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资本
【答案】社会资本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种持久性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即这一网络是同某个团体的会员制相联系的,它从集体性拥有的资本的角度为每个会员提供支持,提供为他们赢得声望的“凭证”,而对于声望则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社会资本是一种从中可以吸取某种资源的、持续性的社会网络关系;社会资本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关系,而不是那些靠亲属关系和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自然联系,是在特定的工作关系、群体关系和组织关系中存在的;社会资本具有潜在性和现实性;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网络资源,每一个被联系在其中的社会成员都可以从中受益,但受益的程度要依每个人实践能力的大小而有所区别。
2. 法理型统治
【答案】法理型统治是指建立在以下基础上的统治类型,即任何一项法律都是以目的合理性或价值合理性(或两者兼而有之)为目标制定出来的,并努力加以贯彻,包括强迫使之得以实施。这种法理型统治可以采取各种极不相同的形式,“科层制”是其中最纯粹的形式。法理型的统治类型所具有的主要特征:①具有活力和自身规律性的管理系统,其中有着明确的责任权限;②实行职务等级制原则并对各级机关建立牢固的监督制度;③办事程序法规化、条例化,任何法律条文一经订出所有成员都应遵守;④实行不顾情面,照章办事的原则;⑤统治形式只是由于法律的认可才是有效的,统治者只是根据法律规定暂时拥有权力,服从者服从的是法律,而不是某个具体的个人。
3. “世界化”与“全球化”
【答案】“世界化”这一概念传达了建立秩序的意图和决心(它是面向全球的倡议和行动)。不仅如此,它还指一种普遍的秩序,即世界性的真正全球规模上的秩序建构。“全球化”主要是指完全非蓄意和非预期的全球性效应(后果),而不是全球性倡议和行动。全球化并不是关于我们所有的人或至少我们中最富有才干、最有作为的人所希望从事的东西,而是发生在我们大家身上的东西,它超越了任何人的计划和行动能力之所及。鲍曼是在此意义上展开了对全球化后果的分析。
4. 纪律
【答案】纪律是指在所属的多数人员中找到由于训练有素而自觉地、机械地、公式化地服从某一命令的机会。纪律强调群体中统治关系的固定化、制度化和无障碍地得以贯彻实施的现象。
二、简答题
5. 涂尔干为什么认为社会整合的力度应当适度?
【答案】涂尔干认为以自杀为代表的越轨和失范行为,其性质与发生频率的变化,与社会整合的力度有关。
(1)机械社会的整合能力越强,利他性自杀的频率越高。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利他性自杀既是社会成员自主、自重意识尚未形成的表现,也是社会对个体压抑过分强烈、强力的集体意识诋毁或淹没了个体价值的表现。
(2)利己性自杀是社会整合力度趋弱的结果。利己性自杀的频率与社会整合力度衰弱成正比关系。无论利他性自杀还是利己性自杀,都是社会整合不适度、社会团结关系不正常的表现。
(3)失范性自杀主要产生于社会动荡和社会转型时期。当人们在动荡不安中失去某些原有道德观念或价值原则支持,很多意想之外的事情不断地在现实中发生,并且个人在原有观念系统中形成的选择受挫时,失范性自杀就会较多出现。失范性自杀与利己性自杀有两点相似之处:
①都是因个人地位和利益受到损害而致,其思想根源是个人主义;
②都在社会整合力度趋于弱化的条件下发生频率较高。
(4)从涂尔干关于自杀三种类型的论述中可以发现,他始终在机械社会向有机社会的进化过程中,在个人地位、利益同社会整合力度强弱的矛盾关系中,展开自杀问题的研究。涂尔干看到社会团结的形成与维持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合理调整、规范的过程。不论社会整合力度过大还是过小,都会引发自杀现象,因此社会整合的力度应当适度。
6. 简述鲍曼后现代性社会学的轮廓。
【答案】后现代性社会学的轮廓体现在:
(1)鲍曼以社会性、栖息地、自我建构和自我组装等概念为基础,勾勒了他关于后现代性社会学的纲领性轮廓。鲍曼指出,社会性、栖息地、自我建构、自我组装应当在后现代性的社会理论中占据一个中心位置,而在现代社会理论中,这个位置是为社会、规范群体(阶级或共同体)、社会化和控制等范畴保留着。
(2)鲍曼关注“行动者与结构”这一社会学理论的核心主题。他通过强调行动者主体所具有的自主性和系统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凸显了行动者主体与系统之间双向互动的建构关系。与此同时,鲍曼强调了后现代的个体对身体的关注和各种专家的权威及明星的示范效应对自我建构与自我组装的影响。所不同的是,鲍曼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分析,这一方面与他采用的后现代的叙事风格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他建构后现代性社会学的初衷有关。
(3)这一初衷不仅体现在鲍曼发出了对问题进行争论的邀请上,而且也体现在他关于后现代
情境下所拥有的现代关怀上,即体现在他对于后现代知识分子与后现代性社会学的双重诠释上。
7. 简要评价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的分析。
【答案】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的分析:
(1)哈贝马斯对沟通行动的分析是为了说明,如果我们换一种视角,即从主体间以语言为媒介来沟通、协调其行动的沟通行动视角出发,可以看到现代社会中,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矛盾、自由与意义的丧失的现象并非社会现代化的必然,并非无法解决的矛盾,在人类沟通行动中,就蕴藏着突破理性化的困境的可能性。人类沟通行动中的理性潜能,在社会的层次上,则蕴藏在“生活世界”之中。
(2)生活世界是指人类生活于其中的、大家在一定程度上共同拥有的、一组庞大而并不明确的社会文化背景。由于生活世界的存在,沟通与沟通才得以可能。生活世界与沟通行动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沟通行动是在生活世界内进行的,生活世界使得人类理性地进行沟通成为可能。哈贝马斯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待生活世界的理性化过程:①生活世界结构上的区分;②内容与形式的分离;③符号再生产的反思性的増加。
(3)通过对生活世界及其理性化、体制及其理性化的分析,哈贝马斯得出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结论。哈贝马斯认为系统的理性化产生了现代社会的悖论:①个人的理性认知能力和自主性的增加;②导致系统对个人的制约也日益显著,使现代社会里的生活世界受制于系统,最终变成了系统的殖民地,即出现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是指原本属于私人领域和公共空间的非市场和非商品化的活动,给市场机制和科层化的权力侵蚀了。即人们逐渐习惯于把周围的环境,包括其他人在内,都当作一种达到个人目的的工具或手段。哈贝马斯认为,不能因为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就对人类的前景悲观失望。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沟通的合理化”,即让对话主体之间在没有任何内外强制力的情况下进行真诚的对话,在达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沟通。
(4)哈贝马斯讨论“生活世界”实际是为结合其沟通行动理论而作,沟通行动是在生活世界内进行的,生活世界使得人类理性地进行沟通成为可能。生活世界的理性化实际上所表明的是人与人的沟通越来越依赖于理性的讨论而不是受制于外在的强制力。对生活世界的分析具有积极的现代性意义,对当代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具有现实的影响。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理论认为,现代性之所以出现危机,主要是因为“生活世界”受到了来自“系统”的侵蚀,而解决该危机的根本途径则在于“生活世界”的复兴。
(5)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分析理论的落脚点有其局限:与其说他对“资本主义的未来”充满“兴趣”,提出“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通过“交往行为理论”以实现“社会进化”,不如说他对重新回到“生活世界”更感“兴趣”。但是,他所谓的“生活世界”其实就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乌托邦”。
三、论述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