卡甘分析的货币乘数的表达形式是:
卡甘的分析中,决定货币乘数的变量也只有两个:通货与货币存量之比和准备金与存款之比(R/D),与弗里德曼—施瓦兹的分析不同,后者为存款与通货比率(D/C)和存款与准备金比率(D/R),但这些区别并无多大理论上的意义。(R/D)只是(D/R)的倒数,而(C/M)同(D/C)一样也反映了M , C, D三者之间的关系,因为M=C+D。卡甘也认为,政府控制基础货币,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