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财经大学财政学之财政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正确理解征税中公平与效率的两难选择?

【答案】税收的公平与效率是密切相关的,从总体上讲,税收的公平与效率是互相促进、互为条件的统一体。

①效率是公平的前提。税收作为一种分配手段是以丰裕的社会产品为基础的,而没有效率的公平便成了无本之木。所以,真正的公平必须融合效率的要求,必须是有效率的公平。

②公平是效率的必要条件。税收不公平必然会挫伤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甚至还会引致社会矛盾,从而使社会生产缺乏动力和活力,自然也就无效率可言。

但是,税收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并不是绝对的,就某一具体的税种来说,两者会有矛盾和冲突。例如,商品课税可以通过各类奖励政策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生产发展,一般被认为是有效率的,但由于它背离了量能纳税的原则,有时会造成纳税人的苦乐不均,通常又被认为是不公平的。所得课税具有负担合理、课征公平的优点,但它距离经济运转过程较远,很难直接调节生产和流通,又有效率不高的缺点。

正因为如此,在税制建设和征收管理上才有公平与效率难以兼顾的说法。

只有同时兼顾公平与效率两个方面的税制才是最好的税制,这是无需证明的。但就具体的税种来说,往往不是低效率、高公平就是高效率、低公平,高效率、高公平的最优结合是少有的。就某一具体的税收政策来说,往往不是以效率为主导就是以公平为核心,两者并重并不一定是理想状态。因此,对税收公平与效率的研究必须跳出具体的一个税种或某项税收政策的圈子,而要从整个税制或税收总政策来思考。仅就某一个税种来说,可能是以公平或以效率为主的,但作为税种集合的税制,通过各税种的互相补充,完全有可能组成一个公平与效率兼备的好的税制。不过,有些国家从本国国情出发或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目标,在建设本国税制时实行以公平或效率某一力一面作为侧重点的税收政策,从而形成效率型税制或公平型税制,这样的税制往往更具有实践价值。

总之,把税制的设计同本国的具体情况和长远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是对公平与效率两者更深层次和更高层次的兼顾。

2. 试述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答案】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个人所得税、利息税和间接税影响居民的储蓄倾向及全社会的储蓄率。对个人所得是否征税及征收多少,会影响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并最终影响个人的储蓄率。

(1)在对储蓄利息所得不征税的情况下

征收个人所得税对居民储蓄只有收入效应,即征收个人所得税会减少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

迫使纳税人降低当前的消费和储蓄水平。由于征收个人所得税,个人的消费与储蓄水平同时下降了。因此,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是指在对个人所得征税后,个人的实际收入下降,会按其既定的收入减少当前消费。

(2)在对储蓄利息征税的情况下

当对储蓄利息征税下时,使得当前消费与未来消费的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即未来消费的价格变得昂贵了,而当前消费的价格相对下降了,个人将增加当前的消费,于是产生了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此时的收入效应在于对利息征税降低了个人的实际收入,导致个人用其既定的收入减少当前或未来的消费; 而替代效应是指在对利息所得征税后,减少了纳税人的实际税后收益率,使未来的消费价格变得昂贵,降低了人们储蓄的意愿,从而引致纳税人以消费代替储蓄。

(3)所得税与储蓄之间的关系

①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水平,而替代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高低;

②边际税率的高低决定了替代效应的强弱,所得税的累进程度越高,对个人储蓄行为的抑制作用越大;

③高收入者的边际储蓄倾向一般较高,对高收入者征税有碍于储蓄增加;

④减征或免征利息所得税将提高储蓄的收益率,有利于储蓄。

3. 简要分析文科卫支出的经济性质。

【答案】文科卫支出是文化、教育、科学、卫生支出的简称。文化、教育、科学、卫生诸项事业的发展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决定性作用。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科学划分,文科卫支出仍应归入非生产性的范畴。将文科卫支出归入非生产性的范畴需要强调三点:

(1)将文科卫支出归入非生产性范畴,只是某种静态的、相对的意义,它只是说明,用于这些事业的支出不能对当年的物质财富的生产做出直接的贡献;

(2)从动态的、绝对的意义上说,文教科学、卫生事业的发展将不断提高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素质并改善三者的结合方式,21世纪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它们对物质财富生产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3)将文教科学、卫生支出计入非生产性支出一类,其实际意义,只是要求社会在安排全部国民收入的用途时,应全面考虑生产的当前需要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让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占有一个重要的位置,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GDP 的增长,要让这一类支出的比例不断提高,甚至超过GDP 的增长速度。

4. 简述国际税收的内涵。

【答案】国际税收是指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权益的税收活动。税收的国际化,主要是由所得税和财产税的跨国课征引起的,因而,国际税收涉及的问题主要是在所得税和财产税课征上所发生的国家之间的权益关系。

国际税收以一般税收为基础和前提,是一般税收的延伸和派生物。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以及随之而来的资本输出和跨国公司的涌现,特别是国际经济合作和交往的迅速发展,出现了跨国所得、跨国财产和跨国纳税人,才形成国际税收活动和国际税收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税收问题不断增多并日趋复杂,单方面的权宜处理己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为了公正处理国际税收问题,世界各国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一系列准则和惯例,国际税收才成为一个独立的范畴。

例如,某A 国人在B 国从事经营且有所得C ,A 、B 两国共同对A 的所得C 提出征税要求,形成两重征纳关系,但在C 一定的情况下,两重征纳互相制约,反映的是两国谁多征谁少征的分配关系,这是国际税收的本质内涵。各个国家的涉外税收制度是国际税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5. 简述转移性支出的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答案】总的来看,转移性支出在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日益上升的趋势。这是一个带有规律性的历史走向,无论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还是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以及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性支出都呈现出共同的增长趋势。

影响转移性支出变动的因素是极其复杂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通常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任务较重,加上财政收入水平有限,转移性支出比重相对较低; 而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经济建设更多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来完成的,加上财政收入水平较高,所以,其转移性支出比重也相对较高。

(2)居民收入水平及收入差距状况。财政的转移性支出的主要功能在于实现社会公平分配的目标。当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较人时,政府为了实现公平收入分配的目标,转移性支出必然会扩大,当政府的转移支出政策依照累进方式实施时,转移性支出增长会更快。

(3)经济运行的不同周期。在经济处于高涨时期,充分就业自然使劳动者收入水平得到保障,转移性支出比重相对低些; 而在经济衰退阶段、失业率较高时,转移性支出会自动地提高。

(4)国家职能及国家政策因素。一般认为,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政府更注重其经济职能,转移性支出比重相对较低; 而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更注重其社会职能,更注重其社会公平分配政策目标的实现,因而转移性支出的比重相对较高。

6. 简述财政平衡与总量平衡的关系。

【答案】财政平衡与总量平衡的关系如下:

(1)财政平衡是社会总供求平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从国民经济的整体平衡研究财政平衡,就财政本身研究财政平衡难以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

(2)财政平衡是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一种手段。国民经济整体平衡的目标是社会总供求的大体平衡,财政平衡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局部平衡。因而对社会总供求平衡而言,财政平衡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

(3)财政平衡可以直接调节社会总需求。国民收入决定因素中的消费、储蓄、投资以及进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