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财经大学财政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财政赤字货币化的经济效应。

【答案】(1)财政赤字货币化极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通过货币创造为财政赤字融资会直接增加基础货币量,进而按照货币乘数作用扩大货币供应量,因而通过货币创造为财政赤字融资,是增加的新需求叠加在原有需求之上,对总需求具有较强的扩张作用,极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2)具体分析

但是否现实地导致通货膨胀,还需要进行具体分析,有以下三种情况需要考虑。

①一次性增加货币供给

通货膨胀可定义为物价总水平的全面持续地上涨过程。只有财政赤字在一段时间里持续地存在,而且通过赤字货币化持续地为财政赤字融资,才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因此,为弥补暂时性的财政赤字而一次性增加的货币供给,只能引起物价水平的一次性上升,而不会引发通货膨胀。

②货币供应量实际减少

一般只有货币供应超过货币需求时才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而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不仅取决于基础货币量的变化,还取决于通过商业银行发生的货币乘数的变化。货币供应量等于基础货币乘以货币乘数,即:

M=Bm

式中,M 为货币供应量,B 为基础货币量,m 为货币乘数。政府通过货币创造弥补财政赤字只能影响基础货币量,对整个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还要看货币乘数的变化。

如果政府通过货币创造弥补财政赤字增加了基础货币,但同时由于种种原因,货币乘数降低,而且货币乘数降低的幅度等于基础货币增加的幅度,那么货币供应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可能减少。如果这种情况发生,政府弥补财政赤字而增加基础货币量就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③货币供应和货币需求的增加幅度相同

尽管货币供应量增加,但货币需求也在增加,而且货币需求增加的幅度等于或超过货币供应的增加幅度,那么也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2. 试述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分类。

【答案】(1)财政补贴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转移性支出。

作为一种转移性支出,财政补贴支出同社会保障支出有很多相似性。从政府角度来看,无论是以补贴形式还是以社会保障形式拨付支出,都不能换回任何东西,支付都是无偿的; 从领取补贴者角度来看,无论以什么名目得到政府的补贴,都意味着实际收入的增加,因而经济状况都较以

前有所改善。

财政补贴支出同社会保障支出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同相对价格体系的关系上。

①财政补贴总与相对价格的变动联系在一起:或者是补贴引起价格变动,或者是价格变动导致财政补贴。政府还提供某些专项补贴、财政贴息,还有税收支出实际上也是一种财政补贴形式。; 社会保险支出则与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不发生直接联系。

②因为与相对价格结构有直接关联,财政补贴便具有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影响,而社会保险支出则很少有这种影响。

(2)财政补贴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WTO 的《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按照可能对国际贸易造成的危害程度,将补贴分为禁止的、可诉的和不可诉的三类:

①禁止性的补贴。《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第3条规定:“法律或事实上根据出口实绩为唯一或其他多种条件之一而给予的补贴,视使用国产货物而非进口货物的情况为唯一条件或其他多种条件之一而给予的补贴,为禁止性补贴”,概括起来,禁止性补贴包括出口补贴和进口替代补贴两类。

②可诉补贴(又称黄箱补贴)。可诉补贴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实施的补贴,但如果使用此类补贴的成员方在实施过程中对其他成员方的经济利益造成不利影响,则受损的成员方可以向使用此类补贴的成员方提起申诉。

③不可诉补贴(又称绿箱补贴)。主要包括不具有专向性的补贴、给予基础研究的援助性补贴、给予贫困地区的补贴、为适应新环境而实施的补贴,以及用于鼓励农业研究开发、鼓励农民退休等方面的补贴。

3. 如何理解国债负担?

【答案】国债负担可以从一个方面来分析:

(1)债权人负担,国债作为认购者收入使用权的让渡,这种让渡虽然是暂时的,但对他的经济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国债发行必须考虑认购人的实际负担能力。

(2)债务人负担,政府借债是有偿的,到期要还本付息,尽管政府借债时获得了经济收益,但偿债却体现为一种支出,借债的过程也就是国债负担的形成过程,所以,政府借债要考虑偿还能力,只能量力而行。

(3)纳税人负担,不论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如何,效益高低,还债的收入来源最终还是税收,也就是当政府以新债还旧债的方式难以继续时,最终是以税收来还本付息。马克思所说的国债是一种延期的税收,就是指国债与税收的这种关系。

4. 简述转移性支出的特点。

【答案】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单方面把一部分收入的所有权无偿转移出去的支出,包括各种社会保障支出、各项财政补贴支出、税收支出以及政府债务的利息支出和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税收返还或补助等。这类支出的发生虽然没有消耗社会资源,但显示了政府在公平收入分配方面

的作用。与购买性支出不同,转移性支出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政府的非购买性。政府的这类支出,不表现为对商品和劳务的直接购买,而表现为为了实现社会公平与效率而采取的资金转移措施。

(2)转移性支出的无偿性。转移性支出是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没有得到等价补偿。受益者也不必予以归还。

(3)转移性支出对经济和社会影响的间接性。转移性支出作为再分配的一个重要手段。对社会总供求、社会总储蓄以及经济总量和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往往是间接性的,而且存在着一定的时滞。

5. 试述“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基本内容。

【答案】(1)“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含义“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将财政性收支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形成完整统一的各级预算,提高法制化管理和监督水平,是针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一项改革。

从收入方面来看,主要是收缴分离,规范预算外收入并减少各部门和单位的资金占压。对合理合法的预算外收入,不再自收自缴,实行收缴分离,纳入预算或实行财政专户管理。取消现行各执收单位自行开设和管理的各类预算外资金过渡收入账户,改为由财政部门委托的代理银行开设预算外资金财政汇缴专户,该账户只用于预算外收入的收缴,不得用于执收单位的支出。

从支出方面来看,主要是收支脱钩,即执收单位的收费和罚没收入不再与其支出安排挂钩,单独编制支出预算,交由财政部门审批。因此,“收支两条线”改革的目标,就是全面掌握预算外收支的情况,真实反映部门和单位的财务收支全貌,编制完整可靠的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计划,为编制综合预算提供基础条件,从而逐步淡化以至取消预算外资金,实行预算内外统一核算和统一管理。

(2)“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进展及其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收支两条线”管理取得了重要进展,不仅改革范围在扩展,而且改革的内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也就是“收支两条线”改革与编制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紧密联系起来,推动了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向纵深发展。

6. 简述最适课税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最适课税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J.S. 穆勒提出的“牺牲”理论,此后,庇古等人用福利经济学的观点对其做了进一步解释。

最适课税理论是研究如何以最经济合理的方法征集某些大宗税款的理论,该理论以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为准则,对构建经济合理的税制结构进行分析,即以怎样的方式、方法对应税行为和结果进行合理的征税。

最适课税理论的主要内容,体现在直接税与间接税的搭配理论、最适商品课税理论和最适所得课税理论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