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苏州大学中外出版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清十三经
【答案】清十三经刊刻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共刻儒家经典13部,由儒生蒋衡用楷体字书写底本,共刻石189块,立于北京国子监内,前有乾隆御笔亲书《告成碑文》。清十三经石刻今存于北京市历史博物馆内。此次石经刊刻是封建时代最后的一次,也是儒家经典石刻最全的一次。
2. 随军书店
【答案】随军书店,是指解放战争时期跟随解放军的部队而建立的书店,它一方面满足解放军的需求,另一方面在每到一个待解放地区之前,会先通过向当地人民推广介绍共产党思想的书籍,为当地的解放以及当地人民接受共产党政权做铺垫。
3. 河图洛书
【答案】“河图洛书”是一个传说。中国最早的古籍《易经》就有“河出图、洛出书”的记载。古籍《尚书》中也有同样的说法。有人进一步解释说:“伏羲统治天下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 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和“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
4. 刻书系统
【答案】这里的刻书系统具体指古代的五大刻书系统,即在唐五代奠定的基础之上,刻书进一步形成系统和规模,形成了官、私、坊、寺院、书院的五大刻书系统。官刻,也称政府刻书,是指中央国家机构以及地方各级行政文化机构出资或主办的出版印刷业; 私刻亦称家刻,是指私人出资校刻图书; 坊刻,是指书坊刻书,书坊是古代卖书兼刻书的店铺,是一种具有商业性质的私人出版发行单位,由书坊刻印的书称为坊刻本、书坊本或书棚本; 寺观刻书,是指佛寺道观刊印本教典籍的出版活动,所刻典籍称为“佛藏”和“道藏”; 书院刻书,是指古代的刊印经、史、子、集、丛诸部的出版活动,书院刻书目的明确、层次较高,精善之本所占的比例很大。
5. 邹韬奋与三联书店
【答案】邹韬奋(1895-1944年)原名恩润,笔名韬奋,是新闻记者也是报刊编辑,还是著名的政论家、出版家。祖籍江西余江,1895年11月5日生于福建永安,1921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次年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部主任,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1926年10月任《生活》周刊主编,从此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
他重视读者工作,严格选择稿件,注意将“有益”的内容与“有趣”的形式相结合,把刊物
办成读者的朋友。1932年7月1日正式创办生活书店,到抗日战争爆发时,在全国已有56处分店。邹韬奋创办生活书店,也创造了优良的“生活精神”,他将其概括为:坚定、虚心、公正、负责、刻苦、耐劳、服务精神、同志爱。其中最强调的是服务精神,邹韬奋把它比做生活书店的奠基石。邹韬奋给我们留下了几百万字的著作,也给我们留下了怎样做好出版工作的宝贵精神财富。
6. 版权
【答案】版权(Copy Right),又称著作权,是指公民、法人依照法律规定对自己的文学、科学和艺术等作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著作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著作权仅指作品依法享有的权利,包括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 而广义上的著作权除了狭义的著作权以外,还包括著作邻接权,即作品传播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包括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以及广播电视组织的权利。
7. 《伯尔尼公约》
【答案】《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简称伯尔尼公约,是关于著作权保护的国际条约,1886年9月9日制定于瑞士伯尔尼。它的最基本原则是一本书在任何联盟国家内都享受其本国版权法赋予的所有权利。世界第一部国际版权公约的签署和实施为图书出版业国际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8. 资本主义出版
【答案】资本主义出版是指新生的资本家看到出版业有利可图,便在这一方面大力投资,陆续开设新式印刷厂,采用新式印刷技术,展开出版活动。资本主义出版企业完全面向市场,在近代出版理念的指引下,以近代机械印刷术为生产工具,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经营方式,在追求商业利润最大化的同时,积极履行出版人的社会责任。
二、简答题
9. 简述古印度文与贝叶书。
【答案】(1)古印度文
印度河流域的文字为象形文字,上一行由左往右读,下一行由右往左读。这种写法也为早期希腊人所仿效。
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开启了印度的吠陀时代。梵文为印度-雅利安语的早期形式,也随之成为古代印度的标准书面语。梵语是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语支的一种语言,是印欧语系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印度教经典《吠陀》即用梵文写成。
早期的梵语并没有固定的文字作为表达,曾经用过的文字包括婆罗米文、怯卢文、笈多文、悉昙体等。到了12世纪,天城体为梵文的地位才被确立。而天城体对藏文的构成有莫大的影响。在世界上所有古代语言中,梵语文献的数量仅次于汉语,远远超过希腊语和拉丁语,内容异常丰富。
(2)贝叶书
梵文典籍在最初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记录在一种古印度特有书籍载体——贝多罗树叶上的,故又称“贝叶书”或“贝叶经”。贝叶长且质地稠密,可供书写文字。在纸张尚未发明以前,古印度以贝多罗叶记载佛教经典及宫廷文献资料,现今南印度及南传佛教地区仍有人继续使用。贝叶书在很早就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书籍形制。
①贝叶经的制作方法
制作贝叶经之贝多罗叶以嫩叶为佳,且叶片要柔软强韧。树叶采下后先经水煮、晾干,使叶片变得柔韧不易断裂,再用粗木棒将叶片表层两面磨光。然后将叶子截成所需规格,每片叶子裁切成长条状。在叶面中间穿一或二小孔,或在靠边穿一个孔,以备装订之用。穿孔后的贝叶即可以刻写,通常每面最多刻写七八行,并于每一刻完之叶面边上刻上页码。贝叶的装帧形式较为独特,将加工后裁割规整的贝叶重叠,上下用与贝叶一般大小的木质夹板为封面及封底固定,中间用绳串结,因多为梵文书写,故称梵夹装。
②贝叶书的类型
贝叶书根据写字的方式义可以分为贝叶写书和贝叶刻书。贝叶写书即是用笔墨在贝叶上书写抄录的书籍,而贝叶刻书是铁制的针形笔把文字刺写在贝叶上,正反两面均刻上字以后,涂以炭粉,加油抹擦揩净,使墨迹陷入刻痕之内,经久保留而不消退。用贝叶刻写的书籍,能防水、防腐、防蛀,可保存数百年之久。
10.早期的文字载体能否视为图书? 并说明原因。
【答案】早期的文字载体可以视为图书。
文字作为一种可视化的符号必须依附于一定载体才能存在,而作为人类早期文字之一的楔形文字,其早期主要载体形式为泥版书。泥版书最早由苏美尔人用随处可见的泥土制成,在西亚作为书写材料被广泛使用了3000多年,并流传至希腊克里特岛,迈锡尼等地,作为希腊线性字母的书写载体。因此泥版书又可以分为楔形文字泥版书和线性文字泥版书。泥版书在现在看来非常笨重,但在当时却是一种易于阅读、传播和收藏的文字载体形式,具备了图书的雏形,它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原始图书形式之一。所以早期的文字载体可以视为图书。
11.出版业并购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是什么?
【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传媒领域的垄断和兼并风潮席卷了西方各国的出版业,他们在经过各种兼并、收购和重组后,己经成为这些大集团的下属品牌。仅1958年至1970年出版兼并案就发生了不下307起,其中224起是出版社之间的兼并,33起涉及其他传媒公司,还有22起涉及非传媒公司。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许多出版社都发现与那些全球化和专业化的传媒集团竞争是非常困难的。
从1940年到1980年的出版公司的兼并风潮来看,美国的出版集团化经历了3个相互重叠又相对明确的阶段,分别是:多元合并的兴起和衰落(多元合并是指出版业与其他行业的兼并)、大型传媒集团的介人和撤出,大型出版投资者的兴起。可以说麦克米伦(美国)、兰登书屋和西蒙·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