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苏州大学中外出版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概念题

1. 《七略》和《别录》

【答案】《七略》和《别录》是指刘向、刘歌父子在编校群书的同时,编撰的综合性藏书目录。刘向在编撰叙录时,除将其随书抄录献给皇帝外,又“别录”了一份并按类汇集起来,称之为《别录》,其后刘歆又将其简编为《七略》。

2. 书同文

【答案】“书同文”是指针对文字异形采取的统一文字的措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为了巩固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秦始皇即命李斯等人校定文字,依古籀文,创制出一套笔画字形相对简省整齐的文字,称为“秦篆”,也叫“小篆”。秦以后,六国文字中与秦篆异形的字基本上绝迹。小篆以外,秦始皇还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隶书对篆字作进一步改进,笔画由圆变方,书写省便,更适于官方文件应用。于是,隶书很快就代替了小篆,成了普遍通行的一种文字。到了汉代,隶书还继续广泛使用。

3. 新华书店

【答案】新华书店是中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发行网点遍及全国城镇,在1937年4月24日成立于延安清凉山,因该书店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出版集团之下,是国家官方的书店,也是官方刊物宣传与发售处之一,全国各地均有分店。现今分店招牌的题字为毛泽东在1948年12月于河北所题。

4. 竹木简牍

【答案】竹木简牍是我国古代图书的主要载体之一,写了文字的竹片称为简,写了文字的木板称牍。由于竹木简牍流行的时间长达数千年,简牍制度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制度,因此其影响也极为深刻和长远。直到今天,图书的计量单位仍称“册”,文章的计量单位仍称“篇”,许多从竹、从片、从木的字都与书籍有关,如籍、簿、笔、符、笺、笈、籀、版、碟, 牍、本、札、检、榻、檄、架。还有不少词汇和成语也反映了竹木简牍的深远影响,如尺牍、三尺法、版图、检署、杀青、汗青及罄竹难书、入木三分、学富五车、汗牛充栋、连篇累牍、断简残篇、韦编三绝等。在从古至今的出版印刷史上,由“版”和“本”组成的词汇更是举不胜举。

5. 口袋书

【答案】口袋书顾名思义就是可以放在口袋里的书籍,对口袋的标准书没有完全准确的界定,大抵是指开本小于小32开,印张大致不超过10个印张的书。口袋书的兴起,最早可以追溯到1935年7月在伦敦出版的“企鹅从书”,这套丛书3年间销售2500多万册,获得巨大成功。口袋书从

此流行于世并引发了一场“纸皮书革命”,对欧美国家的出版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与美国发明柯达克罗姆彩色胶片一起列入20世纪的人类发明、人类冒险和不寻常的事件当中。

6. 金属活字印刷术

【答案】金属活字印刷术是指古腾堡使用金属的字母将它们排列成印刷书页的印刷技术。谷登堡在探索中逐渐确立采取含锑的铅锡合金的技术路线并确定了三种金属含量的配比,这主要是基于铸造熔点和活字硬度等方面的考虑。活字的铸造技术是采用木活字捺印黏土形成字模,再将熔化的铅锡水浇人字模,修整后即成铅活字。它们冷却得非常快,而且能够承受印刷时的压力。印刷本身是使用转轴印刷法,印的是纸和羊皮纸。

7. 中世纪行会圣本笃与隐修制

【答案】隐修制源于东方,是基督教徒修行的一种途径。部分基督教徒认为实现基督教最完美的生活应该通过脱离尘世而达到,苦行独处、潜心祈祷、自我节制是最好的途径。开始时,一些隐士独立生活,后来具有相同倾向的这些信徒集合到同一个宗教团体中,过集体的隐修生活,于是出现了修道院。这种生活方式最后能形成系统的修道制度与一个名叫圣·本笃(St.Benedict , 480-543年)的修士分不开。圣·本笃出身意大利贵族家庭,由于厌恶了尘世的腐败而离开罗马到山区隐居。他逐渐在部分信徒中树立了威望,许多人被他的人格所吸引,于是他在529年转往罗马东南面的卡西诺山(Monte Cassino),并在那建立了一座规模宏大的修道院,后来该修道院成为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最重要的中心之一。

8. 《四十二行圣经》

【答案】1455年谷登堡用小号金属活字印出《四十二行圣经》,这表明他的工艺技术己走向成熟与完善。著名的《四十二行圣经》是用谷登堡活字和印刷架排印的现存最早的印刷书籍,共印制210部,纸本180部,羊皮本30部。全书1282页,对开本,采用拉丁文哥特粗体字印制。卷首首页的第一个字母没有印出,而是留出方形空白,由彩饰匠以朱墨手绘装饰字。

二、简答题

9. 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图书形制经历了哪些变化? 并说明变化的原因。

【答案】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书籍形制经历了两个重要的转变。一是书籍的载体形式从纸莎草纸向羊皮纸过渡,二是书籍的样式从卷轴装向册页装过渡,这两个过程几乎是同步发生的。

(1)从纸草书到羊皮书

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图书载体因此可以分为纸莎草纸时期、纸莎草纸和羊皮纸并行时期和羊皮纸时期三个历史分期。羊皮纸取代纸莎草纸的进程是从公元1世纪开始的。在此前的几百年中,古希腊罗马的书籍载体依然延续着古埃及的纸莎草纸。

①纸莎草纸

莎草纸卷是将单张的纸莎草粘连而成。阅读的时候一段段卷开,因此文章是一段一段的纵栏

呈现。纸草书的书名通常位于文章的末尾,这样卷起来时书名处于最里面,不易磨损丢失。事实上,那时的书很少有标题,专门的书名都是晚些时候才有的。古希腊早期的书几乎都没有书名,主要依靠作者的名字、首字母和文字来确认、分辨书名。

纸草书被存放在土罐、木盒中,为防止外层磨损,卷的外面常有护封,纸的边缘也粘上长条带保护。纸草书实际上并不适于保存,易被虫蛀,这可以通过浸染松油解决。主要的问题还是潮湿,今天能看到的纸草书多出土于干燥的沙漠。由于书籍的主要材质纸莎草以及后来的羊皮纸都非常的昂贵,因此日常的书写更多依靠的是蜡版、贝壳、陶片、木板等各种廉价材料。

②羊皮书

羊皮纸在古希腊正式的使用和推广是从公元前2世纪帕加马城开始的。山羊、绵羊以及牛犊的皮都被用作羊皮纸的原料。羊皮纸两面都很光滑而适于书写,且能够让鹅毛笔的书写呈现饱满的色彩,被折成册页本也没有问题,比纸莎草纸更适用,但价格昂贵,帕加马图书馆的一些藏书就是羊皮纸做的。

从公元前2世纪起,羊皮纸与纸莎草纸同时被普遍使用,并行了几个世纪。在最初,其价格要比依赖进口的纸莎草纸低廉一些。尽管如此,一开始它主要用于书信、文档和其他日常用纸。羊皮纸升格为主要的图书载体有一个渐进的发展期,而且在其完全取代纸莎草纸前,有三个世纪以上的并行期,到了4世纪,纸莎草纸逐渐停止使用。

(2)从卷轴到册页:册页手抄本的诞生

①羊皮书

卷轴装书籍在日常使用中的不便,其中一个主要的缺点就在于阅读时需要来回舒卷,不易检索,而且反复的翻阅很容易造成书籍的磨损。而册页的装订方式在古希腊就已经存在,人们将几块蜡板装订在一起,制成一个小册子,这种小册子被称为“蜡版书”。当羊皮纸代替纸莎草纸成为书籍的主要载体时,人们便采用这种更适于阅读的装订方式。因此,古代书籍的样式于古罗马帝国初期始从卷轴装向册页装过渡。这种与现代书籍装订样式没有太大区别的册页装书籍被称为册页手抄本。现存最早的册页羊皮书生产于1世纪和2世纪之交,只不过那时羊皮书还没有纸草卷书显得正统,一开始很少用于正式的书籍。

册页羊皮手抄本最初主要用于小而廉价的版本,因为羊皮纸可以两面书写,一卷或数卷的纸草书内容可以被很少的羊皮书所容纳。

②蜡版书早在公元前8世纪,亚述人就己经使用蜡版书写板。古希腊时代开始,蜡版书盛行于地中海一带。蜡板通常以木板或象牙板制成,四周有隆起的边,中间涂以黑色的蜡,文字是用铁笔或其他尖笔刻写在蜡层上的。在每块木板一侧的上下两角钻上小孔,用绳索将许多木板串连在一起,其最前和最后两块板上不涂蜡,这样便成为一部“书”。

蜡板上的字迹易受摩擦而模糊,难以长久保存,加上因受书写材料和书写工具的限制而很难把文字写得工整,有时不易辨认,所以蜡版书到4世纪后也逐渐被易于折叠的羊皮书所取代。

10.阐述熹平石经产生的背景、内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刻写熹平石经是古代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在图书发展史上也具有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