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吉林师范大学9003中国哲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无欲

【答案】“无欲”是周敦颐十分强调的一种思想,他认为要想成为圣人,就要使精神专一不杂,而要做到这种状态,就要排除各种欲念,这样才能在静时保持心灵的虚静,行动也才能公正周遍而没有偏私。但是,他所提倡的“无欲”是指排除各种干扰心灵的欲念,使得心灵达到虚静的意识状态,而不是要禁绝一切感性欲望。这样,无欲就和其功夫论“主静”沟通了起来,所以《太极图说》在解释“主静”的时候说:“无欲故静。”周敦颐延续孟子的“寡欲”思想,认为减少欲望甚至达到没有的程度,心灵就能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成为圣贤。

2. “性分”

【答案】“性分”是郭象在《庄子注》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人与万物所具有的先天禀赋。他在《逍遥游》的注中说:“庄子之大意,在乎逍遥游放,无为而自得。故极小大之致,以明性分之适。”。凡人与物的禀气存在偏颇,其“性”也各有特点与局限性,彼此之间千差万别,存在着分界,称为“性分”。“性分”无优劣、大小之分,只存在自己的行为和性分是否“适当”的问题。郭象还指出,性分是先天自足的。“性分自足”就是指万物虽然有大小之别,然而如果都能自足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逍遥皆同。因此推而广之,则世间万物,各足于所受,无不逍遥。

3. 《肇论》

【答案】《肇论》是东晋佛学家僧肇的著作。僧肇对大乘佛教的中道空观有深刻的理解,被鸠摩罗什称为“解空第一人”先后编译了《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和《涅盘无名论》等四篇佛学论文,后又收进《宗本义》一文,形成了《肇论》一书,建成了他所理解的一个完整的中观佛学思想体系。《肇论》以般若为中心,对当时佛教所热议的问题即佛教思想的基本问题作了总结性的回答与阐发。这个体系以“缘起性空”的思维方式为起点,阐释“不真”即“空”的本体论思想,并从“物不迁”去探讨佛学的根本宗旨即追求人生的解脱而达到理想的涅盘境界,同时指出获得般若智慧是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

4. 理一分殊

【答案】“理一分殊”由朱熹提出,包含理物关系和理事关系两种意思。万物出自“一”“一”理分万物,万物各有“理”。表明万物具有各自规律,而合一具有同一的大道; 万事出自“一”万事与人相联系,因此人人对于事的理会依据人的个体特性而有千差万别。儒家思想观念之统系就在此“理一分殊”上落实下来。“理一分殊”是对太极原理的分解与展开,太极与万物的关系其实就是“理一分殊”的关系。

5. 二谛

【答案】“二谛”指真谛与俗谛,是由中观宗提出的表述其核心思想的术语。“谛”是真实之意。此宗的大师吉藏,描述此说有如下三个层次的“二谛”:

①第一层次:普通人以万物为实“有”而不知“无”即俗谛;

②第二层次:说万物是“有”是片面的; 说万物是“无”也是片面的。不片面的中道,在于理解万物非有非无,即真谛;

③第三层次:说万物非有非无,说“不片面的中道”即在于此,这是俗谛。万物非有非无,而又非非有非非无; 中道不片面,而又非不片面才是真谛。

6. 晏婴论和与同

【答案】晏婴论和与同是指春秋后期齐国政治家晏婴提出的“去同取和”的观点。在与齐景公的一次对话中,齐候认为臣子梁丘据与他之间是“和”的关系,晏婴则认为只能称作是“同的关系”。晏婴先以调羹、音乐作比,后就君臣关系指出:国君认为可以的,臣下禁言不可以,能使可以更加完备; 国君认为不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谓之和。而梁丘据是这样的: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 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就好像用水来调和水,琴瑟总弹一个调子,是谓同而非和。晏子认为世界不可能单一化、同质化,各种力量只有并存共处,相辅相成,相济相生,才能够实现和谐。

7. 非气质无以为性,非气质无以见性

【答案】非气质无以为性,非气质无以见性是清代人颜元的人性理论。

①在理气关系上,颜元坚持理气为一,即没有无理之气,也没有无气之理。

②在形、性关系上,颜元也坚持二者的合一,在此基础上,他比较强调形之重要。

③而性和气质的关系正如眼睛与其明的关系,二者是不能分开的。

二者均是得自天命,并不好区分哪一个是天命之性,哪一个是气质之性。颜元继承了孟子的性善论,认为性、情、才都是善的,反对将性善和情、才割裂开来,将恶归于情和才。他认为性善必须通过情、才方可以实现,才有力量。

8. 六经皆我注脚

【答案】六经皆我注脚是陆九渊提出的口号,据说有学生问到他为什么不著书,他回答说:“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意思就是经典都是用来发明自己的本心的,“我注六经”就是用自己的本心去解释经典。他提倡先立乎其大,也就是先明本心,挺立自己的道德主体,而反对寻行数墨,从事文字的考证和经书的注解,他认为这样会迷失本心。这与朱熹在注释经典的时候注重文本原意的态度很不一样,朱熹注重经典,表现了一种历史文化传承的意识; 而陆九渊则表现了道德主体的自立。陆九渊并不是不要人读书,他是要人先明本心,然后再去读书。

二、简答题

9. 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答案】在个人精神境界上,程颐和程颖格物穷理追求的是“乐天知命”的和乐境界和圣贤气象。前者偏重于理性的追求与满足,后者则偏重于仁者“与物同体”境界的体验。

(1)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程颗主张天地万物与己一体,己无分别。“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表明天地万物即是一个“大我”“我”有宏大宽阔又有平等齐一的宇宙包容气象,在这种高瞻远瞩、平等齐一的心灵体验中,激发出极大的快乐。在这样的开放心态中,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忧愁苦虑来束心缚体。

(2)仁心

“与物同体”之心即仁心。仁心有一股超世脱俗、博爱至命的伟大力量,有股至大至刚至直的浩然之气,一切外在的功名声色比起它来只是渺小、卑弱。以本心真我立定生命的价值,以不被私欲所动的精神自得其乐,就是最大的自由。他识仁尽性,浑然与物同体,理与己一,相忘乎道理。

10.简论孟子的仁政思想。

【答案】“仁政”是指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于争取民心的策略方针。

(1)以“仁心”行“仁政”

①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由于人有“不忍人之心”所以才能行“不忍人之政”。以“仁心”行“仁政”这之中贯穿了孟子以道德理想转换和提升现实社会政治的治国理念。

②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的推恩原则:“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③他主张“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指出统治者应该爱护百姓,只有爱民的君主才能统一天下。

(2)制民之产“仁政”学说的目的是“为民”孟子认为要施行仁政,首先要解决民生问题。因此他主张“制民之产”认为只有在丰衣足食的情况下,人民才不会胡作非为,并接受教化。他统治者应该让人民有“恒产”即给人民以一定土地使用权,人民有了“恒产”才会有“恒心”还应当轻摇薄赋,省减刑罚,不随意侵夺农时,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在此基础上,统治者再向人民施以教化,使之上养父母,下和兄弟,“修其孝梯忠信”最终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3)民贵君轻

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的重要思想,在政治上主张以民为本,认为政治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民心的向背。孟子“民贵君轻”思想对历代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乃至东亚重要的政治资源。

11.简答“天下之变万,而要归于两端。”一语出处及思想含义。

【答案】该句话出自于王夫之的《老子衍》。

(1)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