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海南师范大学语文学科教学论之语文教育研究概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联系教学实际,谈谈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答案】(1)文化性原则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

①语言文字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语言文字作为传递信息的基础工具。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符号,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它担负着民族以及人类文化传承、活化、更新的重任。

②语言作为一种符号无法与它承载的信息截然分开,任何一种语言文字都具有文化的豁着性,汉语言、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生动再现,它积淀着民族精神、民族心理、民族智慧,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与思想,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一分子。

(2)审美性原则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认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要通过审美教育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

②这要求进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时,注意资源的审美教育价值,选择那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感知力、创造力的资源。

(3)地域性原则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都是语文课程的资源,这些资源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开发学生身边的本土课程资源,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课程的适切性。

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多元文化。地域性原则不仅仅指充分利用本域的课程资源,理解与尊重本土文化、本民族文化,也应当开发利用他域的课程资源,适当引入其他地域、其他民族的文化。

(4)多功能原则

①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决定了语文课程资源至少应当具备双层的功能,既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既要有课程与教学的功能,也要有教育的功能。

②单从学生的能力培养上看,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探究能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也应当重视资源在这些能力培养上的多重功能。

2. 语文校本课程与语文选修课,两者是什么关系? 试设计一门微型语文校本课程。

【答案】(1)语文校本课程与语文选修课程的关系

①语文校本课程是语文学科视野中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开发主体,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为

适应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而开发的有学校个性特色的语文课程。

②理论上讲校本课程可以是必修课,也可以是选修课; 选修课中可以有校本课程,也可以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但从目前我国语文课程实际看,校本课程基本上是在选修课的范围内开设,而选修课中有相当部分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因而在讨论语文校本课程时不能不言及新课程的高中语文选修课。

(2)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

以中学语文校本课程的课型的建设和开发为例,具体开设以下四种课型:

①诗歌诵读课

现代诗歌和古典诗歌,着重于学生的“人格魅力”的熏陶和“理想主义”的培养。诵读课是从第一学期起学习诗歌和开展诗歌诵读活动必须开设好的课程。每个学生在一学期中必须诵读好一百首诗歌(一天一首)。通过诵读课的开设,落实书册阅读,诵读的教学理念,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为下一步的解读活动奠定基石出。

②散文解读课

现代散文和古代散文,着重于学生的“思想原创”的学习和“科学理趣”的培养。解读,顾名思义是解释、阅读和阅读、讲解。它是借鉴语文常规教学中的,讲读课型而建立起来的书册阅读中的一种新课程。

③小说品读课

古典小说和文学评论,着重于学生的“知识视野”的扩展和“人生真谛”的了解。运用,说文解字的方法,三口为品。品,是品味,品出滋味——人情世故的滋味。在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明确地提出了品读小说的情节、形象、环境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小说阅读,一品为“情”(人物的心情、心理特征); 二品为“性”(人物的性情、性格特征); 三品为“态”(世态炎凉、时代精神)等三品目标。

④戏剧赏读课

现代戏剧和古典戏曲,着重于学生的“气节操守”的教育和“艺术情趣”的感悟。赏读课可以分为,鉴赏和赏析两种课型。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和高考试题中对,鉴赏和赏析的要求不尽一致,评判标准也不尽统一。但是,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无外乎两个方面,即内容和形式。从体裁上看,戏剧融合了诗歌、散文、小说的语言表现形式。戏剧中的对白,就是小说中很好的人物描写、语言刻画; 戏剧中的旁白和独白,就是很好的叙事散文或抒J 隋散文; 戏剧中的唱词,还有什么诗歌比它更讲究声韵美、意境美、艺术美呢! 戏剧的确是综合艺术,阅读戏剧,最适合的方式就是——赏读,在诵读、解读、品读的基础上来鉴赏或赏析。

二、论述题

3. 语文教学内部存在多种复杂的关系,请简述其中的五种。选择一对关系,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正确处理这种关系。

【答案】(1)语文教学内部的复杂关系

①多元文化、优秀民族文化与革命传统文化的关系

a. 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指的是增进文化的国际理解。这意味着我国的课程体系必须追求民族性与国际性的内在统一,必须追求多样文化的教育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是:通过课程教育未来的公民尊重所属文化体系,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通过课程教育未来的公民面对其他文化,能够尊重不同人、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尊严和差异,能够将自己的价值观和自己所属的文化体系相对化,发展尊重他人的能力和应对挑战的技能; 通过课程教育未来的公民在相互理解、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以完全平等的地位与他人、他民族、他文化展开持续而深入的交往,发展同他人进行交流、分享和合作的能力。

b. 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丰富博大的有机整体,既包括汉民族的文化,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既包括悠久的古代文化,也包括近代和现代文化。在语文学科,民族文化主要表现为民族的语言文化。语言文化,说起来非常复杂,大致说来,就是指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精神遗产,具体表现为两种类别,一是文学,二是典籍。

②“取法乎上”与学生情趣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人们在遵守“取法乎上”的原则基础之上,也有必要注意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除了具有不同的认知能力以外,他们的兴趣爱好也会有明显的差异,任何种类教材的编制都必须尊重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材的科学性,并小仅仅反映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也包括按照心理科学的原理组织教材。

③传统课程与现代课程的关系

语文课程的改革既不是一概抛弃传统、否定传统,也不是简单地回归传统,而需要继承和吸收传统中的精华,剔除其糟粕。

④研究性学习方式与有意义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a.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第一,教学的刺激情境要适应学生的注意和知觉特性;

第二,确保学生的意义学习;

第三,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第四,要重视“活动”在教学中的作用等。

b.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⑤注重感悟与科学训练的关系

语文课程的课改,关于整体感知、感悟、品味、揣摩等概念己经逐渐深入人心,但与此同时,关于科学训练的话题应同样得到关注。关于语文训练,2000年修订大纲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只用一句话加以表述:在小学,要求“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在中学,要求“科学地训练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