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人格心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人格化

【答案】人格化是指个人在追求生理需要和减少焦虑的经验中对自己、他人及各种事物所形成的具有态度倾向性的形象。

(1)对自己人格化

是指将“好我”与“坏我”综合起来形成关于自己的整体形象。

(2)对他人人格化

是指形成对他人的形象。对他人的形象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好的形象可以使个体获得满足或安全的感觉;反之,造成焦虑或痛苦。

(3)对某种观念人格化

是指头脑中的观念拟人化后形成人格化形象,如神或上帝的形象。

个体、他人、事物之间的关系往往就是人格化的形象之间的关系。而且人格化的形象往往是不正确的,如果人格化形象脱离现实太远,就会扭曲现实的各种关系,尤其是人际关系,从而不利于积极的人际互动,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2. 人格理论

【答案】人格理论是人格心理学家用来描述或解释人的心理行为的一套假设系统或参考框架。由于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复杂性以及人格心理学家对人的看法的不同,因而产生了各不相同的人格理论。

3. 前科学理论

【答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会接触与经验到人格心理现象,基于对人格现象的经验或实践,人们会对这些人格现象进行各种解释或猜想,这就形成了各种前科学的人格理论。人们关于人格问题的不同理解或多或少是来自于自己的日常经验,是对日常经验的某种抽象。我们可以把这种抽象称为日常理论,或前科学理论。前科学理论和科学理论的共同基础是抽象或从有限的经验中作出概括。

前科学的人格理论大致包括三种情况:

其一是历史上的哲学家与思想家们通过思辨所获得的关于人格的理论与观念;

其二是某些江湖术士、算命看相者对人格心理现象的有关思考与总结;

其三是普通老百姓对人格心理现象的抽象与猜想,比较集中地体现在有关人格的各种谚语中。

4. 宗教紧张

【答案】指存在于人格中的一种焦虑倾向。它植根于人类的本性之中,人们每时每刻都会体

验到。它是保证个体存在,促使人格不断变化、完善的动力因素。

5. 特殊研究法

【答案】(1)含义

特殊研究法即特殊规律研究法,关心的是如何能够较好地阐明个体人格的独特的特质组合。

(2)优点

特殊规律研究法的优点在于:

①是被试而不是研究者决定了那些所要测试的特质。

②特殊规律研究法是对一个特定的人所进行的研究。而不必花太多的时间与别人相比较。如利用他本人的日记、自传、书信或谈话记录等材料来了解一个具体的人的人格特质。

6. 机能自主性

【答案】机能自主性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换言之,过去的动机与现在的动机并没有机能性的联系,过去的己经过去,一个人今天的动机是机能自主的。

7. 强化疗法

【答案】(1)含义

强化疗法又称为操作条件疗法,它是指系统地应用强化手段去增强某些适应性行为,以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行为的治疗方法。

(2)理论基础

强化疗法是建立在操作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的,操作学习理论认为,个体活动的结果会影响其行为在以后发生的概率,如果行为的结果是积极的,那么就会形成条件反射,这种行为在以后就会发生;如果行为的结果是消极的,那么就只会产生消退作用,个体在以后就不会再出现这种行为。

(3)分类

强化疗法可以有以下治疗技术:①行为塑造技术;②渐隐技术;③提示技术;④正强化技术;⑤代币强化技术;⑥内隐强化技术;⑦负强化技术;⑧消退技术。

8. 移置作用

【答案】(1)含义

移置作用也是弗洛伊德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当某一内驱力的降低受到挫折时,它不会自行消失,或者是被压抑,或者是以伪装的形式出现,并要求得到满足,后者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移置作用。

(2)形式

①替代,即以其他不具危险性的对象代替原来的导致挫折的对象;

②升华,即将力比多投放到社会接受和赞同的创造性活动中去并要求获得成功。

多拉德和米勒以实验来证实了移置作用的发生。

二、简答题

9. 根据古典精神分析理论阐述精神疾病的形成机制。

【答案】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关于精神疾病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潜意识决定论

精神疾病是由于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造成的。从心理地形学来说,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灵的构成有三个层次;

①意识。意识是人格的表层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组成。它的特点是具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

②前意识。前意识的主要作用就是检查作用,即不许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创伤性经验、不良情感,以及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进入意识领域;

③潜意识。弗洛伊德把它定义为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

其中,潜意识不仅是人的正常活动的内驱力,而且也是人的一切精神疾患产生的深层基础。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从描述意义上说,有两种无意识,即潜在性无意识和动力性无意识;从动力意义上说,只有一种无意识,即被压抑的动力性潜意识。正是病人意识不到的潜在心理动力影响着他的外部行为,所以强迫症、恐惧症等神经症患者的表面荒谬不可理解的行为,实际上都有其”隐意“,只是病人自己觉察不到而已。

(2)人格结构说

从人格结构来说,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①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原始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遵循快乐原则。

②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

③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则。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为,如果自我强大,能使本我的能量以社会允许的方式适当释放,则本我、自我和超我能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中,个体就是正常的。如果自我弱小,则本我和超我处于激烈的对立冲突的非平衡的状态中。由于超我对本我的压抑,使本我的欲望长期得不到实现,压抑就转变为焦虑、不安,久而久之就导致精神疚病,也即是人格内部存在着的动机冲突。

(3)个体早期经验

弗洛伊德认为,一切神经症都是由于被压抑在潜意识中那些幼年精神创伤、痛苦体验造成的。在弗洛伊德看来,神经症形成的根源,是被压抑到潜意识中未能得到解决的欲望,是早在幼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