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长春工业大学货币银行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商业银行

【答案】商业银行指利用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经营多种金融资产业务,并在负债资产业务中利用负债进行信用创造,追求最大利润,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己经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中枢,对全社会的货币供给具有重要影响,是全社会资本运动的中心,并成为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途径和基础。商业银行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信用中介、支付中介、金融服务、信用创造和调节经济五项功能。

2. 贴现

【答案】贴现指票据持有人为取得现金,用未到期票据,向银行融通资金的行为。银行按一定的贴现率扣除自贴现日至票据到期日的利息后,将余额支付给贴现人。票据到期时,银行持有票据向出票人、背书人或承兑银行兑取款项。若贴现息为R ,票面额为P ,贴现率为r ,时间长度为n ,则R=Pm。贴现是发达国家常用的融资方式之一,需要发达的商业票据市场作为基础,在我国尚需进一步发展。

二、简答题

3. 试比较三种货币乘数理论的异同(弗里德曼——施瓦兹分析、卡甘分析及乔顿分析)。

【答案】三种货币乘数的分析都是基于传统的货币供给理论将货币供给外生化的观点,认为货币供应总量是基础货币经过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扩张机制作用的结果,即:

币乘数的形式不同。

(1)弗里德曼-施瓦兹分析的货币乘数的表达形式是:

影响货币乘数的变量在这个分析中简化为两个:存款准备金比率(D/R)和存款与通货比率(D/C)。他们称这两个比率及高能货币H 为“货币存量的大致的决定因素”,而这三个因素又分别取决于货币当局、银行体系和社会公众的行为。

(2)卡甘分析的货币乘数的表达形式是:

卡甘的分析中,决定货币乘数的变量也只有两个:通货与货币存量之比(C/M)和准备金与存款之比(R/D), 与弗里德曼-施瓦兹的分析不同,后者为存款与通货比率(D/C)和存款与准备

由于分析供给量的决定时,采用了不同的形式,对不同的变量的重视程度不同,因此各经济学家得出的货

金比率(D/R),但这些区别并无多大理论上的意义。

(3)乔顿分析的货币乘数的表迖形式是:

其中公众手持通货c 、定期存款T 和政府存款G 与活期存款的比率分别为k 、t 、g ,从式中可以看出决定乘数大小的因素有k 、r 、t 、g 等。

4. 什么是联邦基金利率?

【答案】(1)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是指美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最主要的是隔夜拆借利率。这种利率的变动能够敏感地反映银行之间资金的余缺,美联储陆准并调节同业拆借利率就能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并且将同业拆借市场的资金余缺传递给工商企业,进而影响消费、投资和国民经济。联邦基金利率一般低于官方贴现率,其高低取决于银行体系准备金的供求,是官方贴现率和商业银行优惠利率的重要参数。联邦基金利率是美国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短期利率,也是反映货币市场银根松紧最为敏感的指示器。

(2)美联储可以通过改变拆借利率来影响联邦基金利率:美联储降低其拆借利率,商业银行之间的拆借就会转向商业银行与美联储之间,整个市场的拆借利率就将随之下降。如果美联储提高拆借利率,在市场资金比较短缺的情况下,联邦基金利率本身就承受上升的压力,必然随着美联储的拆借利率一起上升。

(3)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对全球主要利率具有重大影响。当联邦基金利率进行调整时,由于全球金融市场的相互影响,会给其它各国利率造成同步的调整压力,引起全球的利率调整。同时,联邦基金利率对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动也具有重大影响。

5. 简述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脉络。

【答案】(1)纵观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其脉络可作如下描述:

①对货币需求考察所面对的具体货币形态,是从金到摆脱金;从纸币到一切可称之为货币的金融资产。关于货币需求理论中所考察的货币,马克思及其前人重视的是贵金属。不过,到了马克思从事研究这一问题的时候,他也用了相当的篇幅分析纸币的规律。费雪的方程式建立的时候,金币本身在经济活动中已不再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存款通货则已经受到重视。至于凯恩斯所指的收益为零的货币,明确地就是指现钞和支票存款;而货帀主义所说的货币,其边界已是M2或较之更大的口径。

②引入了对货币需求的微观角度的考察。宏观总量作为这一问题考察的出发点是费雪及其前人一贯的思路。在这样的思路下,个人对货帀需求的动机虽然也有所分析,但却并未由此建立微观行为主体的货币需求模型。开始于剑桥学派的思路则是一个大转折,那就是把微观行为主体的持币动机作为考察货币需求这个宏观经济范畴的出发点。

③扩大对货币需求观察的范围。仅从宏观角度考察这一问题,那么纳入视野的就只是商品实现的需求和各种支付的需求,从而需要的只是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而考察角度转向

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则显然不只有交易的需求、支付的需求,还有保存自己财富的需求。这样,所需求的就不只是起流通职能的货币,还有起保存价值职能的货币。

④货币需求函数,从f (Y )发展为f (Y ,r ), 并不断纳入更多的自变量。

这样的演变过程说明,任何精辟的货币需求理论均受其时代条件的局限,只能构成这一理论发展中的一个环节。客观经济生活不断发展,这一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并无止境。

(2)欧文•费雪发展了一种以交易为基础的货币需求理论。在这种理论中,对实际余额的需求同实际收入呈正比例,对利率波动不具有敏感性。费雪的这个理论蕴含着这样的观点:货市速

度即货币周转率是个常数。这就产生了货币数量论,其内容是总支出仅仅决定于货币数量的变动。

古典剑桥学派的理论观点试图回答个人要持有多少货币的问题。这种理论观点也认为对实际余额的需求是与实际收入呈正比例的,但与费雪的分析不同的是,没有排除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古典学派的货币流通速度实际上可视为常数的观点与实际不相符。在大危机期间货币流通速度急剧降低后,对经济学界来讲,货币速度不是常数这一事实就更清楚了。

凯恩斯提出持有货币的三种动机,扩展了剑桥学派的理论观点。这三种动机是:交易动机、谨慎(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他将其归结成流动性偏好理论,并认为,货币需求的交易成分和谨慎成分同收入呈正比例,而货币需求的投机成分则对利率及关于利率未来动向的预期极为敏感。所以,这种结论蕴含着这样的观点:货币流通速度很不稳定,不能视为常数。

后凯恩斯学派对对凯恩斯的持有货币的三种动机进行了发展,使其更合理。有根据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交易成分和谨慎成分以及投机成分都很重要。

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使用了与凯恩斯和古典剑桥经济学家一样的分析方法。弗里德曼将货币视作任何一种资产,运用资产需求理论得出了对货币的需求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和恒久性收入的函数。与凯恩斯不同,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是稳定的,对利率的变动是不敏感的。他的货币速度可预测(尽管不是常数)的观点,转而导致了货币是总支出的主要决定因素的数量论结论。

三、论述题

6. 为什么说货币供应量层次的划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答案】货币是引起经济变动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与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货币供求的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各方面产生着重大影响。因此,调控货币供应量,使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的主要任务。可见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它便于经济分析,通过对货币供应量指标的观察,可以分析国民经济的波动。

第二,通过考察不同层次的货币对经济的影响,可以从中选定与经济的变动关系最密切的货币资产,作为中央银行控制的重点,有利于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并及时观察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