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物资学院产业经济学812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总产品
【答案】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在一定时一期内(通常是指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它是由一个国家的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共同创造的。社会总产品既是生产过程的结果,又是再生产过程的条件,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总产品从物质形式来看,是由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部分组成的,马克思按照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式,把社会生产分成两大部类:第丁部类即生产资料生产和第Ⅰ部类即消费资料生产; 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式来看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小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马克思把社会总产品按实物形式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 按价值形态分为三个部分,是分析社会再生产的前提。
2. 内涵扩大再生产
【答案】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技术进步、改进机器设备、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和劳动效率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扩大再生产的主要优点有:(1)可以广泛的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的组织形式,以大幅度的提高劳动生产率; (2)可以节约投资,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设备条件,提高经济效益; (3)可以在更高水平基础上实现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成为发挥现有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
3. 福利制度
【答案】福利制度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的各种社会福利形式。它的主要内容有两类:一类是社会保险,为丧失劳动能力者或失业者提供各种保障措施,如失业救济、医疗保障、养老金、抚恤金、伤残救济,乃至儿童津贴等; 另一类是社会福利补助,为低收入者和贫困阶层提供福利补贴,如低收入家庭补助、住房补助、病假补助、社会保健等。在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些福利项目和措施几乎囊括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各个环节,使工人阶级,特别是贫困阶层的物质生活状况得到一定改善。“福利制度”的推行,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范围内,在不触动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一种局部调整,它丝毫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更没有改变劳动者的被剥削地位。
4. 当代资本主义体系
【答案】当代资本主义体系是指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国家和其他非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它们之
间的相互经济联系而形成的统一的经济整体。它既包含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过程,又包含资产阶级按自己意愿改造世界的过程。在当代资本主义体系中,既有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正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家,甚至还有封建和半封建成分占相当比重的落后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有些国家发展得快,有些国家发展得慢,有些国家更多地具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有些国家则不具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因此,当代资本主义体系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
5. 国际经济秩序
【答案】国际经济秩序是指各国在发生经济联系和进行经济活动中的制度、规则及各国普遍接受的各种条件等。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基本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建立的。在发达国家居支配地位的情况下,国际经济秩序必然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的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的发展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取得了较大的增长,但是,就总体而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仍然十分严峻,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仍然是其经济发展的一个较大的制约因素。因此,从20世纪60年代起,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废除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经过发展中国家的努力,原有的经济秩序在其基本框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某些方面也在发生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变化。
6. 商业流通费用
【答案】商业流通费用是指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支出的各种费用。商业流通费用分为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两种。(1)生产性流通费用是指由商品的使用价值运动而引起的费用,如运输费、保管费、包装费等,是同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有关系的费用。这部分流通费用可以从己经增大了的商品价值中得到补偿。(2)纯粹流通费用是指由商品价值的运动引起的流通费用。这种费用包括:商业店员的工资、广告费、办公费、簿记费、商店设备等方面的开支及其他一些费用开支。纯粹流通费用是从剩余价值总额中得到补偿,它是剩余价值的一种扣除。所以,纯粹流通费用的补偿及这部分利润归根到底是来源于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二、简答题
7.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为何不能自发实现? 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答案】(1)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不能自发实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并不能自发实现。原因在于,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和发展,造成了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以及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对抗性矛盾,使社会再生产所要求的比例关系和平衡条件经常遭到破坏,资本主义经常是通过经济危机来建立经常被破坏的平衡。
(2)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①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资本主义摆脱危机提供了物质基础
当危机转入萧条阶段以后,固定资本更新引起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增加,从而使生产资料生产部门开始恢复、发展。而生产资料生产的扩大,引起了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从而推动了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恢复和发展。
②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新的经济危机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前提
当资本主义经济从萧条走向复苏和高涨阶段以后,资本家大规模地更新固定资本,使社会的生产能力急剧增长,产品日益增多。但是,这种急剧增长的生产能力却与市场的扩大不成比例,使生产的扩大又重新超过支付能力的需求,社会再生产的比例日益失调,这就为新的危机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前提。
8. 为什么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答案】(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组成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它们二者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定的生产关系总是适应于一定的生产力状况而建立起来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可以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得到解释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革又引起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的变革。当适应生产力要求的某种生产关系建立起来后,它的进一步发展和变化,以及为另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从而退出历史舞台,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不仅如此,生产力的发展还提出了生产关系发展、变革的要求并规定了发展、变革的方向和程度。
(3)人类社会发展史证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下,己相继出现了五种基本类型的经济制度,即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可见,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和发生作用,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决定着一定社会形态中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发展变化,促进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9. 马克思揭示的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你觉得有没有说服力?
【答案】马克思揭示的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是指:剩余价值就是指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或者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是物化的剩余劳动。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种说法是非常有说服力的。说明如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价值形成过程
为了更好的理解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首先应该考察价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