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冲刺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一般社会学
【答案】一般社会学是指研究在各门社会科学对象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殊规律,它是为所有社会科学去探索新的途径,由于它适用于各种问题的全部总和,因而并不是一门具有自己内容的科学。社会学研究和把握的,实际上是过去任何一门社会科学未经研究和把握的规律。
2. 社会唯名论
【答案】社会唯名论是一种关于社会学思想性质的理论观点。它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验哲学的非正统派,社会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特殊、殊相)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事物(概念、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以唯名论的哲学思想看待社会,就形成了社会唯名论。
3. 反常分工
【答案】反常分工是指并非任何形式的社会分工都具有加强或更新社会团结的功能。如果社会分工在破坏传统的机械团结的同时,没能创造出新的社会联结形式,就会引起社会动荡,那么,这种分工就是反常分工。
4. 社会资本
【答案】社会资本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种持久性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即这一网络是同某个团体的会员制相联系的,它从集体性拥有的资本的角度为每个会员提供支持,提供为他们赢得声望的“凭证”,而对于声望则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社会资本是一种从中可以吸取某种资源的、持续性的社会网络关系;社会资本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关系,而不是那些靠亲属关系和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自然联系,是在特定的工作关系、群体关系和组织关系中存在的;社会资本具有潜在性和现实性;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网络资源,每一个被联系在其中的社会成员都可以从中受益,但受益的程度要依每个人实践能力的大小而有所区别。
二、简答题
5. 简述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吉登斯的社会理论的起点是关于社会行动的思考,社会行动、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化是吉登斯社会理论的基本内容,该宗旨是探讨人的行动与行动中的自我的性质,研究应该如何从概念上理解互动及其与制度的关系,努力把握社会研究的实践意涵。
(1)吉登斯把社会活动看作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在其连续性的运动中剖析它的作用或结构化功能,强调蕴含在行动过程中或者说是支配行动过程的意识因素的连续性。吉登斯从两个方面论述了行动中意识因素的连续性。
①他认为支配人们社会行动的意识不应简单地称之为“自我意识”,而应当认识到它是一种“人类意识”,就社会实践循环往复的安排过程而言,最深入地卷入其中的因素,是人类行动者认识能力所特有的反思性特征。
②吉登斯论述了存在于行动中但行动者意识不到的“共同知识”。吉登斯认为,除了目的、意图和动机等行动者可以自觉到的意识因素以外,“在行动者话语意识觉察不到的两个行动过程层次之间,存在着广阔的“灰色区域”。
(2)吉登斯采用“方法论置括号”的方式分别论述了行动理论和制度理论。按照吉登斯的观点,社会生活是一个通过社会实践而不断实现结构化的过程,社会行动和社会制度是同时存在的,二者不可分离地在结构化中交织在一起,结构化成为制度制约行动和行动创造制度的运动方式。
吉登斯关于制度的理解同他关于结构和规则的解释是一致的。他把结构理解为规则和资源的统一,“规则有一点显著的特征,就是发生在具体情境下的日常接触中的规则是与实践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因此,脱离实践、在实践之外的规则是不存在的。社会结构化,是人们按照实践意识和话语意识通过社会实践而展开的,人们思想意识活动在社会结构化过程中充当能动的支配性因素,无论是社会结构化中的制度重构,还是其中的群体与组织的变迁,都要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去寻找它的动因。并且,人们的思想意识本身是具有二重性结构的构成因素。
(3)吉登斯认为,在资本主义、工业主义、行政监控和军事暴力等现代性制度的作用下,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空前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这些变化有三个方面:
①时空分离:跨越广阔的时间与空间领域的社会关系的联合,并一直到包括全球体系的状况; ②抽离化机制:由象征标志和专家系统所组成;
③制度反思性:定期地把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情境上,并把这作为制度组织和转型中的一种建构要素。
吉登斯把这三种变化看作推动现代社会生活和个体自我认同发生转变的“现代性的动力”。吉登斯的理论之所以称为“结构化理论”是因为他认为行动与结构是相互构建的,并不是单向度的影响,吉登斯用“结构二重性”试图打破个体与结构的二元对立,克服社会学中宏观理论与微观分析对立的,在方法论上试图超越客体主义和主体主义的对立和个体主义方法论和整体主义方法论的对立。
6. 吉登斯怎样论述“共同知识”对社会行动的支配?怎样理解他对行动的意外后果的分析?
【答案】(1)吉登斯对“共同知识”对社会行动的支配的论述
吉登斯的社会理论的起点是关于社会行动的思考。吉登斯把社会活动看作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在其连续性的运动中剖析它的作用或结构化功能,强调蕴含在行动过程中或者说是支配行动过程的意识因素的连续性。
社会行动中意识因素的连续性:
①吉登斯通过强调行动中意识因素的连续性而把它提升为人类的共同意识,人们在行动中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着人类的共同意识支配的。
②存在于行动中但行动者意识不到的“共同知识”。吉登斯认为,除了目的、意图和动机等行动者可以自觉到的意识因素以外,在行动者话语意识觉察不到的两个行动过程层次之间,存在着广阔的“灰色区域”。
虽然共同知识是行动者不自觉的、不可言说的,但是,吉登斯认为它对行动起着监控作用。共同知识的主要成分是实践意识,实践意识虽然不具备话语层面上的自我反思能力,但是实践意识同话语意识没有固定的区分,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一个动态的相互渗透关系,作为实践意识的共同知识是在同话语意识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中参与对行动的反思性监控。
(2)吉登斯对行动的意外后果的分析
①区分三种意外后果
a. 由某种偶发情境而引起的意外后果,例如某人进屋开灯,却无意惊走了正在偷盗的窃贼。吉登斯认为,研究这类意外后果的关键在于追溯性地考察意外后果与偶发情境之间的因果联系,以及追问偶发事件在因果序列中的作用。
b. “由一系列个体活动复合而成的模式”,每个个体活动是有意识的,但是众多个体活动汇集在一起,却形成了谁也意识不到的结果,吉登斯称之为“人人为之,可又无人为之”。吉登斯认为这种“复合效应”或“偏离效应”,不应仅仅从理性与非理性的标准去评价,实际上是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意外后果形式之一。
c.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的兴趣在于制度化实践再生产的机制。在这里,行动的意外后果以某种非反思的反馈圈(即因果循环)的形式,构成了进一步行动的条件。即大量的循环往复的意外后果,不断积累地形成了人们认可并受制于其中的社会制度,亦即社会生活的制度化。
②说明意外后果目的
不能过高估计社会行动以及历史过程的自觉性,不仅许多因果序列中的后果是无意识的偶发事件导致的,而且社会历史中呈现的必然趋势是人们无法自觉的,是自觉的个别事件聚合了不自觉的历史必然,特别是一向被社会学家认为是人类有意而为之的社会制度化过程,实质上也是无意识的后果。社会生活和历史过程中无意识后果的普遍存在,要求社会理论在研究社会问题时,必须充分重视社会活动中的非自觉因素,重视在人们的行动及其结果层面上开展研究,而不能像传统理论那样目光仅仅聚集在心理层面或认识层面。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