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系679社会学原理之外国社会学史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依附理论
【答案】该理论认为,低度发展的国家也将经历与发达国家相同或相类似的发展过程。由于这一假设的错误,它不能正确解释这些国家的发展。有的学者认为,由于欠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受到发达国家的经济制约,或依赖于后者,造成了“依附”地位,因此主张发展中国家要与发达国家“脱钩”,摆脱依附状态。
2. 角色距离
【答案】个人与其假定的角色之间存在着差距,对此,我称之为角色距离。角色距离的研究说明,个人在某种角色上是否能积极地发挥作用取决于他与该角色相适应的程度。更进一步说,只有当某种角色不仅适合一个人承担,而且对他具有某种“挑战”意味时,这个人才可能充分施展其才能,达到“进入角色”的程度。
3. 传统型统治
【答案】传统型统治,是指那种统治的维持是靠从古到今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的统治类型。韦伯指出了传统统治形式的一般特征。他指出,这是一种宗法制统治形式。在这里,统治者或主人是由传统的世袭制度决定的,统治者具有终身的权力,并将这种权力不断地传给自己的后裔。这种统治具有很强的个人性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是一种主子与奴仆的关系。它所代表的是一种保守力量,它主张永远维持先王或上帝的神圣秩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有任何改变。
4. 三层次论
【答案】三层次论的理论体系,是指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由高中低三个不同的部分组成:作为最高层次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一般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这是第一个层次; 作为中间层次的社会学专门(或局部)理论的中间层次,这是第二个层次; 作为底层或基层的经验研究的具体社会学,这是第三个层次。正如苏联《社会学手册》中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具有复杂的结构,并把一般理论、局部理论和具体研究等各类社会学认识结合起来的一门科学。”关于这样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首先应当明确,它们不是并列的三个部分,而是一种有序的即具有高低之分的“等级结构”。苏联社会学界特别指出这一点,并有人把他们的社会学叫做具有“等级式结构的科学”。
5. 印象管理
【答案】戈夫曼将社会机构比作一个舞台,认为人们都在这里登台表演。这种表演中,我们
都非常关心和试图控制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我们通过言语、姿态、手势等表现来使他人形成我们所希望的印象。因此,这是我们在为别人制造着“情境定义”。戈夫曼将这个过程称作“印象管理”。
6. 内婚制和外婚制
【答案】内婚制又称“血缘婚”“族内婚”。是在一定社会关系范围内选择配偶的一种婚姻制度。在母系公社中,每个部落都有统一的姓,其下又分为多个血缘氏族。内婚制要求成员必须在部落内氏族外选择配偶,即禁止与外部落人通婚,也禁止氏族内部近亲通婚。它是比群婚制更进步的婚姻制度。
外婚制又称“族外婚”。是指同一氏族内男女禁止通婚,只能在外氏族男女间选择配偶的婚姻制度。始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正式形成于父系社会。之后被“对偶婚”所代替。外婚制的出现,符合自然选择的法则,有利于人类的优生和繁衍,加强了各通婚氏族间的联系。我国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同姓不婚”,是氏族外婚制的体现。
7. 反功能
【答案】反功能是指,制度化的行动模式对系统调试结果就有阻碍作用,或者是反作用,注重研究制度的消极方面:紊乱、问题和干扰。
8. 社会压制模式
【答案】社会压制模式认为社会秩序建立在压制基础上。其基本要素概括为四个基本假定:①社会变迁是普遍存在的最基本的现象; ②凡有社会生活的地方就存在着冲突,冲突现象可以加以疏导和控制,可以暂时被压制,但无法彻底消除; ③社会中的每一要素都可能促进社会变迁、破坏社会整合; ④每个社会都以其内部一部分成员压制其他成员为基础。
压制模式并不比均衡模式更正确,但它对社会实体的那些经常遭到忽视的侧面给予极大关注。达伦多夫正是在社会压制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冲突理论的。
9. 心理还原论
【答案】心理还原论坚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一人的心理或行为一一是一种更高层级的现象,对它的研究可以用低层级事物(如原子、神经元、基因等)及其相关理论(如物理学、生理学、生物学)来加以解释与说明。心理学还原论还可以分为本体论的还原论和方法论的还原论。
10.工业革命
【答案】工业革命最早是由恩格斯提出来的,指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前期发生在英国的从手工生产转向大机器生产的技术、经济变革,后来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国。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工业革命是生产技术的变革,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 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从社会关系说,它使社会明显地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一一工业资
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英国在18世纪中叶,成为工业革命的发祥地。英国具备的条件:①18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对本国和殖民地人民的剥削和掠夺,基本上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②英国的圈地运动,使成千上万的农民丧失了土地,为工业大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劳力资源。③不断扩大的国内外市场和与日俱增的商品需求,极大地刺激和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④英国拥有欧洲最先进的手工工场,且内部有精细的劳动分工。这些都为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创造了条件,使大工业生产的出现成为可能。
英国工业革命最先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飞梭”的发明,手摇纺织机的投入使用,水力织布机产生,特别是80年代中期经过改进的蒸汽机在工业中的应用,使劳动生产效率空前地大幅度地提高,这时大型的纺织厂开始出现。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各主要工业部门都采用了机器。英国的工业革命运动迅速地扩及法国、德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这场革命引起了整个西欧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变化。在漫长的中世纪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传统农业社会彻底土崩瓦解,代之而起的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迅速地扩一大着自己的阵地。
二、简答题
11.社会行动的理想类型(韦伯)。
【答案】社会行动的理想类型包括四个方面:
(1)目的合理的行动。这种行动把对外界对象以及他人行为的期待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并以最为有效的途径达到目的和取得成效。
(2)价值合理的行动。它表现为对纯粹自身行为本身的绝对价值所持的自觉信仰,无论这种价值是表现在伦理上、美学上、宗教上,还是表现在其他方面。这种行动并不考虑有无现实的成效。
(3)情感的或情绪的行动。即由于现实的感情冲动和感情状态而引起的行动。
(4)传统的行动。即通过习惯而进行的行动。
12.简述功能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1)功能主义理论是现代西力一社会学中的一个有广泛影响的理论流派。这一理论把社会跟有机体作类比,认为社会是由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各部分都在系统中承担一定的作用或功能; 社会具有生存发展所必须的一些条件,即功能先决条件。对社会的各组成部分来说,它们的功能就是满足这些基本生存条件。功能分析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系统的功能需要问题。功能主义有时又被称为“结构功能主义”。
(2)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涉及面很广,包括社会理论探讨、经验研究和历史研究,其学术观点涉及人类学与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并对现代化理论有很大影响。从60年代中期开始,结构功能主义受到相当多的批评,其中有的直接针对它的功能逻辑前提,特别是对它采用唯意志论和目的论的解释方式,即把系统各组成部分存在的原因归之于对系统整体产生的有益后果,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还批评它只强调社会整合,忽视社会冲突,不能合理地解释社会变迁。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