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学方法论原则
【答案】在《社会学方法的规则》一书中,涂尔干集中论述了社会学方法论的一些基本原则:
(1)必须把社会事实看作“事物”,即客观性原则——把社会事实看成是一种独立的客观存在物;
(2)社会事实能够而且只能用其他社会事实加以解释,及解释性原则研究社会必须禁绝任何形式的还原论;
(3)不能把社会事实的起因与它所发挥的功能混为一谈,即分析性原则——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构成了社会学的两个不同但又必要的研究方法。
2. “向负责”与“为负责”
【答案】“向……负责”是对规则、规则的制定者和规则的守护者负责。“为……负责”是对他者的健康和尊严负责。负责任并不意味着遵守规则,它常常要求个人蔑视法规或以法规不允许的方式行事。在鲍曼那里,真正的道德应当采取“为……负责”的模式,因为道德的“原初场景”是“面对面”的领域。
3. 生活世界
【答案】生活世界是指人类生活于其中的、大家在一定程度上共同拥有的、一组庞大而并不明确的社会文化背景。生活世界与沟通行动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沟通行动是在生活世界内进行的,生活世界使得人类理性地进行沟通成为可能。哈贝马斯指出,生活世界包括文化、社会和人格三种结构。①文化是一个资料的储存库,是生活在一起的社群所共享和共有的,当沟通行动的参与者通过语言沟通就世界上的某些事物进行解释和理解时,知识储存库使得沟通成为可能;②社会是指合法的秩序,通过这种秩序,沟通行动得以调节不同的意见和社会行动,并促进社会整合和人类的归属感;③人格可以理解为沟通行动的参与者所具有的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这种能力使得他们能够参与到相互理解、沟通的过程之中,并促使个性特征的形成。
4. 齐美尔(G •Simmel )
【答案】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Simmel,1858—1918)是经典社会学时期德国社会学家。在社会学领域,齐美尔的主要学术贡献包括:①通过提出并回答“社会是如何成为可能的”这一问题,确立了将社会交往形式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基本思想,从而为社会学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
理论基础;②基于这种观念,对社会互动的形式和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尝试将量化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群体规模大小对群体互动性质的影响;③通过对主观文化、客观文化和社会分化问题,尤其是货币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深刻揭示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内在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的内在“文化悲剧”。齐美尔主要的社会学著作,包括《论社会分化》、《历史哲学问题》、《货币哲学》、《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等。
二、简答题
5. 怎样理解和评价福柯在社会学研究中追求异质性的方法论意义?
【答案】(1)理解:
①在肯定差别同否定差别的对立中,福柯把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同思想史区别开来。
考古学要在实证性的话语实践中揭示出具有差别性的规则,考古学只是力图认真对待这些差别;力图理清这些差别,确定它们怎样分配,怎样相互包容,相互依附和相互隶属,它们属于怎样不同的种类。简言之,是要描述这些差别,并在它们之间建立它们的差别的系统。
②在肯定差别同否定差别的对立中,福柯同哲学认识论和各种科学史区别开。
福柯认为,思想史、认识论和各种科学史,实质都是追求共同的无差别的普遍规律和连续性线索,形成这种错误追求的原因之一是它们都停留在观念层面的研究上。考古学可以避免这种错误追求,因为它不去玄思那些观念,而是面对在特定条件、特定环境和特定关系中的话语实践,研究人们说出来的话语,亦即“说出来的事件”。福柯把那些尚未成为哲学概念系统和科学知识体系的“说出来的事件”称为“档案”。考古学的宗旨是要翻阅、审理那些以说出来的事件构成的档案,虽然这些档案收藏的资料不是哲学认识论和科学发展史的正文,但是它们蕴含着哲学认识论和科学发展史展开的前提。翻阅这些档案就是对现在人们面对的各种思想观念和科学知识的“考古”。
(2)评价:
①福柯在社会学研究中追求异质性,超越形而上学思辨的感性现实性;
②给研究者新的启示,让研究者能够意识到多样性和异质性。
6. 例举涂尔干从哪些方面论证了宗教的社会属性。
【答案】在1912年出版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涂尔干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宗教是群体生活的必然产物,是社会整合不可缺失的形式和不可替代的力量。涂尔干从以下方面论证了宗教的社会属性:
(1)任何一种群体生活都一定要形成超个体的共有经验和共同体验,当群体成员在相互刺激中对这些共有经验和共同体验产生强烈共鸣时,宗教意识或宗教观念就产生了。
(2)宗教不仅是社会的产物,而且本身就是社会,并且是对社会生活其他方面发生重要作用的社会基本活动形式。哈里•阿尔伯特把涂尔干关于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论述作了进一步概括,主要归结为四个方面:
①惩戒性。宗教通过各种仪式强迫人们接受某些行为规范,特别是要求人们信奉禁欲主义,
让信徒在忍受和克制中适应社会。
②凝聚性。宗教以各种活动来引起人们的共同感受和共同体验,使大家形成强烈的群体意识,围绕某种共同的价值追求而保持整体关系。
③激发性。各种宗教典礼能够使群体成员形成激动和兴奋的情绪,宗教理想和宗教原则于其中被坚持和传续。
④振作性。宗教说教可以唤起特有的直接而又神秘、热烈而又郑重的宗教氛围,社会成员于其中可产生情感的激荡和心灵的震撼。
(3)涂尔干最重视的是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整合作用,这与他把社会团结作为社会学研究主题是一致的。宗教在新的群体经验中,将产生其它文化形式或社会活动形式所取代不了的团结社会成员、稳定社会秩序的整合功能。
(4)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包含一些精辟的、富有启发性的见解,但他在研究宗教的过程中,也不适当地夸大了宗教的作用,有历史唯心论的嫌疑。由于他过于强调宗教的社会性,结果是否定了宗教中的神,却把社会当作神,甚至将宗教和社会等同起来,结果模糊了神圣宗教与社会现实的差别,把所有具有神圣性的东西都视作宗教,导引出宗教永不消亡的结论。
7. 简述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吉登斯的社会理论的起点是关于社会行动的思考,社会行动、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化是吉登斯社会理论的基本内容,该宗旨是探讨人的行动与行动中的自我的性质,研究应该如何从概念上理解互动及其与制度的关系,努力把握社会研究的实践意涵。
(1)吉登斯把社会活动看作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在其连续性的运动中剖析它的作用或结构化功能,强调蕴含在行动过程中或者说是支配行动过程的意识因素的连续性。吉登斯从两个方面论述了行动中意识因素的连续性。
①他认为支配人们社会行动的意识不应简单地称之为“自我意识”,而应当认识到它是一种“人类意识”,就社会实践循环往复的安排过程而言,最深入地卷入其中的因素,是人类行动者认识能力所特有的反思性特征。
②吉登斯论述了存在于行动中但行动者意识不到的“共同知识”。吉登斯认为,除了目的、意图和动机等行动者可以自觉到的意识因素以外,“在行动者话语意识觉察不到的两个行动过程层次之间,存在着广阔的“灰色区域”。
(2)吉登斯采用“方法论置括号”的方式分别论述了行动理论和制度理论。按照吉登斯的观点,社会生活是一个通过社会实践而不断实现结构化的过程,社会行动和社会制度是同时存在的,二者不可分离地在结构化中交织在一起,结构化成为制度制约行动和行动创造制度的运动方式。
吉登斯关于制度的理解同他关于结构和规则的解释是一致的。他把结构理解为规则和资源的统一,“规则有一点显著的特征,就是发生在具体情境下的日常接触中的规则是与实践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因此,脱离实践、在实践之外的规则是不存在的。社会结构化,是人们按照实践意识和话语意识通过社会实践而展开的,人们思想意识活动在社会结构化过程中充当能动的支配性因素,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