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812理论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市场经济

【答案】市场经济是指社会经济资源主要由市场来进行配置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它对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作用具有有效性,可以促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市场竞争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又驱使商品生产者不断采用新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商品生产的个别劳动时间,获取更多盈利,从而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市场或市场机制对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又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一是具有盲目性; 二是具有滞后性; 三是具有浪费性。市场经济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市场经济的特征主要有:经济资源配置市场化,经济单位行为主体化,市场竞争平等化,商品价格市场化,市场体系完善化,市场管理和市场行为法制化。

2. 市场格局

【答案】市场格局是指在市场上买卖双方在交换活动中所处的地位,特别是何方在交换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或优势地位。它是市场中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作用的综合市场现象。市场格局有三种类型:以买方为主导、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买方型市场格局,简称买方市场; 以卖方为主导、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卖方型市场格局,简称卖方市场; 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的买卖双方地位均衡的市场格局,简称均衡市场。

3.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答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指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总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本目的是要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一个崭新的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迄今为止最进步的社会经济制度。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根据我国存在的私有制的不同性质,改造措施包括:采取没收的方式改变官僚资本; 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变革民族资本; 采取合作化的力法改造农业和手工业者中的个体私有制。通过上述变革各种私有制的方针、政策和方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才得以建立和发展起来。

4. 进口替代

【答案】进口替代是指采用本国生产的制成品替代进口的外国制成品。进口替代战略是指发

展中国家试图通过限制和替代外国工业品的进口,保护和促进本国工业发展,以实现本国工业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战略。发展中国家进口替代战略的具体形式按其资源配置的方式可划分为由上游产业开始的进口替代和由下游产业开始的进口替代。由上游产业开始的进口替代,强调优先发展资本货物工业。由下游产业开始的进口替代过程可分为消费品替代阶段、中间产品替代阶段和资本货物替代阶段。这三个阶段代表着进口替代水平的由低而高,构成了由最终消费品替代开始至资本货物替代完成这样一个完整的进口替代过程。进口替代战略极大地促进了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的建立和发展。但是,进口替代战略在实施过程中也显露出明显的局限性。世界各国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成败的经验教训表明:一国在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的过程中,应重视维护市场竞争机制,发展出口产业,从内向保护型经济向开放竞争型经济转换。

5. 两缺口模型

【答案】两缺口模型是指一种用来解释同时存在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的经济现象的理论模型。发展经济学一般认为,发展中国家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扩大投资。为了实现一定的国民经济增长率所必需的投资水平,就要有相应的储蓄水平。如果储蓄小于投资,就会出现“储蓄缺口”。这时需要利用外国储蓄,而从国外进口机器设备等又可能会造成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的不平衡,使进口大于出口,因而又出现了出口不足引起的“外汇缺口”。这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常面临的两个难题。解决两个缺口的办法是引进外商直接投资。这一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的,对英、美等国的资本输出起到了很大的鼓励作用。随后,有些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证明,引进外资虽然重要,但不能忽视引进外资中的负面影响。为了最终消除两个缺口,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国内经济结构。而且,外资引进不当或缺乏效率,还有可能扩大两个缺口。

6. 创新型国家

【答案】创新型国家是指依靠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而形成强大经济实力和竞争优势的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简答题

7. 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答案】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为进入现代经济增长准备条件的阶段,即工业化初期积蓄能量的阶段

①第一次产业在GNP 中的比重逐步降低,但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农业劳动力在总就业人口中仍占绝对份额;

②第二次产业处于建立和初步发展期,成长速度有加快趋势,但基本是指轻加工工业,制造业远未成为主力军;

③带有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特点,即趋向现代化的非农产业与十分落后的传统农业并存,先进城市与落后农村并存,少量现代技术与大量传统技术并存;

④资源密集度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不仅资本增长率与劳动增长率相比只占微弱优势,儿乎无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呈粗放型,产业结构低度化。同时,产业间关联作用弱,产业组织形式是小型化和分散化。

(2)工业化的中期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

①第二次产业加速增长

第二次产业无论其产值占全社会GNP 的比重,还是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比重都是最高的。第一次产业增长不断降速,其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比重下降,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迫使农业中游离出来的劳动力向第一、三次产业转移。

②工业内部结构变动渐快

正是由于工业资本积累和人均收入的双重提高,技术创新得以加快,促使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品供给较快增长并日益国际化; 具有出口竞争力的制造业快速成长成为整个产业结构的核心。

③这一阶段的中后期经济增长突飞猛进

经济增长使总量矛盾渐渐缓解,甚至可能出现供给相对过剩。人均收入的提高也会使需求结构变化,供需结构的不协调成为新的现实问题。随着社会分工与协作日益细化和密切,产业组织形式也发生重大变化,演进为大批量生产体系。

④二元经济结构显著转化现代工、农业体系并存,社会基础设施得到重大改善,城乡差别己不大,都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工业化初期阶段的1/3,上升到2/3

(3)工业化后期的经济稳定增长阶段

①第二次产业增长相对减速,第一次产业完全现代化和进行集约式经营,第三次产业在GNP 中的比重升居第一,其主导产业为金融、信息、咨询、保险、计算机软件服务等新服务业。

②从工业内部看,资本密集的重化工业比重不断下降,反映当代高新科技的部门(行业)不断涌现和迅速成长为主导产业。伴随着市场经济的真正成熟,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卜实现集约化。

③二元结构消失或基本消失,乡村生活现代化,全社会绝大部分人口居住和工作在城市。

(4)后工业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时代

①主导产业群发生质的飞跃

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与信息的生产与使用为重心,并与现代制造业相融合,主导产业知识化与信息化成为大势所趋,现代制造业与高素质新兴服务业一体化而成为主导产业群。这一质变推动了经济的持续而稳定地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