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系679社会学原理之外国社会学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依附理论

【答案】该理论认为,低度发展的国家也将经历与发达国家相同或相类似的发展过程。由于这一假设的错误,它不能正确解释这些国家的发展。有的学者认为,由于欠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受到发达国家的经济制约,或依赖于后者,造成了“依附”地位,因此主张发展中国家要与发达国家“脱钩”,摆脱依附状态。

2. 安全阀制度

【答案】社会安全阀制度或体制是社会的一种机制,它通过潜在的社会冲突来维持一个群体。安全阀可以使过量的蒸汽小断排出,而不破坏整个结构,冲突也能帮助一个动乱的群体“净化空气”。科塞注意到,这样一个安全阀“可以充当发泄敌意的出口”,及时排泄积累的敌对情绪。

3. 单方垄断式交换关系

【答案】单方垄断式交换关系是爱默森的社会交换网络分析中的一个概念。在这种网络交换关系里,行动者A 的报酬来源是多方面的,他可以从B 1、B 2、B 3那里得到报酬。相反,行动者B 1, B 2.B 3却只能从A 那里得到报酬,这种交换关系是垄断的,是不均衡的。

4. 科学分类

【答案】孔德认为,整个宇宙现象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按其性质可具体分作五类:天体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物现象和社会现象。与此相应地,他将科学也划分为五种:①天文学,研究天体现象; ②物理学,研究物理现象; ③化学,研究化学现象; ④生物学,研究生物现象; ⑤社会学,研究社会现象。

5. 社会机构外互动

【答案】社会机构外互动是没有明确界限的、临时性的互动。戈夫曼把这种互动称作“相遇”,认为相遇式互动的最突出特点就是人们之间持续性的相互注意。这种相遇互动与群体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遇可以是群体生活的一个方面,但是人们之间的有些相遇与群体关系大不相同。虽然人们在这些公共场合的行为与人们在社会机构里的表演有所不同,但是印象管理的原则在这里也是适用的。

6. 维模(L )

【答案】维模,又叫潜在模式的维持。在系统运行过程暂时中断即互动中止时期,原有的运

行模式必须完整地保存下来,以保证系统重新开始运行时能恢复互动关系。系统必须拥有特定机制经常维护处于潜在状态的模式。

7. 都市研究

【答案】都市研究,是帕克为芝加哥学派提供的关于大都市丰富多彩的生活的研究。帕克在鼓励经验研究方面起了巨大作用,他提出了社区的概念。20世纪20年代,围绕他形成了致力于对城市和社区进行实地考察的研究群体一一芝加哥学派,自此都市研究成了一项合法的科学事业,并成了该学派研究的主要内容。

8. 社会价值

【答案】社会价值是指具有社会本质的对象。滕尼斯把这种现实的或理想的对象理解为价值,这些对象由于为人们所肯定,从而获得价值。所谓肯定,意思指的是对现实的或理想中的对象所抱有的珍视、赞同、喜爱、钦佩、敬重等心态情感。社会价值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及思想道德的价值,这些不同的价值内在地联系在一起并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9. 社会结构

【答案】“社会结构”是布劳理论的核心概念,或日解释物。社会结构被定义为一个社会人口在多维空间中的社会地位上分布。这个定义涉及了三个更基本的概念:社会地位、分布和多维空间。

10.子系统

【答案】子系统是行动系统的附属系统,一般行动系统的各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本身也可以看作一个独立系统,例如,社会系统就属十行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一般行动系统的各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本身也可以看作一个独立系统,因而也面临着同样四项必须满足的功能要求。而且,当这一子系统达到一定规模时,其内部也会分化出相互区别和相对独立的更低层次的子系统。尽管分析的层次可以有所不同,因而对各个系统层次的具体解释也可以有巨大差异,但AGIL 模式却可以作为适用于各个层次行动系统的功能分析框架。

二、简答题

11.简述杜尔克姆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

【答案】杜尔克姆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主要包括:

(1)社会分工的功能

杜尔克姆在对社会分工进行功能分析时,区分了常态分工和变态分工,分别考察了前者对社会团结的正面功能和后者对社会整合的负面影响。

①涂尔干认为劳动分工的最大作用,并不在于这种功能分工方一式提高了生产率,而在这些功能彼此紧密的结合。分工的作用不仅限于改变和完善现有的社会,而是使社会成为可能。杜尔克姆认为现代社会秩序建立的原因是常态的社会分工。随着分工的发展,职业活动变得更加专门化,社会的异质性日益增长,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了,这种分工发展及其产生的相互依

赖性代替了集体意识而成为有机团结的基础、社会整合的根源。

②涂尔干具体分析了三种反常(变态)分工:失范的分工、强制的分工和不协调的分工。 a. 失范的分工

失范的分工往往会导致社会对个人的行为缺乏法律道德的约束,对分工产生的新角色的规范模糊而不详尽,结果是社会成员丧失了指导他们行动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从而导致社会失范和有机团结的发展。

b. 强制性分工

当社会规定不再与事物的真实状态相呼应,不再具有自身的道德基础时,‘白就会表现为外部的强制,由此产生的分工是一种病态的强制分工。强制性分工是一种不平等的分工,它往往会造成偏离有机团结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社会冲突,从而威胁社会秩序。

c. 不协调分工

不协调分工是由不适当的分工组织的出现导致社会成员行动不和谐、劳动积极性缺乏所产生的。

(2)社会分工的原因

杜尔克姆在确定现代社会中分工发展的原因时将社会分工视为一种社会事实。他认为分工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人口的增加。人口增加导致社会密度和社会容量的扩大,提高了社会生活的集约化程度。社会密度扩大表现为社会物质密度和道德密度的增长。社会容量、物质密度和道德密度的加强,导致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比率的提高。

人日增加、互动增多又产生了两种后果:①生存竞争的加剧促使他们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在这种条件下,劳动分工是推动社会进步、建立新型社会团结的最佳手段; ②分工的发展和互动的增加使人们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得以加强,这是有机团结的基础。

12.例举杜尔克姆从哪些方面论证了宗教的社会属性。

【答案】在1912年出版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杜尔克姆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宗教是群体生活的必然产物,是社会整合不可缺失的形式和不可替代的力量。杜尔克姆从以下方面论证了宗教的社会属性:

(1)任何一种群体生活都一定要形成超个体的共有经验和共同体验,当群体成员在相互刺激中对这些共有经验和共同体验产生强烈共鸣时,宗教意识或宗教观念就产生了。

(2)宗教不仅是社会的产物,而且本身就是社会,并且是对社会生活其他方面发生重要作用的社会基本活动形式。哈里·阿尔伯特把杜尔克姆关于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论述作了进一步概括,主要归结为四个方面:

①惩戒性。宗教通过各种仪式强迫人们接受某些行为规范,特别是要求人们信奉禁欲主义,让信徒在忍受和克制中适应社会;

②凝聚性。宗教以各种活动来引起人们的共同感受和共同体验,使大家形成强烈的群体意识,围绕某种共同的价值追求而保持整体关系;

③激发性。各种宗教典礼能够使群体成员形成激动和兴奋的情绪,宗教理想和宗教原则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