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吉林师范大学中外出版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书同文
【答案】“书同文”是指针对文字异形采取的统一文字的措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为了巩固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秦始皇即命李斯等人校定文字,依古籀文,创制出一套笔画字形相对简省整齐的文字,称为“秦篆”,也叫“小篆”。秦以后,六国文字中与秦篆异形的字基本上绝迹。小篆以外,秦始皇还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隶书对篆字作进一步改进,笔画由圆变方,书写省便,更适于官方文件应用。于是,隶书很快就代替了小篆,成了普遍通行的一种文字。到了汉代,隶书还继续广泛使用。
2. 电子出版物
【答案】电子出版物是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者具有类似功能的设备读取使用,以表达思想、普及知识和积累文化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媒体。媒体形态包括软磁盘(ED )、只读光盘(CD-BOM 、交互式光盘(CD-I )、照片光盘(Photo-CD )、高密度只读光盘(DVD-ROM )、集成电路卡(IC-Card 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的其他媒体形态。电子出版物的类型主要有电子图书、电子连续出版物、电子版书目数据和计算机软件等。
3. 清代出版法
【答案】清代出版法是指规范清代出版的一系列法律。进入晚清以后,随着西方出版观念的传人和新式出版业的迅速发展,清政府迫于形势,开始制定、颁布一系列专业法规。1906年,清朝商部、巡警部与学部共同拟订颁布了《大清印刷物专律》。1910年,清政府又颁布了《大清著作权律》,是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版权法。这反映出清政府开始以国家专门法律的形式对出版活动进行管理,标志着政府的出版管理开始走向法制化、规范化。
4. 连锁书店
【答案】连锁书店,是指在核心企业或总店(如较大型的出版社、批发公司、零售书店等)的领导控制下,经营同类出版物、使用同一商号的若干门店,采用统一进货或授予特许权等方式开展连锁营销活动,实现规模效益的图书经营组织形式。连锁书店以其规模效用和品牌效应使其在图书进货、物流和资金周转方面较独立书店具有明显的优势,符合市场资源优化配置这个市场化的基本要求,是出版市场运行机制的一大制度创新。在19世纪有两种主要的连锁书店形式:一种是“火车站连锁书店”; 另外一种形式是“流通图书馆”。
5. 三联书店
【答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简称三联书店)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三联书店以出版社会科学读物为主,其出版物有专业性很强的学术著作,也有中等程度的知识读物,还有大众普及读物。三联图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扎实的学理功底、丰富的人文关怀和思想智慧。三联以其出版高品位的人文科学专业图书和社会科学的译著图书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品牌,受到读书界的广泛尊敬,被誉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三联书店在中国己不仅意味着一家出版社,而且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公共的知识精神。
6. 陆费逵
【答案】陆费逵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中华书局的创办人。他创刊并主持笔政的《教育杂志》是我国第一个教育专业刊物。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1912年,陆费述在上海创建了中华书局,提出了“用教科书革命”和“完全华商自办”两个口号。首先发行中华小学及中学教科书,《中华教科书》风行一时。在陆费逵主持下,中华书局先后编辑出版《聚珍仿宋版二十四史》、《中华大字典》、《辞海》,刊印《四部备要》和《古今图书集成》等大部图书。
7. 抽头制
【答案】抽头制,是中世纪的出版机构对大学书商的抄写复制进行管理的制度之一,该制度规定租借样本要缴纳固定的税金或“抽头”。
8. 泥版书
【答案】泥版书,是楔形文字的主要载体形式,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原始书籍形式之
一。泥版书最早由苏美尔人用随处可见的泥土制成,在西亚作为书写材料被广泛使用了3000多年,并流传至希腊克里特岛,迈锡尼等地,作为希腊线性字母的书写载体。因此泥版书又可以分为楔形文字泥版书和线性文字泥版书。泥版书在现在看来非常笨重,但在当时却是一种易于阅读、传播和收藏的文字载体形式,具备了书籍的雏形。
二、简答题
9.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对出版业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20世纪6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对出版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印刷技术的变迁
a.20世纪80年代以后,计算机技术对印刷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印前文字处理方面。尤其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微软公司的Word 软件的日益普及,通用的文字处理规范使得出版商和印刷商直接处理作者的文稿成为可能。
b.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英国的出版界尤其是学术出版商内出现了直接使用作者的打字稿出版图书的风潮。
c.20世纪80年代以后,计算机桌面出版系统(DTP )的开发和应用使得文字处理软件和排版软件融为一体,对原稿进行照相出版的成本优势消除了。
d. 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传统的工艺方法逐渐分化出一种更新的印刷工艺方法——数字印刷及计算机直接制版(CTP )。数字印刷与CTP 使得按需出版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印刷出版与电子出版、网络出版开始走向融合。
(2)电子出版及其网络化
①电子出版物
a. 电子出版物的产生
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化学文摘服务社出版电子版《化学文摘》起,欧美各国陆续推出第一代电子出版物。电子出版借助计算机实现了生产和阅读的全过程,与印刷出版物在传播信息方面实现了同样的功能,并且在媒体的类型方面更加丰富,传播的速度也更快。
b. 电子出版物的形态和传播方式经历的两个阶段
第一,CD-ROM
CD-ROM ,作为一种包含有可供计算机读取的数字信息的光盘,是最常见的电子出版的实体形态。以CD-ROM 光盘为载体的电子出版物包括电子图书、印刷型期刊的电子版和数据库等。CD-ROM 电子出版物的发行与销售依然借助传统书刊发行的渠道。
第二,电子出版与网络出版相融合
电子出版物借助网络在线访问或下载抵达消费者,网络杂志和网络图书馆都是其重要的形式。 ②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出版业的其他影响
a. 对图书的编辑制作影响
第一,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逐渐应用于组稿、审稿、改稿、版面设计、编务、校对等图书编辑出版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使得书刊编辑工作现代化流程与传统的编辑流程相比,不仅减少了工序、缩短了工期、降低了成本,而且由于采用软盘、打印甚至网络传递稿件,使文字处理的效率大大提高,并能采用软件绘制插图。
第二,应用计算机进行编辑很容易发现许多问题,提高了编辑出版的速度和质量。
第三,实现编辑、排版、校对的一体化、编辑工作流程的无纸化、出版信息传递与处理的网络化以及印前、印刷、印后的一体化,大幅度降低了编辑成本,提高了编辑效率。
b. 对出版社的经营管理的影响
20世纪末期计算机技术也开始介入出版社的资源管理和信息管理,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经营管理方面的解决方案,适应了出版业集团化和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c. 对图书发行物流的影响
出版网络化的发展对于发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网络书店的发展上。随着网络的普及、信用支付技术的突破和物流配送业的发展,网上书店逐渐发展成为各国图书出版业的主要发行渠道。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