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电视新闻连续报道

【答案】电视新闻的连续报道,是指对同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在一个阶段内的有关情况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持续性报道。这类报道中的各个独立报道因素联结紧密,常常互为因果关系。由于它所具有的连续性,使报道内容更能突出事件实质,形成舆论力量,引起广泛关注。连续报道是电视新闻节目保证报道深度的重要形式之一。电视新闻“连续报道”的特点包括:①报道连续、及时,吸引力大; ②报道连续紧凑,报道与分析相间,舆论力量集中,震}h}力强; ③报道的事件因果连续,从多角度综合事因,信息量大,事件本质易于突出。

2. 交叉采访

【答案】交叉采访是指在同一时间采访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新闻。要求记者要善于合理安排时间,最有效地利用交通、通讯和资料等各种采访条件,抓住机会,有条不紊地完成采访任务。这种采访可以防止漏发或迟发重大新闻,并可节省重复找人的时间。

3. 特写

【答案】特写是指拍摄距离变化会形成各类“景别”的具体内容,即: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特写是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也包括一部分近景。特写的功能是选择与放大。特写有多种,其作用都是通过细节去揭示事物的面貌,去发掘事物的本质。特写还可以弥补新闻消息一般不太涉及的“心理情绪”这一内容的传播,使人们在接受基本信息的同时,感受特写细节所传递的无言的感情信息。特写画面内容单一、易懂,画面的时间长度有2秒钟即可。

4.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

【答案】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的一种新的报道形式。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是指电视记者直接进入画面(即新闻现场),对发展中的新闻事件作直接描述、评论,或对有关新闻人物进行访问的报道形式。现场报道的最大特色是从采访开始到结束,采访者(记者)和被采访者的一切活动均在新闻现场,具有无可比拟的感染力。

5. 预知新闻

【答案】预知新闻是指媒体事先知晓而去采集的新闻,如各种记者招待会、剪彩揭幕、各种会议等。这类新闻可以是沟通受众与政府(或新闻事发单位)的“桥梁”,也可以是某些机构对新闻媒介的利用。处理不慎,这类新闻往往变为人情新闻,表现出浓重的公共关系的影子和明显的

灌输目的,这都是最易引起受众反感,影响传播效益的因素。

二、简答题

6. 新闻事业对新闻采访有哪些作用和影响?

【答案】新闻事业对新闻采访的作用和影响如下:

(1)没有新闻事业就没有新闻采访

新闻事业的首要职能在于传递信息,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必小可少的先决条件。新闻采访现在能成为新闻事业的首要环节和第一推动力,其地位是在新闻传播活动不断探索寻找自身规律的过程中形成的。倘若新闻事业不以传播信息为第一职能,新闻采访的作用就无从体现。因此,新闻事业决定着新闻采访,没有前者,亦不会有后者。

(2)新闻事业孕育、发展着新闻采访

①新闻事业的性质和需要决定新闻采访的活动范围和内容新闻事业的发展使新闻采访的地域和领域日益扩大。

②新闻事业的先进程度、现代化程度决定着新闻采访的先进性和现代性。

③新闻事业的运行机制和带头人的水平,直接关系到采访水平的发挥和技术的提高。

④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新闻界之间的竞争,成为采访不断发展的推动力。

7. 举例说明受众心理对新闻采访工作的影响。

【答案】受众的心理特征对新闻采访工作的影响极为重要,主要表现为:

(1)求新是受众的共同心理。马达把读者看报的共同心理归之为四个字:喜新厌旧。越是新鲜的东西,受众就越感兴趣。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中要千方百计去获取最新的信息,在内容或报道角度的选择上都要新颖,出奇制胜。

(2)求益、求近也是受众心理的特征。求近心理反映在地域和心理上的接近两个方面。一般人总是对自己身边的事情更加关注,地域卜的接近有助于心理卜的接近,心理卜的接近也可打破地域卜的限制。记者在采访的同时,应时常考虑到满足受众求益、求近的心理。

(3)求真、求快的受众心理,也应当引起记者的注意。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受众对一切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现实生活中,有时真相常常被假相所蒙蔽。这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人为的蒙骗在作怪。记者要注意的就是拨开迷雾、去伪存真,挖掘出事件的本来面目,以高尚的品质和采访技术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4)求美是现代受众对新闻传播的又一心理需求。它要求新闻报道语言美、标题美、文字美、图像美,特别是新闻所表达的思想要美。随着各学科的发展和相互渗透,审美学与新闻学的交界之处出现了融合,于是有了新闻美学的出现。新闻美学是新闻欣赏中特殊的感受或感受的和谐,它强调的是一种欣赏或接受,需要新闻传播在求通的基础上,能给予受众美的享受,也就是“传必求美”。它要求记者要有一定的美学素质,同时又能对新闻媒介的美学特征和受众的审美需要有足够的认识,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尊重受众“美”的需要,塑造出更多有高度美感的新闻作品。

8. 怎样培养和提高记者在采访中善于倾听的能力?

【答案】在采访中培养记者善于倾听的能力应该做到:

(1)倾听与提问、观察相结合。

在采访中,记者不要轻易打断采访对象的谈话,以免破坏谈话气氛,中断采访对象思路。但这并非意味着只听不说,任凭采访对象谈下去,而是要在不破坏谈话气氛的前提下,适时提问,引导采访对象说得更清晰、更有条理、更有价值,让采访活动向纵深发展。

同时,在倾听采访对象的过程中,不仅要一边听一边问,还要善于观察采访对象的面部表情、眼神乃至一举一动,揣摸采访对象心理,让采访向深层发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因为采访对象本身对情况掌握不全面、不可靠,或是出于某种原因告诉你被夸大或缩小的事实,此时记者如果只见不想,不观察,则很难保证材料的真实、准确、可靠。

(2)把倾听与分析判断结合起来。

在记者的采访活动中,采访对象作长时间谈话,他并不能随时告知记者,哪些事有新闻价值,哪些没有,只有靠记者自己开动脑筋,分析判断,抓住要害,及时记忆。很多时候采访对象出于种种原因,捍造假消息,或者只吐露一部分而不肯示其全貌。凡是不真实的消息,在理性上必然存在有破绽,记者必须通过分析判断,及时抓住破绽,深入追问,一旦自作聪明的造假者谎言被戳穿,往往“溃不成军”,记者尽可以抓住时机长驱直入,挖掘出事实真相。这样,记者不但掌握了新闻事实,还同时掌握了采访对象对此事的态度,以及所持态度的原因,为一篇材料翔实、内容丰满的报道打下了好基础。有时某些所谓爆炸新闻本身就是个大骗局,只有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才能帮助记者揭穿骗局。

(3)把倾听与记录结合起来。

在实践上应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当面记录引起采访对象的心理反应,本来就是因人因事因时而异,同时记者的记忆力,一心二用的能力和捕捉重点的能力也各自不同,所以记者应该充分把握自己与采访对象的特点,用自己最擅长而采访对象又最适应的方式去进行采访活动。

9. 电视新闻言论有哪几种常见形态?

【答案】电视新闻言论的常见形态包括:

(1)评论员评论

评论员评论是电视评论员或特约评论员,就当前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或重大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直接面向观众表示的意见、看法、立场和态度。电视评论员是电视台的专职评论人员,是代表电视台表示态度的,所以,评论员评论在电视新闻评论诸形式中是最重要和最具权威性的。

(2)谈话型言论

这类言论主要形态是新闻谈话节目,分为论坛型和座谈型两种。

①论坛型言论是权威人士在座谈中发表的意见、看法、认识或态度。

②座谈型言论是由电视评论员或主播就当前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召开座谈会,邀请社会上有代表性的人士在座谈会上发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