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753社会学理论之外国社会学史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相交性参数

【答案】相交性参数用来描述社会结构中几条轴线上人口分布的共变状况,在实际操作上,这种共变状况可以用统计学的相关系数加以测定。布劳把不同社会轴线上人口分布的完全相关称为重合,而不完全的相关称为相交。完全相交是指在不同社会轴线上的人口分布毫不相干,这是一种十字交叉或相互垂直的轴线关系。布劳指出,在任何社会结构中,两条或两条以上社会地位轴线的完全相交或重合都是不可能的。但是社会学家完全可能弄清人口在某一维上的分布在多大程度上与他们在其他维上的分布相联系。

2. 社会互动

【答案】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社会互动的含义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力一面:①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不能互动。②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③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④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在非面对面的场合下发生。⑤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⑥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⑦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3. 单方垄断式交换关系

【答案】单方垄断式交换关系是爱默森的社会交换网络分析中的一个概念。在这种网络交换关系里,行动者A 的报酬来源是多方面的,他可以从B 1、B 2、B 3那里得到报酬。相反,行动者B 1, B 2.B 3却只能从A 那里得到报酬,这种交换关系是垄断的,是不均衡的。

4. 权力

【答案】权力,在韦伯看来,意味着在某种社会关系中贯彻自己的意志并排除反抗的所有机会,不管它是基于什么原因; 突出的是互动关系中的单向性和自上而下的强制性。

5. 社会行动

【答案】帕森斯认为,社会行动的最基本特征是具有意志性和目标导向,社会行动是主体朝向目标的动作。

帕森斯深入考察了构成行动的各个要素。任何行动单元都可以分解为以下要素:①行动的目标,即行动者希望达到的预期状态; ②状态,即行动者置身其中、影响其实现日标的那些环境因素;

③规范取向,规范是指行动者在确立目标、选择手段、克服障碍时所遵循的社会标准。合乎规范的范围就叫做规范取向。

6. “三层次论”的理论体系

【答案】“三层次论”的理论体系,是指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包括这样三个组成部分:①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一般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这是第一个层次; ②作为与克思主义社会学专门理论或局部理论,这是中间层次; ③作为经验研究的具体社会学,这是第三层次。苏联《社会学手册》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具有复杂的结构,并把一般理论、局部理论和具体研究等各类社会学认识结合起来的一门科学。

7. 社会冲突的类型

【答案】冲突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①从冲突的现实性来看,可以将冲突分为现实的冲突和非现实的冲突。②从冲突的范围上,齐美尔将冲突分为群体内部的冲突、群体之间的冲突、诉讼、非人格的思想冲突。

8. 萨皮尔一沃尔夫假说

【答案】萨皮尔一沃尔夫假说是语言相对论,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一种文化中的内容,只有用该文化中的语言才能得到充分表达; 另一层意思是,发源于某一文化中的概念,如果用另一种文化中的语言去讲,意思就会有所不同,至少在人们心目中唤起的意象不同,这也是可想而知的。

9. 实用主义

【答案】实用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任何一个概念的全部内容和意义在于它所能引起的效果。实用主义是在人们考虑操纵与控制社会时被吸收进美国文化中来的,是一种可能性的哲学,对社会思潮整个背景的最重要贡献就是,鼓励人们相信思想的有效性和新奇的可能性。实用主义则代表了自由和人对环境的控制。

10.文化震惊

【答案】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文化发展的一个巨大动力就是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交流。文化震惊不仅发生在民族之间,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地区之间也会发生。这是一种客观现象,无善恶之分,但对文化震惊的处理却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后果:处理不当可能发生盲目排外; 处理得当则可以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

二、简答题

11.韦伯对“社会行动”的区分依据及其内容。

【答案】(1)韦伯对于“行动”的看法:社会行动(包括不为和容忍)可能是以其他人过去的、

当前的或未来所期待的举止为取向。‘其他人’可能是单个个人和熟人,或者人数不定的很多人和完全不认识的人。可见,社会行动本质上是以他人的举止为取向的个人的行动。

(2)韦伯把社会行动分为四种类型:

①目的合理性行动(也称工具合理性或目的一工具合理性),即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的行动;

②价值合理性行动,即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举止的一一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一一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的行动;

③情感行动,即由现时的情绪或情感状况决定的行动;

④传统行动,是由约定俗成的习惯决定的行动。

12.两种社会团结类型各自具有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是杜尔克姆社会学的一对最著名的范畴。

(1)机械团结,是这样一种社会联结纽带:它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有以下特占.

①人们可以在原始社会或传统农村社区中发现这种团结的典型表现。

②以机械团结为纽带的社会中,由于分工不发达,人们的活动、经历和生活方式大体相同,成员之间的同质性程度很高。

③这种同质性不仅表现在物质活动方面,而且也表现在精神活动方面:所有成员信奉同样的宗教、具有同样的信仰、追求同样的价值目标、接受同样的行为规范、持有同样的道德评价标准以及在情绪上也具有一致的表现。

④这些共同的宗教信仰、价值规范以及道德情感总和起来形成一种被称为集体意识的强大力量,构成了社会秩序的基础,维持着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成员之间有着强烈的集体归属感。

(2)有机团结,是一种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和相互依赖基础上的社会联结纽带。有以下特点:

①人们可以从现代社会中的工业化城市中找到这种团结的典型形式。

②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社会团结类型,因此杜尔克姆从社会团结的角度考察了社会分工的原因及其后果。

③有机团结的外在特征同样可以在法律和惩罚制度中加以识别。凡是集体意识薄弱,个人意识占了上风的社会,一般都实行复原性法律,其特点是基于审慎的理性,相对来说比较宽容。

13.为什么称南斯拉夫社会学是大社会学理论体系,特点是什么?

【答案】南斯拉夫社会学具有不同于苏联社会学结构和理论体系的明显特点。它既没有采取苏联的模式,也没有照搬西方的做法,而是走自己的路,立足本国,独具特点,自成体系。南斯拉夫社会学是一种大社会学理论体系。这里所说的“大”是指它除了包括社会学的传统内容外,还包括了在我国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单独一门学科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