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内蒙古师范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传播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
【答案】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的一种新的报道形式。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是指电视记者直接进入画面(即新闻现场),对发展中的新闻事件作直接描述、评论,或对有关新闻人物进行访问的报道形式。现场报道的最大特色是从采访开始到结束,采访者(记者)和被采访者的一切活动均在新闻现场,具有无可比拟的感染力。
2. 新闻事业
【答案】新闻事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事业是指一种以新闻为中心的、大规模的社会文化活动,包括新闻业务、新闻经营管理和新闻教育、研究事业。狭义的新闻事业是指各种新闻媒介的总称,包括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杂志社、新闻纪录电影厂、新闻图片社及其出版物。
3. 影调
【答案】影调,是不同亮度的景物所形成的有明暗差别的影像,这些明暗差异所产生的黑白灰级差,谓之影调。影调是保证电视画面影像质量的关键因素。影调在电视画面构成中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①影调是构成电视画面形象的基础; ②影调可以突出重点; ③影调可以增强u 面的透视感; ④影调可以突出物体的质感; ⑤影调可以加强画面的气氛。
4. 电视新闻系列报道
【答案】电视新闻的系列报道,是指对某一新闻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所进行的多次性报道。系列报道由多个独立的报道单元组成,单元之间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它们各自是一条完整、独立的新闻(单一的或综合的),集合在一个大主题下,使观众通过多个独立报道的内容,对一个时期的某一问题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5. 新闻采访
【答案】新闻采访是指新闻工作者为报道新闻而进行的各种采集和分析新闻事实的活动的总称。它是全部新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新闻采访的采访对象是新闻事实,探访、采集新闻事实素材构成新闻采访。新闻采访以调查研究为其基本工作手段。
二、简答题
6. 资料积累在新闻采访工作中有哪些重要作用?
【答案】资料积累在新闻采访工作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资料积累是记者发现新闻线索、判断新闻价值、深化新闻主题的重要依据。
新闻采访是一项涉及面十分广泛的工作,记者没有丰富的知识是很难胜任这一工作的。在众多的信息来源面前,需要记者去发现和判断什么东西是最有价值的,哪种角度的报道是最有新意的,这都需要记者有高度的新闻敏感的培养。而新闻敏感则来源于记者素质、眼光和知识的日积月累。
要提高记者的水平,积累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有了平时丰富的资料积累,遇到重大问题时,敏感的记者才会从珠丝马迹中嗅出新闻价值的味道。资料帮助记者发现事实的新闻价值,资料的积累对深化报道的主题也极其重要。通过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记者才能在某一事件面前从容不迫,才能知道这种题材过去是怎样报道的? 现在又该如何报道才能更加全面和深入。带着这些问题去采访获得的背景有助于记者从新的角度去报道新闻,同时也有助于深化报道的主题。
(2)资料积累是记者顺利开展采访,提高新闻写作质量,取得良好报道效果的有效方法。 记者要成功地进行采访,写出高质量的报道,采访前的资料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有人说:“采访前准备充分,等于完成采访工作的一半。”记者的接触面非常广,遇到的采访对象和话题都是形形色色的。记者不是全知全能,必然会有不知道或不了解的事情。因此,必须在采访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才能了解采访对象的情况、背景、喜好、性格以及新闻发生的环境、意义等,做到采访时心中有数。只有对所谈的事,谈话的对象有所了解,采访时跟不同的人谈话才谈得拢。否则记者提的问题不能一针见血,尽是不着边际的乱谈,采访对象就会渐渐失去谈话的兴趣,甚至对记者产生不信任感,进而影响采访的效果。因此,平时坚持不懈地资料积累能让记者丰富知识、拓宽视野,使记者在采访时游刃有余。
(3)资料积累是记者克服职业弱点,增长知识,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习惯,是提高业务水平的有益手段。
记者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可能遇到一些预料不到的事情。这些事是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如何对这些记者本人不熟悉的事物,进行真实深刻的报道,是每一位记者面临的难题。记者不可能是“万事通”,世界上的绝大多数领域仍是我们不熟悉甚至是一无所知的。但特殊的工作性质又要求每一位记者能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杂家”。因此,要克服记者自身片面性和表面性的弱点,就必须随时注意资料的积累。资料的积累包括看得见的资料和看不见的资料。而看不见的资料积累则是知识的积累,是记者本身素质修养的提高。这种看不见的资料积累和看得见的资料积累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4)资料积累能帮助记者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写出创新性的新闻作品,增强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新闻记者的采访深度与报道深度,都与记者的思维相联系。如果一个记者总能用独到的眼光去看问题,那他必然能写出高质量的好文章。然而对于自己一无所知或闻所未闻的事,记者是很难进行创新性思维的。
一般而言,知识愈丰富,思路愈开阔,愈能睁大眼睛看清世界。反之,缺乏各种社会知识的积累,在采写的时候思维方式很容易单一、僵化,缺乏沉甸甸的资料积累,即使记者有再多的灵
感也得不到发挥和充实。通常具有创造性、突破性的名记者都是既有广泛阅历又有创新思维的人。要作一名能够纵观全局又独具慧眼的优秀记者,必须善于学习和积累各种各样的资料,尤其是一些新的社会现象和科学发展状况的知识。只有在这一基础牢固的前提下,新闻记者才谈得上进行逆向、发散、统摄等抽象思维。而如果将两方面工作都做好了,记者必定能另辟一境,笔下生花了。
7. 记者应当怎样入乡问俗、入乡看俗和入乡随俗?
【答案】善于认真细致地观察社会习俗,是采访中捕捉生动细节的手段,也是使新闻作品写得生动、活泼、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重要保证。
(1)记者要善于学习,积累知识,尽可能多地解和掌握一些各地的习俗状况。
一个优秀的记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和广博的知识,这不仅仅局限于新闻理论方面的知识,还包括各行业的专业知识、生活常识、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及各地的习俗知识。
一般来说,解和掌握各地生活习俗有以下几种途径:
①从民族地方志或者当地的《旅游指南》、《民族风情》等册子中解当地的风土民情、社会习俗。
②从一些新闻报道、文学作品中积累。关于民族地区的新闻报道以及描写民族风情习俗的文学作品日渐增加,记者要善于从其中对各地的风俗习惯的背景介绍及细节描写中积累习俗知识。
③亲自到民间解当地民风、民俗和民情。只有做到入乡问俗,入乡看俗,才能真正入乡随俗,采访也才能得以顺利进行。而且民间是一所大课堂,从民众中解习俗,其乐无穷。
(2)记者在采访中,要注意分析和正确对待不同的社会风俗。
一方面,我们提倡入乡随俗,所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要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我国经历了几千年漫长的封建统治,在民间也仍然存在着一此不好的陋习旧俗,如封建迷信在有的地方沉渣泛起,危害百姓。这样的习俗,不仅不能随,而且要坚决加以抵制、反对和教育。新闻工作者肩负着破旧俗、树新风的重任,千万不可被陋习旧俗所迷惑。
8. 电视新闻节目子系统设计的元素类别有哪些?
【答案】(1)按新闻题材内容分类
按新闻题材的专业内容分类,有时政新闻、经济新闻、军事新闻、文教新闻、社会新闻几大类,各大类又分出更细的类别。
(2)按报道方式分类
按报道方式分,有动态报道、专题报道、典型报道、综合报道、系列报道、连续报道等。(3)按采访准备分类
按采访准备分,有预知新闻与突发新闻。
①预知新闻是指媒体事先知晓而去采集的新闻,如各种记者招待会、剪彩揭幕、各种会议等。这类新闻可以是沟通受众与政府(或新闻事发单位)的“桥梁”,也可以是某些机构对新闻媒介的利用。处理不慎,这类新闻往往变为人情新闻,表现出浓重的公共关系的影子和明显的灌输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