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华大学人格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行为助长系统
【答案】行为助长系统是由奖赏信号激活的。BFS 控制着诱因驱动或目标导向的行为,以及与保护食物、性伴侣、巢穴和寻找其他莆要目标与奖赏联系在一起的那些活动。有时它也会被称为神经生物学奖赏系统。BFS 包括间脑边缘的多巴胺通路,该通路位于中脑的腹侧外皮区,并投射于杏仁核、海马以及边缘系统的依伏神经核。奖赏系统还包括中脑的多巴胺通路,该通路源于皮质层的腹侧外皮区并投射在它的各个区域。BFS 活跃的个体受追求目标的诱因和奖赏的强烈驱动。在人格特质模型中,BFS 是对应于外倾性。高活动水平的BFS 跟外倾性有关,而低活动水平的BFS 与内倾性有关。
2. Q 分类技术
【答案】Q 技术可以将他人对被试的评定和被试的自我评定进行比较。该技术的操作如下: 准备多张写有形容词或句子的卡片,如“我很懒”、“我不喜欢和他人交往”、“我很自信”等,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特点或他人的特点把这些卡片进行分类,也就是按照它与自我概念的吻合程度分类。一般按照从最不适合自己的特质到最适合自己的特质分为九组,每组卡片的数目都是事先规定好的,如卡片的数目可以是100张,分类后的卡片数目序列为:1,4,11,21,26,21,11,4,1,使全部卡片从“绝对符合”到“完全不符合”分配成一正态形态。运用Q 分类法也可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进行比较。
3.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答案】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或社会性病态,是表现出高度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社会适应不良等的人格特征。
4. 性
【答案】性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使用的术语之一。弗洛伊德主张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生殖活动是狭义的性,而广义的性不仅包括直接的生殖活动,而且包括许多以间接形式发泄性冲动的活动,如接吻、触摸、跳舞等。唇舌、皮肤都不是生殖器官,但刺激它们也可以产生性的快感。因此,所谓广义的性就是一切寻求快感的潜力,弗洛伊德称为力比多。
5. 冲突
【答案】泛指具有相互对立的事件、动机、行为、目的等情境或过程。有两层含义:
(1)是指个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需要同时存在但又相互矛盾时的一种难以取舍的矛盾心态。
(2)是指个体或群体在追求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的过程中,知觉到来自对方的阻挠或将要出现的阻挠,从而产生对立的社会行为,形成个体与个体或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压制、破坏甚至消灭对方的方式与过程。
6. 强化
【答案】如果某一结果性的刺激使这一操作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那么这一刺激就是这一操作行为的强化物(或称强化刺激),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加的过程就叫做强化。强化物在相应的操作反应行为之后出现一次,我们就说这一操作反应行为得到了一次强化。比如,给予微笑、赞扬、奖品,允许参加个体所喜爱的活动等,都是在对希望个体学会的某种行为或个性品质进行正强化。
7. 内驱力
【答案】(1)含义
内驱力是指迫使有机体行动的任何一种强烈的刺激。
(2)分类
①内驱力可以是与生俱来的,如饥饿、干渴、疼痛、性、排泄等,它们叫做原生内驱力,又称为一级内驱力,关系到个体的生存与否;也可以是后天习得的,如焦虑、成就、荣誉、金钱等,叫做二级内驱力。
②可以是内部的,如饥饿、恐惧等;也可以是外部的,如炎热、吵闹等。
(3)作用
一级内驱力是建构人格的基石,是所有习得的内驱力的基础和条件。二级内驱方般是由社会文化决定的,但它们和一级内驱力具有同等程度的动力作用。很显然,内驱力是一个动机概念,是人格的能量源泉。作为内驱力的刺激强度越大,内驱力越强烈,动机也越强烈。
8. 心因性需要
【答案】心因性需要类似于早期人格理论家们所描述的那些特质,是一种在特定情境中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的潜能或倾向。需要是指有机体内部由于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医乏而产生的不平衡状态。
二、简答题
9. 述评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答案】(1)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①自我实现的概念和本质马斯洛自我实现概念有两层含义:
a. 作为一种人格的自我实现。
b. 作为一种基本需要或动力的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就是发展真实的自我,发展现有的或潜在的能力。自我实现的过程是实现潜能的过
程。它意味着是人格形成一体化、和谐的整体。
从人格的角度看,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只能出现在年龄大的一些人身上。自我实现的人通常都在60岁以上。
②自我实现者的类型与特征
a. 自我实现者的类型
马斯洛发现自我实现者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务实型自我实现者,这种自我实现者的主要特征是务实的和能干的,他们是入世主义者,以现实的态度待人接物和处理问题。
另一种是超越型自我实现者,这种类型的自我实现者常常意识到内在精神价值,具有丰富的超越自我的体验,他们感受到超越自我、超越人我之间的分歧和超越人与宇宙的对立,他们是出世主义者,在哲学家、宗教家与科学家和艺术家中较为常见。
b. 自我实现者的特征
马斯洛概括出自我实现者的以下巧种共同的人格特征:
准确地认识现实;宽容和悦纳自己、他人与周围世界;自发性、单纯性和自然性;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具有超然于世的品质和独处的需要;有较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超越环境和文化的束缚;具有永不衰退的欣赏力;经常能够产生神秘体验或高峰体验;对人类的认同、同情与关爱;具有深厚的个人友谊;具有强烈的民主精神;具有强烈的道德感;具有哲理的和善意的幽默感;富于创造性;具有抵制和评判现存社会文化的精神。
③自我实现的条件与障碍
a. 自我实现的条件
马斯洛认为,许多人之所以不能称为自我实现者,是因为他们受到许多主客观条件和因素的限制。
从外部条件来看,自我实现的一些先决条件是言论自由,在不损害他人的前提下可以随心所欲,保卫自由、正义、公平及秩序。
从个人主观内部条件来看,主要有:我们没有发展得更好的一个原因是我们自我概念的缩减,即我们可能对自己是谁以及自己的潜力看法比较保守;我们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第二个原因是我们固执于现有的自我概念;自我实现的第三个主观上的障碍就是我们自己不愿意离开安全的地方;自我实现的第四种阻力是成功恐惧。
④自我实现的途径
自我实现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途径。另一个就是改变社会环境。 马斯洛在其《人性能达的境界》中,提出八条具体途径或方法:
第一,通过全身心地投入或献身于某一工作或事业,彻底忘记自己的伪装和角色,真正进入“无我”的境界,从而完完全全成为自己。
第二,每当面临前进和倒退、成长与安全的选择时,要尽量作出前进和成长的选择而不是安全和退却。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