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902课程论[专业硕士]考研题库

  摘要

一、单选题

1. 下面各观点中,哪一项不符合罗杰斯的理论?( )

A. 教育目标应是自我实现

B. 人性的核心在本质上是积极的,基本上是社会性的

C. 创造性源于人的先天潜能

D. “自我”最终是来源于并根植于教育和环境的

【答案】D

【解析】“非指导性教学”是由罗杰斯提出来的,其核心理念在于情感和认知相统一的整体观;以“自我”为核心的个性观;强调人类直觉与创造性的超验观。“自我实现”是所有人本主义教育家为之心仪的教育目标。

2. “着眼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与社会公正的建立”属于( )的思想。

A. “泰勒原理”

B. “学术中心课程”理论

C. “实践性课程”理论

D. “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理论

【答案】D

【解析】“着眼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与社会公正的建立”属于批判课程论的倾向。“批判课程论”是美国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之一翼,另一翼为存在现象学。

3. 螺旋式课程的最初倡导者是( )。

A. 英国教育家洛克

B.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

C.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D. 美国教育学者凯勒

【答案】B

【解析】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了螺旋式课程。螺旋式课程就是以与儿童思维方式相符的形式将学科结构置于课程的中心地位,随着年级的提升,不断拓广加深学科的基本结构,使之在课程中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4. 卢梭认为,发现教学的基本构成要素是( )。

A. “学问的兴趣”和“学问的方法”

B. “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

C. “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D. “学问的框架”和“实践的能力”

【答案】A

【解析】卢梭认为,发现教学的基本构成要素即“学问的兴趣”和“学问的方法”。这两个要素是获得知识发现真理的工具而不是知识、真理本身。

5. 下面各项是关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学设计理论趋势的一些表述,其中哪一项不准确?( )

A.80年代后,教学设计理论开始走向整合

B. 此时,教师的角色继续变化,以对学习情境作出灵活的反映

C. 学习者与媒体和环境的交互作用成为这时教学设计关注的重要课题

D. 研究者在力图把现存理论中的因素与认知科学和教育技术学综合为一种新的“杂交理论”

【答案】D

【解析】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综合了多门相关学科的相关理论,特别是许多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新观念、新理论,它们交叉渗透,形成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体系,推动着本学科的持续发展。

6. 下面各项是对20世纪上半叶科学教学论早期发展的总结,请找出不正确的一项?( )

A. 在北美,各种教学设计研究的共同目标是建立一座能够沟通学习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知识的桥梁

B. 在美、英等国家流行着“理性主义”的哲学观,而在欧洲大陆则信奉“经验主义”的哲学观

C. 杜威在1910年出版的《我们怎样思维》中设想建立了一种特殊的“连接科学”,它能够把心理学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连接起来

D. 桑代克1903年建立起了“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答案】B

【解析】“经验主义”哲学观,主要流行于美、英等英语国家;另一种风格则信奉“理性主义”哲学观,主要流行于欧洲大陆。

7. 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 )。

A. 显性课程

B. 隐性课程

C. 实际课程

D. 官方课程

【答案】B

【解析】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是指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

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8. 斯太克的外貌模式,是在( )评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A. 古巴

B. 泰勒

C. 普罗沃斯

D. 利维

【答案】B

【解析】斯太克首先继承了泰勒关于评价是确定目标达成程度的观念。但他指出,实践中所应用的目标模式存在一些弊端,包括:①就非正规的评价而言,由于过多地依赖于随意的观察、内隐的目的以及主观的判断,因而不能全面了解课程计划;②就正规的评价而言,它往往只注意到少数几个影响因素,如课程计划的目标和结果,而忽视了教育的先在因素和实施因素及它们对教育结果的影响,忽视了教育结果的复杂性,对计划的反映同样是偏狭的。

9. 下列各项中,哪一项符合“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的思想?( )

A. 课程开发的主体主要是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

B. 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课程开发

C. 教师和学生尽管不直接参与课程开发,但他们本身却是课程的构成要素

D. 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兴趣和问题是课程审议的核心问题

【答案】B

【解析】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简称校本课程开发,它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思想,结合本校的教育教学实际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

10.“( )”日益膨胀并成为社会的主导理性是造成课程与教学分离的主要根源。

A. 实践理性

B. 兴趣理性

C. 解放理性

D. 科技理性

【答案】D

【解析】现代教育中课程与教学的二元论既有社会制度的根源,又有“唯科学主义”价值观的根源,“科技理性”日益膨胀并成为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则是造成课程与教学分离的主要根源。

11.( )年,( )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

A.1612《大教学论》

B.1612《爱弥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