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人格心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超我
【答案】超我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使用的术语。指人格结构中最为道德的部分。从自我中分化、发展而来。其内容包含自我理想和良心,来自父母及其代理者传递的文化伦理规范,是幼儿发展期中父母的管教和社会化的结果。
超我的基本功能:
(1)观察、监视自我,奖赏、惩罚自我。其中自我理想是衡量自我为善的尺度,指引自我应该做什么;良心是衡量自我为恶的尺度,指出自我不该做什么。
(2)为本能的满足设置禁令,并亲自执行或命令自我执行禁令。
2. 社会兴趣
【答案】(1)含义社会兴趣是阿德勒使用的个体心理学术语,是促使个体认同他人、同情他人的固有潜能。
(2)表现形式
①在困难情境中,准备与他人合作、帮助他人;
②多奉献少索取的心理倾向;
③富于理解和同情他人思想情感的能力。
(3)产生
最早产生于婴儿同父母早期的相互作用,后在社会背景中继续发展。溺爱和漠视孩子会损害孩子社会兴趣的发展。是衡量个体心理是否健康的主要标准。
3. 本能
【答案】本能指有机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并通过遗传固定下来的、不学而能的行为和内动倾向。
(1)本能行为是通过一系列非条件反射表现出来的刻板的外显行为方式,在同一类族动物中表现各异,如老鼠打洞、燕子筑巢、候鸟迁徙、雏鸭印刻,以及动物的单居、双居、群居等生活习性。
(2)本能的内动倾向主要表现为同一类族动物的某种类似的生理内驱力,即与生俱来的内在的需要驱动和满足方式上的共同行为特征。
4. 原型
【答案】一种最初的、原始的模型。原指一切演化物的最初形式。在现代心理学中,原型则指在创造思维过程中起启发作用的事物。也指某类事物在个人心目中的典型形象。
5. 个体潜意识
【答案】(1)含义
个体潜意识是荣格人格理论的一种术语。与意识、集体潜意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一起构成人格(或精神)的三个层次。为潜意识的表层,包括来自个人的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阈下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根植于潜意识深层的集体潜意识,与意识层相联系。若能量足够,可回到意识层。
(2)构成
荣格通过字词联想实验发现其主要由具有情绪色彩的一组组观念群,即各种情结构成,如恋父情结、恋母情结、金钱情结和权力情结等。
(3)特征及双重作用
具有相对的自主性和动力性,能强有力地控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既可导致行为失调和神经症,亦可成为灵感和创造力的源泉。类似弗洛伊德的“前意识”概念。
6. 皮层唤醒水平
【答案】皮层唤醒水平是内外倾的生物学基础。艾森克认为,外倾的人和内倾的人不仅在外部行为在有明显的差异,而且在神经生理基础也不一样。外倾的人一般比内倾的人有着更低的皮层唤醒水平,其生物特性决定了他们需要高强度的刺激来满足他们的需要,以便达到适当的大脑皮层唤醒水平。内倾者的情况则恰恰相反,他们普遍具有高于正常的大脑皮层唤醒水平,他们会选择一种孤独的或较少刺激的环境,以防止原本过高的唤醒水平更加升高。
7. 文化
【答案】(1)含义
林顿和卡丁纳将文化描述为:在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化规范,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技术,以及人们对待出生、成长、发展、衰老、死亡的习惯性的态度等。当这些规范、技术、态度具有持续性和传播性时,就是文化。他们认为,在任何社会中,文化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家庭组织、血缘、规范、凝聚力、生活目标等。
(2)功能和作用
卡丁纳认为,文化不仅是个人适应外部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有效工具,同时也是社会延续和社会平衡的有效工具。文化一方面促进了个体的发展,同时又为个体的需要制造了许多限制,制约着个体的发展。
8. 生物测量
【答案】在人格研究中,运用生物测量通常有三种方式:
(1)第一种是作为其他主要测量方法的补充。
(2)第二种方式是在假说结构中检验自我报告、行为与生理测量之间的联系。
(3)第三种运用生物测量的方式是作为自变量(预测变量)。
二、简答题
9. 说明强化、负强化与惩罚的区别。
【答案】根据斯金纳的理论,正强化、负强化、正惩罚三者之间有以下区别:
(1)正强化是通过在某一情境中增加某种刺激使有机体行为或反应速度、概率、强度增加的过程。负强化是在环境中取消厌恶刺激或降低厌恶刺激的强度,使有机体行为或反应概率增强的过程。正惩罚是在一种行为发生后随即出现厌恶事件,使有机体行为或反应得以消除或抑制的过程。
(2)正强化与负强化的目的都是提高反应发生概率,但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强化则是通过撤消仄恶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
(3)正强化与正惩罚都是通过呈现刺激来达到目的,但正强化呈现愉快刺激,正惩罚呈现厌恶刺激;正强化的目的是提高反应发生概率,正惩罚则是降低反应发生概率。
(4)负强化与正惩罚都有可能涉及到厌恶刺激,但负强化是撤消厌恶刺激,正惩罚则是呈现厌恶刺激;负强化的目的是提高行为发生概率,正惩罚则是降低行为发生概率。
10.简述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答案】艾里克森考虑了生物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认为个体的发展过程是自我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不断整合的过程,并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同时指出每一个阶段的发展任务:
(1)第一阶段为婴儿期,是从出生到2岁,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婴儿从生理需要的满足中,休验着身体的康宁,感到安全,对其周围环境产生一种基本信任感;反之,便会产生不信任感。
(2)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从2岁到4岁,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如果能顺利解决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将有利于儿童对未来社会秩序和法律生活的适应;如果不能顺利解决,儿童就会产生对自己的羞怯和对他人及生活的疑虑。
(3)第三阶段为学前期,从4岁到7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儿童在此阶段主动性的发展程度,与以后在工作与经济上取得的成就有关。如果这一阶段的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儿童就会因感到自己无用而产生内疚感。
(4)第四阶段为学龄期,从7岁到12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儿童在这个时期所形成的勤奋精神将与其以后的工作态度有关,如果儿童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及其他方面的任务,就会产生自卑感。
(5)第五阶段为青年期,从12岁到18岁,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
(6)第六阶段是成年早期,从18岁到2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本阶段的青年男女已具备能力并自愿准备着去分担相互信任、工作调节、生儿育女和文化娱乐等生活,以期最充分而满意地进人社会,但有时由于各种原因而不能与他人或伴侣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