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语文教学论之语文教育研究概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在新课程中实施中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1)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是指语文教师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依托语文学科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语文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不断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
(2)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在新课程实施中的意义
①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所学校可能房子很漂亮、仪器很先进,但如果没有好的教师队伍,其教育质量也不会高,学生也不会来。课程的执行者是教师,再好的理念、内容,没有好的老师,课程改革也搞不好。
②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育改革的原动力
教育改革绝大多数是从上而下的,是一种政策,要你改,教师自身没有觉得他要改。这在一个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是可以这么做的,也必须是这么做的。当教师的理念更新了,能力提高了,就认识到现行的教育方法的弊端,要改掉它。这时候,教改的原动力就是教师自己。
③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提高学校凝聚力的核心要素
一个学校有没有凝聚力,有没有向心力,有没有向上的力量,教师是关键。而教师的力量从什么地方来呢? 从教师的发展来,人会产生惰性,如果教师工作变成机械性的工作,每天上班面对学生,上课,批改作业,年复一年,到最后就会懈怠,就会丧失教学兴趣。而学校凝聚力的提高,让人觉得有朝气,使学生、教师不断地有新的目标,不断地有新的成绩,不断地有新鲜感,不断有成就感,不断地有向上的动力。这里所说的发展是一种事业感、成就感,在教育岗位上的职业发展。教师发展是教师自身幸福感的源泉。
④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障
中小学教育是为学生终身发展而奠基的,应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只有通过教师的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仅有利于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更有利于教师的不断学习与成长,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2. 简述世界课程评价的历史发展,并概括不同历史时期课程评价的特点。
【答案】(1)第一代评价时期:测验和测量时期
①主要内容
盛行于19世纪末至20纪30年代,该阶段的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以测验或测量的方式,测定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状况或某项特质。
②主要特点
该阶段评价认为评价就是测量,评价者的工作就是测量技术员的工作——选择测量工具、组织测量、提供测量数据。
(2)第二代评价时期:描述时期
①主要内容
这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描述”——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从而发现问题,改进课程教材和教育教学方案方法。这一时期美英等国出现了诸多针对评价而设计的教育目标体系,其中以泰勒亲自参与并指导的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影响最为深广。
②主要特点
a. 这代认为评价过程是将教育结果与预定教育目标相对照的过程,是根据预定教育目标对教育结果进行客观描述的过程; 评价的关键是确定清晰的、可操作的行为目标;
b. 评价不等于“考试”和“测验”,尽管“考试”“测验”可以成为评价的一部分。第二代评价和第一代评价相比,使评价走上了科学化的历程。
(3)第三代评价时期:判断时期
①主要内容
萌生于1957年以后美国因苏联卫星上天而发动的教育改革,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这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判断”。
②主要特点
a. 这代把评价视为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不只是根据预定目标对结果的描述,预定目标本身也需要进行价值判断;
b. 既然目标并非评价的固定不变的铁的标准,那么评价就应当走出预定目标的限制,过程本身的价值也应当是评价的有机构成。
(4)第四代评价时期:建构时期
①主要内容
这代评价认为,评价不是对预期的教育结果进行测量与模式,而是要对整个方案,包括前提假设、理论推演、实施效果以及困难问题等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质性研究范式由此推广开来,并开创了一代新的评价理念。
②主要特点
a. 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
b. 评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
c. 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被评价者)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
d. 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性研究方法。
二、论述题
3.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途径是什么? 你能台提出一个新的建议供教育行政部门参考。
【答案】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途径包括:
(1)改革职前课程,夯实专业基础
①建构适用于语文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
a.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为综合基础课程学习与专业学习阶段,以公共教育类课程和通识类课程学习为主,掌握教师职业基本的理论与技术。
b. 第二阶段
为语文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阶段,即学习从事中学语文教育所需的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培养师范生语文方面的专业素质和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观念,语文教育理论课程宜加以扩充,可开设语文教育心理学、班主任概论、语文教材研究、语文学习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发展史、语文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以强化语文教师职业素质为主,目的是为了让未来教师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了解语文在中学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掌握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学方法,获得从事语文教学的实际能力。
②加强人文教育与经典教育,体现高师中文教育的师范性内容
a. 在学习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中,无论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所蕴涵的历代先贤的忧患意识,还是中国近现代文学中一代又一代追求真理与光明的仁人志士的光辉足迹,或者是世界文学中各国人民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壮丽颂歌,都会给师范生无尽的启不和力量,帮助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b. 对于高等师范院校的中文教育来说,其着眼点是为了培养中学语文教师而不是研究文学的专家,所以高师中文教育应以经典教育为主,要建立完整的经典教育体系,让师范生始终关注那些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和作品,关注文学史和人类精神文明史上那些最重要的现象,不仅要努力去学习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而且也要把研究志趣始终放在这些文学经典之上,全面系统地进行研读,为他们将来的语文教师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③注重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语文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a. 具体要求
师范大学要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旧观念,就得从看重知识多少转移到看重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大小上来,不应片面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应削枝剪叶、舍弃陈旧的、纯理论性且脱离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的课程门类和知识内容,吸收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突出知识的综合性、跨学科性、应用性和现代化,做到基础宽厚、支柱坚实、知识更新、学科交融。同时,也必须加强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衔接。
b. 具体做法
第一,强化基础教育所需的语文课程和语文基本功训练,比如开设与中学语文教育密切相关的阅读与写作、书法、演讲、教师口语、语文教学设计、文献检索、电化教学等课程,同时开展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的日常训练,加强见习、实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