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财经大学财政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税收的公平类原则。
【答案】税收原则是政府在设计税制、实施税法过程中所遵循的准则,也是评价税收制度优劣、考核税务行政管理状况的基本标准,它决定政府对什么征税、征收多少、怎样征收等税制的基本要素。
税收应以公平为本,公平合理是税收的基本原则和税制建设的目标。公平类税收原则包括: (1)受益原则,是指各社会成员应按各自从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中享用的利益来纳税,或者说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应按各社会成员享用的份额来承担。这一原则是来自市场经济的“自由交换”法则,即各社会成员以纳税形式购买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如果这一原则得以实施,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就可以同它的边际效益挂钩,而各社会成员如能如实纳税,那么公共物品提供中的“免费搭车”现象就可以避免。
(2)能力原则,是指征收以各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为标准,而不考虑各自对公共物品的享用程度,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按个人的实际支付能力分摊,收入高的多分摊,收入低的少分摊,显然,这一原则具有收入再分配的作用,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能力原则的问题在于如何确定支付能力的标准,也就是按什么标准来度量每个人的支付能力。
2. 试述国家对“三农”投入的基本政策和财政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1)国家对“三农”投入的基本政策
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一般都采取立法的形式规定投入的规模和环节,使农业的财政投入具有相对稳定性。
我国对“三农”投入的基本政策是,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在“多予”上下工夫,调整国民收入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资,按照存量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国家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2)财政对“三农”投入采取的主要措施
①全面取消农业税。深化以税费改革为中心的农村综合改革。从2004年减免农业税和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这一政策的实施,减轻农民负担1250亿元,人均减负140元,为此,中央财政于2004--2006年问安排转移支付资金1968.3亿元。
②财政补贴。从2004年起,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结构,实行“三补贴”政策,即对种粮农民按种植面积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推广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
③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大力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增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科技进步、综合开发等方面的投入。
④大力推进农村综合开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综合开发。为发挥市场机制在农业和农村开发中的积极作用,从2004年开始在河北、河南等省进行国家开发资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日前试点范围继续扩大。
3. 简述税收的基本特征。
【答案】税收的基本特征包括三个方面,即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这“三性”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基本特征,不同时具备“三性”的财政收入就不称其为税收。
(1)税收的强制性。它指的是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
(2)税收的无偿性。它指的是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3)税收的固定性。它指的是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税率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
4. 试述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及其原因分析。
【答案】(1)我国改革开放后财政支出增长的基本特征
财政支出的规模即财政支出占GDP 比重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是随着人均GDP 的增长而上升,达到一定水平则相对稳定; 同时,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不同的国家以及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发
展时期,这一比重的高低也是不同的。我国财政支出占GDP 比重的发展变化有其本身的特殊性。
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支出绝对数除1980, 1981两年负增长外,其余年份都是增长的,而且增长速度不算很慢。但是财政支出占GDP 比重的运行则是另外一种情形。1995年以前那段时期内,由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慢于GDP 增长速度,导致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一路下滑,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支出占GDP 比重运行的曲线呈现先逐年下滑而后又逐年回升的特征。这种发展变化的趋势明显体现了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征。
(2)我国财政支出占GDP 比重发展变化原因的分析
①经济体制改革之前
由于我国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原因在改革前和改革后是不同的。在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国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是比较高的,这是由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决定的。一方面,实行“低工资、高就业”政策,在GDP 的初次分配中,个人收入所占的比重较小,同时,许多个人生活必需品由国家低价乃至无偿供给; 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利润乃至折旧基金几乎全部上缴国家,相应地,它们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投资乃至更新改造投资,都由国家拨付。在改革前的社会主义经济中,国家扮演了一个“总企业家”和“总家长”的角色,这种角色在GDP 的分
配上的体现,便是实行“统收统支”制度,既然要“统”,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就必然较高。
②经济体制改革之后
经济体制改革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经济体制改革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调动起千千万万个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勃勃生机,为实现这一目标,实行放权让
利政策显然是一个必要条件。所以,在改革之初,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向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阶段,与此相对应,财政收入增长放慢了,许多项目的支出特别是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便在财政支出账上或多或少有所缩小,于是导致财政支出增长弹性和增长边际倾向的下降。
5. 财政政策的目标是什么?
【答案】财政政策的目标是指通过财政政策的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它是财政政策的核心,在财政政策体系中具有决定意义。财政政策是多元的,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状况的改变而不断进行选择和确定的。当前,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财政的基本特点,我国财政政策目标主要有以下四个: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公平分配。
(1)充分就业。所谓充分就业,是指那些适龄的并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按照市场的一般工资率水平而受到雇用或得到工作。但是,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没有失业,而是把失业率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当实际失业率超出该标准时,就采取各种手段,予以调节,增加就业机会,以保持社会经济经常处于稳定状态。
(2)物价稳定。经济稳定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物价稳定。物价稳定并不是冻结物价,而是把物价总水平的波动约束在经济稳定发展可容纳的空间,也就是避免过度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3)稳定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商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
财政政策是以持续的、稳定的、适度的经济增长为目标,不以最大限度的经济增长为目标,因为经济增长过高,超出国力,会引起物价上涨,政府为控制通货膨胀,被迫提高利率,紧缩通货,又会影响投资,造成国民经济大起大落。
(4)收入公平分配。收入公平分配是指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均等化程度的提高,即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收入分配不公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普遍现象。但是,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会使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因此政府有责任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财政政策目标在导向上是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使收入分配既要有利于充分调动个人的劳动积极性,又要防止贫富过分悬殊。合理确定纳税人税收负担,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关键。
以上各项目标构成了财政政策目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项目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财政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在实现某一目标的过程中,往往不可兼得,这正是财政政策实施的难点所在。一般而言,在实施财政政策时,解决目标之fpJ 矛盾冲突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侧重于统筹兼顾,力求协调; 二是侧重于某一方面的目标,根据经济环境的需要而突出重点。
6. 试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
【答案】财政支出的合理规模是从分析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入手,参照前人的规范性分析并结合本国财政支出发展变化的现实情况来寻求的。经常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有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三个方面。
(1)经济性因素,主要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