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哲学史(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答案】“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出自战国孟柯的《孟子·公孙丑上》,是指耻己之不善和憎人之不善的心,即羞耻心是义的开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被视为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也是其所有学说的基础所在。孟子认为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义是人本来就所具有的。

2. 格物穷理

【答案】格物穷理是朱熹的一个主张,意思是格物首先要解除外物,其次还要穷究事物之理,到至极处。格物的内容包括自然界、社会界,乃至个人的身心、性情。但是在朱熹那里,格物主要还是指研读经典,从事道德实践,即其终极目的是要明善,也就是使人明白什么是道德上的应当。在朱熹看来,人心是认知主体,外物是客体。穷理就是要对外物之理进行考察,这个过程也就是主体的知识扩充的过程。总的来说,朱熹的格物穷理思想,虽然侧重于身心性情的修养省察,但是也很注重对外界事物的考察。他虽然承认人具有天赋的道德法则,但是认为只有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这些道德法则在心中才能慢慢彰显出来。

3. 坚白相盈

【答案】坚白相盈是指后期墨家针对公孙龙的“离坚白”说提出的“坚”与“白”不能因感官的局限性而彼此分开的观点。他们认为,“坚”和“白”是坚白之石的统一属性,虽然人们用眼看时不觉其“坚”用手接触时不见其“白”一种感官只能感觉一种属性,但是坚白之石同时包含了几种属性,所以这些不能把这些属性彼此分开。“坚白相盈”的命题触碰到了感觉与思维在认识中的功能问题。坚白统一于石的本质,是通过思维而不是通过直感所认识的。

4.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答案】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是程颢的观点,其意思是仁不仅表现为博施济众的社会关怀以及克己复礼的道德修养,还代表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就是把天地万物看成一个整体,甚至就看做自己的一部分,这样就会与自己休戚相关。它强调直接的内心感受体验,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切实地把万物看成一个整体,反对在意念上检点,道理上穷索,而是用诚敬的功夫,慢慢涵养,最后达到对于宇宙全体的直接体验和把握。有了这种体会,就会感到一种精神上的大乐。程颖的这种思想突出了对于最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和觉悟。

5. 《物不迁论》

【答案】《物不迁论》是中国东晋著名的佛教学者僧肇的著作。其论述的是世界有无变化、在

僧肇看来,世界事物看起来在那里飞快地运转,但实际上没有变动。因为“动”与“静”撇开动静的相互关系,透过假象看本质,就无谓动与不动。生灭、运动的问题。是一种相对的假象,

6. “治众者至寡”

【答案】“治众者至寡”是王弼提出的命题。王弼的哲学以“无”为体,以“一”为本。他说:“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 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其中“一”即为“道”也就是“无”。一是本体,能统领万有,且能派生出万有,是万有差别的出发点,并且是万有的最后根据。一派生出万物,因此一为万物之本原。王弼把一、多关系贯彻到社会政治观上,提出了一以统众、以寡治多的原则。因为他认为“一”具有统领的、根本的地位与作用,“多”只是末,只是用,因此是“一”统“多”即“寡”治“众”。

7. 随、泯、统

【答案】“随”、“泯”、“统”是方以智方法论总纲的三个概念。这三个概念最初出自于佛教华严宗的三谛学说(即俗谛、真谛、中谛)。方以智在评价华严宗三个概念的时认为一切事物在“俗谛”看来都是处于对立面的,在真谛的眼光看来,就不存在这些所谓的差别。但是当真俗二谛各落一偏,中谛则不落两边,一就是二,二就是一,差别就是无差别,无差别就从差别中看出。方以智用“随”、“泯”、“统”来表达这三个概念。“随”就是明确事物的差别,达到让世人有所遵循的目的; “泯”就是取消这种差别,否认对立,使人深刻; 而“统”就是把上面两种观点连贯统一起来。至于三者的关系,方以智认为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其中包含相当深刻的辩证思想。

8. 图腾崇拜

【答案】“图腾崇拜”是指在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宗教信仰的现象。是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关系的崇拜行为,主要标识于旗帜,族徽,柱子,衣饰,身体等地方。对于图腾崇拜的研究是对原始社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图腾崇拜现象蕴含着重要的历史人文意义。

二、简答题

9. 庄子“逍遥游”

【答案】(1)“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出世追求

庄子的“道”是借化去经验世界、经验事物的差别与对待而确立的,“道”作为一种精神意境也必由超越经验世界的对待关系中求取。

①人在世而为世所拘限的原因

依《庄子·逍遥游》所说,是因为人处于与他人、他物的对待关系中,并且,人把在与他人、他物的对待关系中的“己”执定为己我。人一旦有己、有待,则无法摆脱有限性而求得逍遥游。

②出世之法

惟有“无己”(小执著个我)、“无功”(小留恋功业)、“无名”(彻底舍弃名位)的人,才可以

超出一切对待关系,与“道”冥合为一而作逍遥游。

③庄子的理想人格与儒家的区别、庄子以神人、圣人称谓得以成就逍遥游的人,显示了庄子的理想人格与儒家的区别:

a. 儒家以贤圣论人格,透显出对世间道德生活与秩序生活的关爱;

b. 庄子却以出离世间污浊为所愿,向往漂泊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

(2)“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的游世意识

①庄子论“道”庄子以齐同万物、齐同是非论“道”而不以最初本源论“道”。

a. “小隐”

在以“道”作为最初本源的情况下,引发的出世追求为避居山林的逃世遁世追求。庄子认为这种出世只属“小隐”。“小隐”把世间与出世间截然分割开来,还是处十对待中。

b. 庄子之“大隐”

庄子之“道”讲齐同万物,齐一是非,不仅消解了物与物、人与物的对待关系,也消解了世间与出世间、闹市与山林的分割对待关系。因此,庄子实际上是以世间为出世间的。

②以世间为出世间

“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在“道”的层面上,世间的一切区分对待,都是极其相对、极其不确定的,都不具本真意义。因而,庄子认为在世、与世俗处,却不将世俗的是非、善恶区分当真,即可出世。

(3)庄子的游世意识

①庄子的荒诞与自嘲

人不可以不在世,不可以不与世俗处,然而对世俗的种种是非、善恶分辨又不可以当真,这是很荒诞的。故庄子有强烈的荒诞意识、嘲世与自嘲的精神。在庄子笔下,那些得道的真人,都是形体残缺之人。这即体现为一种“自嘲”。在庄子看来,人一旦视世间为荒诞,在世间中,便可以通过游戏人间的方式而出世。

②庄子游戏人生的态度和意识

“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 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 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 达之,入于无疵。”这种顺适一切的态度就表现为一种游戏人生的态度。庄子“处乎才与不才”、可与不可、用与不用之间的态度,也为一种游戏人生的态度。

(3)庄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①影响

在中国思想史上,庄子开启的这种对自然——本然、对本真与自由追求,曾对知识精英的精神心理产生过深刻影响。在魏晋风度、明末士风中,人们更可以品味到庄子的神韵。

②影响产生的原因

a. 庄子的学说并不仅仅源自于对特定社会生存境遇的焦虑、反省;

b. 是对人作为社会与文化的存在这种具有“一般”、“普遍”意义的焦虑与反省。

③人类与生俱来的矛盾、困顿与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