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人格心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超前的交互作用

【答案】一个人主动地选择或建构自己所适宜的环境,而这种环境反过来又进一步塑造其人格,这被称为“超前的交互作用”(proactive interaction)。例如,一个攻击性比较强的孩了常常会选择易于发泄攻击性的地方,如游戏机房和打架闹事的地方,而不愿意独自一人待在家里。这种环境反过来又会强化和维持其攻击性的特点。如果家长不容许他外出打架,那么,他可能创造条件,如把小伙伴们邀请到家中玩耍,主动地促进有利于攻击性发展的环境。

2. 自尊

【答案】亦称“自尊心”、“自尊感”,是人格自我调节结构的心理成分。个人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自我尊重,并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认为自己有价值、重要,因而接纳自己,喜欢自己。

3. 进化心理学

【答案】广义指一切以进化论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取向。主要包括斯宾塞的进化联想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和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等。该研究取向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心理与行为是如何在生物进化的历史过程中演化形成的。此即心理学的种系发生研究。同时认为,心理学亦应研究心理与行为适应有机体生存的功用,该学说还包括因进化论强调人与动物之间在心理上的连续性而引发的比较心理学研究,以及20世纪30年代后西欧一些动物心理学家主张在动物的自然生态环境中观察动物的自然行为,并在动物进化过程中加以解释的动物习性学等。

4. 自我概念

【答案】个体对作为一个整体的自己的意识和体验相对稳定的观念系统。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1)从过程看,具有认知、情感、意志的三种形式,包含自我认知、

(2)从内容看,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5. 害羞气质

【答案】卡刚和莫斯(Kagan&Moss)发现了一种与感觉寻求倾向不同的气质特点,即面对陌生人或陌生情境的害羞或抑制的行为风格。具有这种气质的孩了在面临一个新情境时,总是小心翼翼,被动与退缩。在面对陌生人时,这种孩子的典型行为是把头调转过去,避开陌生人的视线,把自己的脸躲藏在父母的背后。

6. Q 分类技术

【答案】Q 技术可以将他人对被试的评定和被试的自我评定进行比较。该技术的操作如下: 准备多张写有形容词或句子的卡片,如“我很懒”、“我不喜欢和他人交往”、“我很自信”等,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特点或他人的特点把这些卡片进行分类,也就是按照它与自我概念的吻合程度分类。一般按照从最不适合自己的特质到最适合自己的特质分为九组,每组卡片的数目都是事先规定好的,如卡片的数目可以是100张,分类后的卡片数目序列为:1,4,11,21,26,21,11,4,1,使全部卡片从“绝对符合”到“完全不符合”分配成一正态形态。运用Q 分类法也可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进行比较。

7. 感觉

【答案】(1)含义

个体借助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过程。任何感觉的产生,首先是刺激作用于感官而产生客观事物的刺激模式,其后在神经系统和脑内引起神经生理活动(即信息加工活动),最后产生相应的感觉体验。

(2)分类

①根据感觉器官或感觉通道的不同可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运动觉、平衡觉等形式。

②根据其刺激信息的来源可大致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

a. 前者接受身体以外的客观物体刺激,反映外部物体的基本属性,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

b. 后者接受体内刺激,反映机体自身状态,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不过,痛觉既可由外部刺激引起,也可由机体内部状态引起。

(3)感觉与知觉

感觉是知觉、思维、情绪等其他心理活动产生的基础,为它们提供最基本的原始材料。实际上,不存在纯粹的感觉,常与知觉密不可分,而合称为感知觉。

8. 制约系统

【答案】制约系统(constraint system),相当于五因素人格模型中严谨性与宜人性的结合体,以及艾森克神经质量表的低分段。该系统抑制了大脑中信息的流转,包括了5—羟色胺的上行通路,也正是这个通路提供了一个脑内神经支配的大范围弥散模式,它能与BFS 产生互动,并据此调整奖赏的寻求。

二、简答题

9. 在弗洛伊德看来,什么是健康的人格?

【答案】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虽然主要探讨变态人格、变态心理的发生与矫治问题,没有专门讨论健康人格的问题,但他的理论之中还是包含了不少关于健康人格的真知灼见。

(1)在其人格结构论中,他主张人格健康的关键因素是自我,只有具有强大而充满理性的自我才能平衡协调本我与超我的对立、本我与现实的矛盾,寻找到满足矛盾各方要求的最佳行为路线。只有本我、自我和超我能处于一种相对平衡与和谐统一的状态中的人格才是健康的人格。

(2)弗洛伊德在其人格发展论中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很好地解决人生早期各个发展阶段的心理矛盾和冲突,顺利地达到人格发展的最高阶段——生殖阶段,那他就会获得健康人格,即所谓“生殖型人格”。这是弗洛伊德最推崇的健康理想的人格,具有这种人格的人能够消除本能力量的破坏作用,使之富于建设性,不仅在性方面,而且在心理和社会方面都达到完美的境界。

10.根据罗特的行为预测理论分析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决策过程。

【答案】朱利安. 罗特在临床心理、学习理论和实验研究方面均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很高的造诣,他提出行为预测理论。

罗特关注一个有着自己的行为经验的人在面临一种特殊的社会情境时,将会如何进行行为选择,即如何决定要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

罗特认为,一种行为被选择的可能性,取决于行为者认为它所能够带来的回报(强化)的多少,以及他认为他实施该行为能带来该回报的可能性(即有多大的成功率)。他用下面的行为预测公式来表达这个观点:

其中 分别表示行为x 在情境s1可能带来强化a 的条件下出现的潜势(即可能性、概率)、行为x 在情境s1能带来该强化a 的可能性、以及在情境s1的条件下能带来的强化a 的大小。f 表示函数关系。

上面的公式处理的是与单一强化相联系的特殊行为的预测。在一些复杂的情境中,我们常常会面临与某种需要相联系的多种相关行为的预测。罗特认为:可以相应地由这些行为所导致的若干强化的共同效价和对这些行为的总预期来决定。

①行为潜势(BP ,behavior potential)

罗特用“行为潜势”一词来表不对于某一个体而言,某种行为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情境下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对于一个特定情境下的特定目标而言,多种可行的行为中的每一个都有发生的可能性,都具有行为潜势,只不过有些行为的潜势相对较高,而另一些则相对较低。很明显,在某一特定的情形下潜势高的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更大,反之则更小。同一种行为,在不同的情境下,对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目标而言,其潜势是不一样的。

②预期(E ,expectancy )

罗特用预期这个概念表示一个人认为在某种特定情境下如果选择了某种行为,它就能够带来某种相应的强化的可能性,也即他对自己在该情境下做出该行为会得到该结果有多大信心、多少把握。可见预期是指一个人在主观上认为自己会成功的可能性,而不是他的真实的成功可能性。

a. 特殊的预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在某一特殊的情境中做出某种行为的成功率的预期,它是基于个体以往在这种特殊情境中的诸多经验而形成的。

b. 类化的预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在一般性的、相关或相似的多种情境下做出某种行为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