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南师范大学00201中国哲学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周易参同契》
【答案】《周易参同契》又称《参同契》,是世界上现知最早的包含系统的内外丹理论的养生著作,作者是东汉人魏伯阳,后被道教吸收奉为养生经典。该书主体分上、中、下三篇,主要讲述的是道家的修炼方法,即丹法。该书丹法的理论基础是黄老学说。此外,该书还引入易象、节候,论述成丹原理和火候进退。自唐宋以来,《周易参同契》深受道家重视,被称作南宋初祖的张伯端在《悟真篇》中称其为“万古丹经王”。
2. 物化
【答案】物化是庄子的重要用语,其义含混多变。
①是指变幻。《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然觉,则蓬蓬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谓物化。”
②是指事物的发展变化。《庄子·则阳》:“曰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时时顺应万物变化的人,便能守一而不化。
③是指人的死亡。《庄子·刻意》:“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3. 康有为
【答案】康有为是近代改良派领袖。哲学上糅合佛、儒,杂以西方进化论、人性论。以气说明天地的生成和万物的进化,认为变化是天之常道倡导托古改制,创立“大同”学说,主张维新变法。坚持由“小康”而进“大同”的渐变,反对飞跃革命,主张天赋人权,反对等级观念。
4. 重玄
【答案】“重玄”是两晋隋唐时期影响非常人的一股哲学思潮,注重玄理思辨。“重玄”思想上承先秦老庄道家思想,后启郭象《庄子注》哲学思考,为儒、道、释三教所融摄、应用。其涵盖范围广,但外延都有其理论依据,不可混作一体。
5. 质与力
【答案】质与力是中国近代思想家严复提出的哲学范畴。“质”指物质,“力”是指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严复认为,宇宙之间充满了物质性的最小微粒质点。质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即表现为力。质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严复由此进一步论证宇宙演化的形式,即质点通过物质间的吸引力相互凝聚形成物体,为“翁以聚质”; 物质在凝聚过程中,耗散热、声、光、动等能量,称“辟以散力”。宇宙万物的演化,均受“质力相推”法则支配。严复吸收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并用物质与运动的统一解释宇宙自身之演化,对于近代中国哲学具有重要的启蒙意
义。
6. 正名
【答案】正名是指辨正名称与名分,以使名实相符。孔子提出“正名”主张,力求实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森严的局面公孙龙将正名观点应用于名实关系,认为正名是为了实现名称合乎事实。墨子认为,正名在于使彼此之名各得其当。《管子》则把正名看作使形名相符的手段。韩非认为,实行法治,必以正名为原则。荀子的著作《正名》篇,提出要使名实相当
7. 道尽稽万物之理
【答案】道尽稽万物之理是指万物的“理”各不相同,而“道”却是完全适合于万物的理。韩非运用“道”和“理”的观念,来说明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关系。他指出每一具体事物都有特殊的性质与规律,称为“理”它是经常发展变化的; 而“道”则是各种理的总称,是普遍的。他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解老》)又说:“凡理者,方圆,短长,粗靡,坚脆之分也,故理定而后物可得道也。”(《解老》)也就是说理是具体事物间的区分与界限,即具体规律。只有通过客观事物的具体规律,才能认识事物的总规律,也就是“理定而后物可得道也”。
8. 思孟“五行”
【答案】思孟“五行”是指思孟学派所提倡的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荀子·非十二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加以评述,荀子批评子思、孟柯“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1973年,人们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卷后,发现一篇被定名为《五行》的古佚书。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中也有一篇《五行》。至此,五行才被明确为仁、义、礼、智、圣。
二、简答题
9. 何谓“静因之道”?
【答案】(1)出处
一般认为,战国时齐翟下学士最早提出了“静因之道”“静因之道”最早见于《管子·心术上》:“有道之君子,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
(2)含义
①“静”是指一种主观精神状态。
a. 要做到“无知”也就是对人或物不抱有任何成见;
b. 要做到“去欲”意即抛弃主观的喜好与厌恶;
c. 要求做到不急不躁,安静自得,不能先于物而动。
②“因”是指去掉主观成见,遵循事物的真实面目去认识事物。
③《管子》主张,主体在认识过程中要抛弃主观的好恶,依据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认识事物,
认识一定要能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他称这种认识方法为“静因之道”。
(3)作用
“静因之道”既是翟下学士所提倡的一种认识理论与方法,又是一种统治术。它建议君主恬愉无为,静观群臣的变化与动作,以驾驭政局。君主不可轻易发表见解,也不要显示自己的爱好、能力与欲求,把事情交给臣下,随后依据臣下的办事能力给予赏罚以及确定名分,从而实现以静制动的目的。君主“不言”、“无为”而因臣下之力使之自为,这就是“静因之道”。
10.简述龚自珍的“平均”论和“改革”主张。
【答案】龚自珍是中国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在鸦片战争前”龚自珍研究了社会治乱和王朝兴退的原因,提出了“平均”论和“改革”主张。
(1)“平均”论
龚自珍认为“贫富不均”是历代王朝治乱兴亡的根源,故而提出了解决贫富问题的对策,宣称治理天下的最高理想是平均财富,实现这一理想的关键在于“王心”在于皇帝有个“公平”的“心。这一思想的局限性在于寄希望于封建皇帝的“善心”。
(2)“改革”主张
龚自珍预感清王朝的统治会面临严重危机,便指出,摆在清王朝面前的唯一出路是“更法”。他主张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以此来缓和社会矛盾,进而防止激进革命爆发。龚自珍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明确提出“改革”之人。
11.简述唯识宗八识说的佛教哲学。
【答案】唯识宗主张“万法唯识”宇宙间的一切均为“识”所表现。在原始佛教的十二因缘说中,涉及三世二重因果报应,构成为佛教的基本信仰。“识”作为十二因缘中由前世转入今世的承续体,有“灵魂”的意味。唯识宗的“八识”说是指在大乘佛法的唯识学中,把人对境攀缘的妄心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意识、身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八个识。
(1)前六识
在原始佛教那里,“识”山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身识构成。前五识,相当于感知认识,第六识相当于山概念、判断、推理构成的认识。“六识”均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六境”(色、声、香、味、触、法)而起,故依当今的观点,六识属经验知识范畴。六根、六境、六识合称十八界。第六识并不是意识的本体,真正意识的“体”是第七识。第六识只是意的“用”
(2)末那识
“末那”是梵文,意为“染污”。第七识的任务是把第六意识的用交给第八识,故而也叫“传送识”。第六识是意识之用,第七识是根本意识,根本意识是意识之根。
(3)阿赖耶识
“阿赖耶”为梵文义为圣或藏,故“阿赖耶识”又称为“藏识”有“能藏”、“所藏”、“执藏”诸义。“能藏”是指阿赖耶能够含藏各种善恶的认知和行为熏习而成的种子; “所藏”是指阿赖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