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437社会工作实务[专业硕士]之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考研冲刺狂背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风险社会
【答案】风险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形式。它关注的是如何避免、减弱、改造或疏导在发达的现代性中系统地产生的风险和威胁。换言之,我们不再仅仅关心利用自然或者将人类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问题,而是要关注技术-经济发展本身产生的问题。
2. 旧制度
【答案】旧制度是中世纪封建制度日渐衰落和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这两种趋势的混合。它不是指一种社会状况,而是指一种社会状况的危机,不是指旧有的封建社会或贵族社会,而是指已经在多种相互矛盾的准则下陷于分崩离析的这个社会的晚期阶段。这种社会转型加剧了法国社会基本矛盾,促成大革命爆发。
3. 纪律
【答案】纪律是指在所属的多数人员中找到由于训练有素而自觉地、机械地、公式化地服从某一命令的机会。纪律强调群体中统治关系的固定化、制度化和无障碍地得以贯彻实施的现象。
4. 社会唯名论
【答案】社会唯名论是一种关于社会学思想性质的理论观点。它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验哲学的非正统派,社会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特殊、殊相)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事物(概念、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以唯名论的哲学思想看待社会,就形成了社会唯名论。
二、简答题
5. 试对韦伯社会学方法论思想的内容和特点作一分析。
【答案】韦伯关于社会学方法论的思想是他全部理论中颇具特色的一部分。
(1)韦伯社会学方法论思想的内容分析
关于“理解”的方法、关于“理想类型”的观点以及关于社会行动的分类,都代表了他为建立社会学独特的认识方法所作的努力,并包含不少有启发性的思想。
(2)韦伯社会学方法论思想的特点分析
韦伯在此处也有明显的理论缺陷。
①他的“理解”方法在实际运用时碰到困难。韦伯认为,“理解”应是建立在行动者对其行动意义或动机具有明确认识的前提上,这也是行动作为人的行动所具有的特点,然而,连韦伯自己也意识到,在现实中,人们的行动往往并不是都被明确地赋予了某种意义的,行动者对其行动常常处于“半意识的”或完全“无意识的”状态。不解决这一矛盾,理解方法就面临困境。
②关于“理想类型”的思想,也有着同样的困难。现实情况和理想类型不像韦伯所说的那么简单,尽管理想类型充当着社会学上的“判例法”的重要职能,但在如何获得对实际情况的具体认识方面,还需借助其他具体有效的分析方法。
6. 马克思怎样阐述异化劳动?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答案】(1)异化劳动
马克思用“异化劳动”概念来概括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工人的生产劳动状况。在在私有制的条件下,人类的劳动不但不能使劳动者得到肯定、满足和发展,反而成为劳动者一切痛苦和不幸的根源。因此这种劳动不是自觉自愿而是被迫的,是非人性的。
(2)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使生产劳动变成了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生命本质的对立物,人们在生产劳动中折磨、摧残自己,生产劳动已经彻底变成统治、压迫和剥削劳动群众的异己力量。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工人同自己劳动产品相异化。这不仅仅是因为劳动者把自己的智力与体力对象化到产品中去了,而且是因为这些产品在本质上是对劳动者价值的贬损。
②工人与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工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劳动,是不断丧失自身的过程。工人在劳动活动之外,才能感受到一些愉快。劳动完全成为人们维持自己生命存在而不得不利用的手段。
③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把以群体形式开展生产劳动称为人的“类本质”,认为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生产劳动是人同动物的根本区别。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生产劳动的这种类本质已经丧失,因为工人在生产劳动中不仅不能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反而成为完全被制约和奴役的对象。
④人同人的关系的异化。因为异化劳动,不仅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被扭曲了,为了生产产品的物的关系,人的情感交流和意愿沟通都被限制和排斥了,而且建立在生产劳动基础上的其他社会关系也成为压迫工人、令工人十分憎恨的人际关系。阶级对立、阶级冲突成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中的基本社会关系。
7. 布迪厄怎样反对“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他在什么意义上超越了二者的对立?
【答案】(1)在传统的社会科学中,面对初级客观性和次级客观性形成了不同学科或不同思维方式,布迪厄称之为“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的对立。
①社会物理学的代表是孔德和迪尔凯姆,他们把社会世界看成是外在于主观意识的,可以用
外部观察、测量和统计的方法加以研究的物理现象,并自誉为采取了一种纯客观的、确实可信的科学原则。
②社会现象学的代表是萨特和加芬克尔,他们强调社会世界的主观性,把个人的意志选择、价值理想和情感体验看成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像叔本华和尼采那样从个人的表象和意志出发来解释社会生活。
(2)布迪厄认为,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表现了学术界对社会生活的分裂性认识。
①社会物理学方法所把握到的物质关系和社会现象学所把握到的精神关系,是从不同的原则分析出来的两种层面的客观关系,但二者在现实生活中是统一在一起的。
布迪厄认为,社会物理学关于社会生活客观性的理解是简单的,其重要失误在于它未能在形成过程中来理解社会客观性,而无论何种类别的社会客观性都不是离开主观性独立自生的,都是在各种主观因素的参与中才生成的,社会物理学方法否认了这一点,把具有客观性的物质关系或经济关系中的主观因素完全“物化”了。
②社会现象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社会物理学的直观机械性。强调了社会生活中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它未能把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放到具体的社会条件中去考察,缺乏对主观性要受到种种外在条件限制的理解,所以陷入了欧洲哲学史上目的论的旧辙。
(3)布迪厄从关系主义方法论超越主观和客观二元对立,要把主观和客观各种层面的研究都纳入自己的视野中,但是客观性研究应当优先于主观性研究,并且关于各种社会位置或社会条件的客观性分析是关于精神意识的主观性分析的前提和基础。
三、论述题
8. 怎样理解布迪厄关于实践逻辑的论述?
【答案】(1)实践的逻辑
布迪厄认为实践的逻辑不是普遍或无条件的,而是在一些实践活动中发现的共同性。有两点值得注意:
①某种实践的逻辑不是贯穿无限多样的实践活动中的普遍性,而是在有限的可观察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共同性,它不具有绝对性;
②实践的逻辑与观察或理解是直接相关的。
在布迪厄关于实践的逻辑的论述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他关于实践逻辑的模糊性的论述。布迪厄不仅批评了传统哲学把人类历史过程解释为在绝对理性支配下而展开的合逻辑实践,而且反对亚当•斯密等人把个人的经济行为解释为清楚自觉的理性行动。
(2)惯习
①惯习的概念:惯习是知觉、评价和行动的分类图式构成的系统,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又可以置换,它来自于社会制度,又寄居在身体之中(或者说生物性的个体里)。惯习既不是单纯的意识活动,也不是离开人的意识的纯粹外在客观性,而是意识与身体(作为实际的具体存在)的直接统一。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