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753社会学理论之外国社会学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结构
【答案】“社会结构”是布劳理论的核心概念,或日解释物。社会结构被定义为一个社会人口在多维空间中的社会地位上分布。这个定义涉及了三个更基本的概念:社会地位、分布和多维空间。
2. 外显利益
【答案】外显利益是指己经被地位占有者所意识到的,并将其化作自己行动目标的那些与社会地位相联系的行为取向。在团体层次上,外显利益往往表现为经过系统阐述的纲领或意识形态。外显利益是形成结构性团体冲突的根源和先决条件。
3. 促进性假设
【答案】布劳把第三个假设称为促进性假设,即人们同其他社会集团或阶层的交往会促进他们向这些集团或阶层的流动。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例子来支持这个假设。例如,人们若想在某个单位找到工作,如果他们认识其中某些人,他们的成功机会就会增大。又例如,人们参加某种政治活动,往往是受了一些已经参加该活动的朋友的启发。
4. 吸引与竟争
【答案】社会交换始于“社会吸引”。当行动者互相发现对方拥有自己所需的社会资源,而义确信对方愿意提供这种资源时,他们之间就产生了相互吸引。相互吸引是刺激人们进行交换的前提条件。
有了社会吸引,同时各个行动者又都遵守互惠规范,愿意为自己的所得提供回报,这时人们就组成了互动群体,社会交换过程也真正开始了。
社会交换是通过竞争得以实现的。在交换关系中各方都尽力显示自己的报酬能力,以吸引其他人同自己交换。每个交换者都试图在竞争中占取有利的交换地位,顺利地实现交换过程。但由于人们拥有的资源在种类上、稀有程度上、质量上及数量上的不均衡,竞争的结局必然是:占有资源优势的人能够顺利地实现交换过程,成为优胜者,而那些缺乏有效资源的人则未能按照自己的期望得到公平的回报,成为失败者。
5. 成功命题
【答案】个人的某种行动越是经常地得到相应的报酬,那么,他就越可能重复这一行动。这个命题主要涉及行为和奖赏的次数关系,即人最可能从事那些经常获得酬赏的活动。霍曼斯指出:这个命题所讲的是,不论一个人是因何种原因或理由而活动,如果他的活动被证明是成功的,那么,这个人就会重复该活动。
6. 科学分类
【答案】孔德认为,整个宇宙现象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按其性质可具体分作五类:天体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物现象和社会现象。与此相应地,他将科学也划分为五种:①天文学,研究天体现象; ②物理学,研究物理现象; ③化学,研究化学现象; ④生物学,研究生物现象; ⑤社会学,研究社会现象。
7. 传统现代化理论
【答案】布莱克是该理论方向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现代化研究有三个重点:第一,研究现代化的根源; 第二,研究参加现代化行列较晚国家的现代化问题; 第三,研究现代化的前途问题。他认为,对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可进行多方面的比较。为了有效地进行比较研究,他提出了在五个方面进行比较的重要性。
8. 社会集团
【答案】社会集团,它的理想类型是“联合体”。滕尼斯强调指出,对于联合体来说,最本质的东西是团体的组织形式而不是团体所确定的目的。联合体的出现,是因为众多的个体都具有建立联合体的意志和愿望,以便使他们的目的和意志通过确定的形式加以表达。联合体的组织形式是按照规章秩序建立的。联合体组织集中体现其成员的意志,同时根据多数成员同意的原则,对各种事务作出决定。
9. 等同论
【答案】随着资产阶级社会学受到批判和退出历史舞台,建设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任务便尖锐地提了出来。这时苏联理论界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认识还很肤浅,片面地把历史唯物主义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这一时期里“等同论”的观点占据了统治地位。
10.依附理论
【答案】该理论认为,低度发展的国家也将经历与发达国家相同或相类似的发展过程。由于这一假设的错误,它不能正确解释这些国家的发展。有的学者认为,由于欠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受到发达国家的经济制约,或依赖于后者,造成了“依附”地位,因此主张发展中国家要与发达国家“脱钩”,摆脱依附状态。
二、简答题
11.简述《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的主要观点。
【答案】《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韦伯的代表作,这本书可以说是对现代理性资本主义精神进行详细分析的伟大著述。这本书是通过自由劳动之理性组织、法律、行政机构、理性主义等中介变量,层层分析,阐述宗教伦理这种神秘的力量如何产生了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社会精神气质(ethos ),论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亲和性(affinity )。
(1)韦伯自己是在论述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的区别中来把握资本主义精神的。这种区别首先表现在劳动者身上。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两种条件下的劳动者在赚钱的欲望上并无不同,所不同的是前资本主义的劳动者缺乏劳动的自觉性,这一点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2)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者有着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性。他们把劳动当作一种绝对的自身目的,当作一项天职来从事。这种天职观正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具代表性的东西,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根本基础”。
(3)前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还表现在企业家身上。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家具有确定不移且高度发展的伦理品质,以及洞若观火的远见和卓越的行动能力,在顾客和工人中赢得了不可缺少的信任。他们是为了事业才生存,而不是为了生存才经营事业。
(4)在该书中,韦伯试图解释“为什么近代形态的资本主义仅仅出现在西方,而没有在其他文明中出现”在韦伯看来,科学、艺术、史学、建筑、法律、政治组织等方面在西方得到合乎理性的发展决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物质支撑和精神动力的。
(5)韦伯特别强调了理性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因素:①企业和家庭、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在法律上的分离; ②合乎理性的簿记方式。这两个因素又与资本主义劳动组织方式密切相关,于是韦伯进一步把问题具体化,集中力量探讨以自由劳动组织为特征的理性资本主义的起源。认为新教伦理之所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后动力,在于新教制度和资本主义都追求一种合理的、系统的生活方式。
(6)新教伦理强调在生活方面,特别是在职业和‘般经济活动方面,要避免懒散和纵情享乐,要勤奋地尽到自己的义务。资本主义的发展也要求限制消费以达到再投资及资本增加的目的,要求自愿服从为未来目标而系统制定的纪律等。
12.怎样理解从社会互动形式开展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答案】(1)齐美尔认为,既小能把社会理解为独立于个体的单纯客观过程,也不能把社会归结为个人行为,社会是由人们相互间互动过程实现的,它不仅包含着真实具体的个人行为,也表现为具有同样真实具体性的社会互动形式,是两个方面的统一,并可称为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2)齐美尔认为把社会互动形式概括出来十分必要,因为只有把具有一般性的互动形式同具体互动内容分离开,才能清楚而真实地把握社会事件的基本特征,才能构建作为一门学科而存在的社会学。内容相同的利益也可以采取完全小同的结交形式。如宗教的生活内容虽然相同,但就其形式而言,有时不需要协调一致,有时却需要社区的集中形式。再如两性关系所依赖的利益要通过几乎是无数的家庭形式才能获得满足。可见,把社会互动形式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还因为它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会给社会的研究展开广阔的空间。
13.简要评价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
【答案】(1)社会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论。由于它对人类行为中的心理因素的强调,又称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理论。这一理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