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反打,,

【答案】“反打”即反拍角度,是指一种处于前一个镜头拍摄方向的反面或反侧面的影视摄影角度。反侧面拍摄人物的角度常常产生奇妙的感觉,有利于全面介绍现场场景,同时还有助于表现主体对象的多方面和立体形态。

2. 白平衡

【答案】白平衡是描述显示器中红、绿、蓝三基色棍合生成后白色精确度的一项指标,即不管在任何光源下,都能将白色物体还原为白色。白平衡是随着电子影像再现色彩真实而产生的,在专业摄像领域白平衡应用的较早,现在家用电子产品中也广泛地使用,白平衡是电视摄像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通过它可以解决色彩还原和色调处理的一系列问题。

3. 电视新闻连续报道

【答案】电视新闻的连续报道,是指对同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在一个阶段内的有关情况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持续性报道。这类报道中的各个独立报道因素联结紧密,常常互为因果关系。由于它所具有的连续性,使报道内容更能突出事件实质,形成舆论力量,引起广泛关注。连续报道是电视新闻节目保证报道深度的重要形式之一。电视新闻“连续报道”的特点包括:①报道连续、及时,吸引力大; ②报道连续紧凑,报道与分析相间,舆论力量集中,震}h}力强; ③报道的事件因果连续,从多角度综合事因,信息量大,事件本质易于突出。

4. 空白

【答案】空白,是一切平面造型作品中的特殊因素,‘自是指画面中处于背景位置、实体对象之间的单一色调的空隙。在电视新闻画面中,落在清晰范围之外,失去了原有实体形态的天空、大地、水面及一切景物,由于其色调的单一,都可视之为“空白”。空白是一条无形的纽带,使画面内各个实体因素之间沟通联系,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空白在画面中的运用,可以突出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有助于人物思想动态和意境的描绘,给物体带来动向、动势,使画面充满可感的情绪。

5. 电视经济新闻

【答案】电视经济新闻是电视媒体对国家、群体、个体的经济活动重要事实的及时报道。通过电视经济新闻传播信息,推动经济生活和引导民众从经济发展中展望美好的生活,己成为一切新闻单位的重要任务。作为时效快、覆盖面宽的电视新闻,对于经济新闻的报道,更是重任在肩。

经济新闻在我国的各种新闻传播媒介中都占有十分显著的位置,这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一特定条件所决定的。

二、简答题

6. 新闻采访中的创新思维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答案】新闻采访中的创新思维的核心,是突出一个“新”字。新闻采访也只有牢记这个“新”,才可能抓住真正的新闻。

(1)选题要新

采访对象和采访主题是记者采访中思考的第一个重要问题。新闻采访的创新程度如何,很大程度也取决于选题上。

(2)角度要新

角度,在这里指的是新闻角度,它是记者采访新闻事实时所选取的不同侧面,是记者进行采访的一个切入口。选题确定,从什么角度去报道这一选题,记者必须认真加以思考。为什么人们感觉到一些新闻报道缺乏新意,千篇一律,没有多少阅读或收看、收听的价值,其中有的并不是因为题材不好,而是由于角度不新。采访工作中,运用创新思维,多从新的角度去进行报道,就能改变这种状况,使受众看到这条新闻后为之耳目一新。

(3)立意要新

立意,实际上就是新闻主题,就是一篇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记者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爱什么、恨什么,尽在立意之中。现在,少数报纸上的一些所谓“新闻作品”,之所以显得平淡、低级、格调不高,老百姓意见比较大,其原因之一就在于立意不好,甚至错误,没有什么指导意义和价值,反而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因此,采访中注意正确而创新的立意,十分必要。

(4)方法和形式要新。

记者的创新思维,在新闻采访的方法和形式上,也能得到充分的运用与体现。记者小能老是因循一种固有的采访形式和方法,而必须根据采访的任务、目的、环境、时机等多种情况,灵活机动地使用多种采访方法和形式。

7. 大众传媒在现代科技的传播中具有哪些重要职责与作用?

【答案】大众传媒在现代科技的传播中具有的职责与作用体现在:

(1)现代科技要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要素,要迅速转化为“第一生产力”,就必须要与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相结合。现代科技必须成为“大众化”的现代科技,才有它的生存价值。没有“人文精神”与“人文特性”的现代科技只能是科学实验室中的摆设,或其发明者的“孤赏之物”。大众传媒的使命与任务就是要在传播活动中创造出现代科技的良好生存土壤与环境。

(2)现代科技对生存环境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既包括对技术创造者的要求,当然更包括对技术的应用者与受益者的要求。大众传媒在现代科技的人文生存环境的培育上,所要承担的首项任务就是要为科技工作者创造出良好的信息发布与信息交流的环境。

(3)现代科技发展的复杂性与整体联系性,使得研发者不得不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

其他相关领域,甚至可能是并无最直接联系的科学领域。因为现代科技的内容,在当今的内涵表现上都比以往要更为复杂化,更为专业化。依靠科技研发者自身或较小群体的内部力量均无法很好解决由这样的特性所带来的相关问题,而大众传媒活动的规律化、扩散性特点,恰恰可以在这方面发挥出很好的作用,弥补其他交流形式的相应缺陷。

(4)大众传媒在现代科技传播中更为重要的另一个作用,是通过对现代科技内容的传播,来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认知水平与科技应用能力。正如现代科技的发明创造需要一个良好的土壤一样,现代科技的有益利用,更需要拥有一个适宜的环境。而社会大众或是社会众多劳动者,对现代科技的认同、认知程度,有效运用能力,则是构成这一环境的决定性要素。现代科技的发明与应用,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增加社会的财富总量。效率的实现、财富的积累,均离不开劳动者的参与。而在现代科技条件下的社会化大生产中,劳动中智力支出的比例越来越高。

(5)大众传媒,尤其是新闻采访者在传播活动中应自觉确立自身在现代科技传播方面的责任与义务。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将最新的科技发明、科技成就、科技知识迅速传递给社会大众,以期在最短的周期内,使相应的科技传播内容产生最为广泛的社会影响与社会效应。在科技认知及应用水平与发达国家均有一定差距的中国,坚持大众传媒在现代科技传播中的责任与义务这一基本点,具有更为紧迫的现实性以及更为深远的历史性意义。

8. 举例说明采访中记者提问应当注意运用哪些技巧。

【答案】在实践中,新闻采访提问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巧妙运用,这就牵涉到一个“技巧”问题。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提问要精练、精细、精彩。

精练是指提问少而精,话不要太多; 精彩是指提问要恰到好处,问得吸引人; 精细是指提问要细致,要具体。

采访中提问应简短而又不乏活力,问要问到点子上,不要鸡毛蒜皮什么都问。但又不是大而化之、马马虎虎、随便提几个问题了事。要根据口头采访的目的和要求,从细小的地方入手,发掘出那些没有被别人问过,而读者又十分关注的问题。

提问技巧是记者学识和素质的综合体现,记者应当努力做到在采访的第一步就让采访对象乐于回答自己的问题,用简洁、内行而又精彩的提问来激发对方的谈兴,这样才容易把采访对象引入纵深的“开阔地”,在愉快而明朗的交谈中获得更多的新闻素材。

(2)提问时大、小问题应灵活穿插。

记者在实践中应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情况、不同场合,灵活巧妙地提问。比如,是提大问题,还是提小问题,怎样把大、小问题巧妙地穿插结合起来,是一个很有讲究的技巧。一般来说,提小问题、具体问题,是从整个口头采访的过程来讲,以求达到讲究具体、实在、明确的效果,不要过多地搞“大而空”的泛问。提大问题,是从采访刚开始,彼此不熟悉这一点考虑,为缓和气氛、逐步了解和接近而采取的一种步骤,而不是就整个采访过程而言的。

事实正是这样,口头采访中总是开放式、闭合式问题交替使用,需灵活掌握。一般地讲,开放式提问适合于采写专访、特写时运用,能比较轻松自然地引出一些有趣的材料。这种方法又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