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西师范大学民俗学概论(加试)之农村社会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施坚雅模式,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案】(1)施坚雅模式是指研究中国农村基层市场的代表性模式,美国学者施坚雅在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变迁状况时提出著名的施坚雅模式,认为“基层市场”是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农民在集市点的选择以及集市的安排等方面都有着充分的理性思考。

(2)其基本观点是:

①作为一种结构—功能分析模式,其核心概念是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把不同的基层市场视为层级性的连续体,他将农村集市网络概括为“市场共同体”说以及地理学的正六边形结构,提出在理想状态下,基层集市的空间分布意味着18个自然村以六角形围绕着一个集市。

②施坚雅还对农民行为方式、特点以及乡村社会的基本结构等问题作出诠释,他提出“基层市场社区”的概念。施坚雅关于农民行为特点的理论假设,就是农民的行为符合理性选择原则,农民也是具有经济理性的人。

2. 试述农村合作金融的主要形式及其特点。

【答案】农村合作金融的主要形式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缓解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2)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缓解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联系实际比较分析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联系与区别。

【答案】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支持、农民群众在自愿的原则下与农村经济组织共同筹集,在医疗上实行互助互济的一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这种合作医疗制度,以较少经费投入解决了广大农村人口的基本医疗保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础上提出来的,指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1)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联系

①两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都坚持政府支持、农民群众自愿参加的原则;

②两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经费都是由政府、个人和集体共同筹集的;

③两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医疗上都实行互助互济。

(2)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区别

①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比较有限,参与人数相对较少,能以较少经费投入解决广

大农村人口的基本医疗保障;而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广,参与人数相对较多,所以需要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

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针对性强,重点突出,主要以大病统筹为主,重点解决农民因患传染病、地方病等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而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缺乏主要的针对点。

③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将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机地联系为一个整体,对无力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贫困农民进行医疗救助;而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没有做到这一点。

4. 农村文化变迁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答案】农村文化变迁的原因:

(1)农村经济发展是农村文化变迁的根本性动力。

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和人民公社的解体,农村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农业经济和农民生活的消费基本上打破了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

(2)非农化特别是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加速传统农村文化的变革。

“非农化”对中国农村发展而言,是一个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也是农村文化变迁的重要途径。

(3)传统农村文化在城市文化冲击下发生变迁。

城市文化通过大众传媒来影响农村文化,促使农村文化的变革。大众传媒是影响和改变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农民通过广播和电视等现代化传播工具,知识结构、社会视野、思想观念、文化心态等发生了显著变化。

(4)农村文化变迁中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近代以来,农村文化逐渐处于开放中,随着交通信息的发展,具有民族特性的农村文化走向世界,而其他国家的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也为它所吸收。

(5)往返于城乡之间的农民工是城市文化的传播者,把城市的现代文化引入农村,促使传统农村文化的变革。

二、论述题

5. 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径是什么?

【答案】(1)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包括:

①人地关系论;

②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③区位理论;

④经济地域运动理论;

⑤人口迁移理论;

⑥系统思想理论;

⑦可持续发展理论

(2)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径包括:

①城乡收入分配统筹

这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集中要求和反映。要求通过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统筹调整,扭转“重工轻农”、“重城轻乡”取向,加大农业和农村投入,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城乡收入分配失衡问题。

②城乡产业发展统筹

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要求打破城乡产业分割,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工业和服务业,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建立起稳固的产业基础和产业支持,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大平台和空间。

③城乡劳动就业统筹

要求破除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实现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这是解决“三农”问题和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实质要求。城乡公共事业发展统筹。要求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卫生、基本建设和社会保障供给体系与制度。

④城镇化发展统筹

要求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便更好地支持、带动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⑤城乡体制改革统筹

要求大力破除城乡分割的各种体制性障碍,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统筹城乡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6. 个体主义扶贫观和整体主义扶贫观各包括哪些理论,试阐述这些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1)个体主义贫困观是指将贫困成因主要归结为个体可控的某种特质,因而希望从改变贫困对象的个体特质人手,开展扶贫工作的理论视角。个体主义扶贫观主要包括三“M”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低水平循环论。

(2)整体主义贫困观是指将贫困成因主要归结为脱离于个体之外的环境、制度或社会结构等宏观社会因素,从而希望通过调整这些宏观因素解决贫困问题的理论视角。整体主义扶贫观主要包括贫困文化论、人口过剩论、贫困功能论、贫困结构论和贫困环境论。

(3)理论基本观点:

①三“M”理论提出了所谓遗传人、经济人和问题人的假设。

a. 遗传人假设,是指贫困与个人遗传因素相关,这种遗传因素主要指人的智力水平,该理论认为遗传决定了人的智力水平,进而决定了个人的教育水平、就业、收入和社会地位。

b. 经济人假设,是指贫困是个人经济上的失败所致,个人应对自己的行动及结果完全负责。这种理论认为贫困的成因是个人的懒惰、不节俭、不努力和智商低下等因素。

c. 问题人假设,是指出生于道德约束松弛、家教环境恶劣、缺乏理财能力的“问题家庭”的人不容易融入主流社会,难以获取较高的稳定收入。这种假设将贫困的原因归结为家庭环境所导致的个人道德品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