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吉林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晏婴论和与同
【答案】晏婴论和与同是指春秋后期齐国政治家晏婴提出的“去同取和”的观点。在与齐景公的一次对话中,齐候认为臣子梁丘据与他之间是“和”的关系,晏婴则认为只能称作是“同的关系”。晏婴先以调羹、音乐作比,后就君臣关系指出:国君认为可以的,臣下禁言不可以,能使可以更加完备; 国君认为不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谓之和。而梁丘据是这样的: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 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就好像用水来调和水,琴瑟总弹一个调子,是谓同而非和。晏子认为世界不可能单一化、同质化,各种力量只有并存共处,相辅相成,相济相生,才能够实现和谐。
2. 皇、帝、王、霸
【答案】皇、帝、王、霸是邵雍提出的人类社会发展大体上经历的四种形式。
①在“皇”的阶段,“以道化民者,民亦以道归之,故尚自然”;
②在“帝”阶段,“以德教民者,民亦以德归之,故尚让”;
③“王”则是“以功劝民者,民亦以功归之,故尚政”;
④“霸”是“以力率民者,民亦以力归之,故尚争”。也就是说,“道”、“德”、“功”、“力”是他划分四种统治形式的标准。邵雍的这种历史观与其元会运世的宇宙观也是相配合的,在人类历史的前半段呈上升趋势,在后半段开始衰落,按照他的宇宙观,在衰落之后又会出现新的循环。
3.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答案】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易传》作者对于事物变化的根本看法。
①“穷则变”是指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发生变化。如‘旧中则晨,月盈则食”(《丰·象传》),事物向相反的方面转变是必然规律;
②“变则通”意即只有变化,事物才能通达。由于事物持续不断地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所以无穷极之时,这就是达到了“通”。类似于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周而复始,没有终结,所以说“变通莫大乎四时”;
③“通则久”是指事物只有通达,才能保持长久。变化的最终目的是要保持矛盾各方的和谐与平衡。
4. 《崇有论》
【答案】《崇有论》是西晋儒家学者裴颁的论著。该书“文辞精富,为世名论”系统的批判了玄学。裴颁编著《崇有论》的目的就是批判何、王的“贵无论”排斥世俗所崇尚的虚无之理。根据《崇有论》的观点,一切事物的起源都是它们自己生出来的,“无”不过是“有”的一种表现形
式而己。他运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论证了决定“有”的是其他的“有”而不是“无”。最后他在批判“贵无论”之后,又指出一切有生的存在都是有形象的,万物变化与相互作用是错综复杂的,是客观规律的根源。因此他认为崇尚虚无、强调“无为”是无益的。
5. 尚贤
【答案】尚贤是指战国初期墨子关于用人的政治主张。他指出,国家之所以“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由于“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他认为当务之急在于大量寻求人才,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墨子反对儒家“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看法,主张“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璧颜色,”“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强调国家录用人才时应打破等级身份,“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让其有职有权,发挥作用。体现了小生产者要求改变其经济政治地位,参与政权的愿望,冲击了以血缘为基础的贵族等级制度。
6. 非命
【答案】非命是墨子关于社会政治理论的十大主张之一。“非命”论极力反对定命论,目的是为了高扬人的能动精神。墨子反对“定命论”的原因有:
①定命说使人相信命运而不强力从事,因而使赏罚失去作用,人伦遭受破坏,社会出现混乱; ②定命说宣传天、鬼之外还有另一种力量存在,这与天、鬼的绝对权威相矛盾。他认为天鬼是宇宙的主宰,其赏善罚暴的根据在人的行为:行善者得赏,作恶者受罚。他的非命论是继孔子之后又一次把人的主体性以系统的理论形式表达出来。非命论反映了墨家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7. 太极图说
【答案】《太极图说》是北宋周敦颐的哲学著作受《周易·系辞传》的启发,提出“无极而生太极”为核心的宇宙观周敦颐的“阴阳互化而万物出”的宇宙衍化论,蕴含事物相互转化、动态平衡的哲理,阐明“万”与“一”的关系问题以及“立人极”的思想。《太极图说》明代编入《周濂溪集》
8. 求放心
【答案】求放心是指把放失的良心再找回来,恢复心中的善性,由孟子提出。孟子在《告子上》中指出虽然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但它在人心中并不牢固,如果不对其加以保养,很有可能丧失,这称为“放心”。人们丢失了鸡犬还知道去找,可悲的是“有放心而不知求”因而孟子提出“求放心”。“求放心”的过程是“学问之道”即求仁为善之道。显然,孟子说学问之道只是“求放心”是由于考虑到人难免会出现道德失误,而正是“求放心”才可以使道德修养得以继续进行。
二、简答题
9. 简述王充对前人人性论的批判和总结。
【答案】(1)王充对前人人性论的批判
王充所有的学说都是建立在他的“气论”基础上。他认为,由于人出生时察受的元气有厚有薄且有多有少,因此人的性也有贤有愚、有善有恶。在这一基础上,王充对前人关于人性的各派学说进行了批判。
①孟轲与荀况
他将先秦以孟轲为代表的性善说、以苟况为代表的性恶说作为例证,认为这两种学说皆“未为得实”但是也皆“亦有所缘”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②告子他认为,告子所说的是“中人之性”“徒谓中人,不指极善极恶也”。他举了周人世硕的性有善有恶说,此说认为“人性有善有恶”。
③董仲舒与刘向
工充还举了董仲舒与刘向关于人性的说法。王充批评董仲舒说:“夫人情性同生于阴阳。其生于阴阳,有握有泊。玉生于石,有纯有驳。情性生于阴阳,安能纯善? ”意思是,由于各人所受的阴阳之气有厚薄不同,所以其情性也应有善恶不同,不能以为性都是善,情皆恶。王充批评刘向说:“不论性之善恶,徒议外内、阴阳,理难以知。”也就是说,刘向虽对情与性作了区别,但并没有解决性的善恶问题。
(2)王充对前人人性论的总结
在对各派进行评述之后,王充总结说:“自孟子以下,至刘子政(刘向),鸿儒博生闻见多矣; 然而论性竟无定是。唯世硕、公孙尼子之徒,颇得其正。……实者,人性有善有恶,犹人才有高有下也; 高不可下,下不可高,谓性无善恶,是谓人才无高下也。……余固以孟柯言人性善者,中人以上者也; 孙卿言人性恶者,中人以下者也; 扬雄言人性善恶混者,中人也。若反经合道,则可以为教,尽性之理,则未也。”由此可见,王充是运用世硕与公孙尼子的观点来批判其他各家人性说的。总而言之,他的观点即人性有善有恶。
10.谈谈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气”与“阴阳”的学说。
【答案】中国哲学史上最旱的“气”与“阴阳”学说出现春秋时期。
(1)雏形
周幽王二年(前780年),在西周都城镐京附近发生了地震,太史伯阳父指出:“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 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上》)伯阳父首次提出了“气”的概念,认为天地之间充满了“天地之气”其间有一定的次序,人事秩序出现混乱就会引发天地之气呈现失序状态。他认为天地之气分为阳气和阴气,地震的成因就在于阴阳两种气、两种力量失去了其固有的秩序,即阳气被阴气压住后,伏在地下不能上升、散发,从而导致了地震。
(2)观念的出现
“气”与“阴阳”的观念出现在春秋初期。春秋时期普遍用阴阳二气解释星象、气候、灾害、音律、疾病等现象,以“气”与“阴阳”的范畴来阐释宇宙的秩序与关系,说明宇宙之生成演化。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