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青岛农业大学农村社会学(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城乡文化交流有何特征?

【答案】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乡文化交流的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就目前的城乡文化交流而言,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随着人口流动加快,城乡文化交流正进入一种持续的和广泛的状态。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再从城市到农村,其结果是农村文化从表层到深层正在经历一场“革命”。

(2)城乡文化交流中,形式上出现多样化。

过去以政府为主导的形式现在有些情况下还有必要,但已经不是主要形式,而且在减弱,相反民间的组织或个人在这方面正发挥着积极作用。

(3)农村地区经济的稳步发展为城乡文化交流提供了物质性基础。

就农村地区而言,在同城市文化交流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物质基础,就不可能把握文化上的主动权。

(4)加快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城乡文化交流中农村文化再建的一个关键因素。

对于农村群体而言,即使有城乡文化交流,也不可能顺利地达到其预先所设定的文化目的,因此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完善城乡文化交流的根本保证。

(5)城市文化在城乡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增大和范围扩大。

现在作为主体的组织或个人多数是在一种经济目的的驱使下,去农村地区拓展领域。

2. 新的家庭权威的产生,会对农村家庭建设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家庭权威是指一个家庭中的核心人物,即通常所说的“当家人”,这个人可以对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发号施令,并对家庭中的各种大事握有最终的决策权》

新的家庭权威的产生,对农村家庭建设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新的家庭权威的产生,意味着当家人的改变,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关于农村家庭建设的思想方法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对农村家庭建设方向带来根本性的转变。

(2)新的家庭权威的产生可能会改变农村家庭建设的方式,至于最终方法的好坏就完全取决于当家人的能干程度。

(3)新的权威一般属于年轻人,他们有更多的计划接触市场经济,更具有经营头脑和市场观念,在市场经济中具有更多的优势,他们可能会更加丰富农村家庭建设的内容,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更加细化,让家庭获得更为细致的利益。

3. 怎样评价晏阳初和梁漱溟所进行的农村卫生教育实验?

【答案】晏阳初主导的定县的农村卫生教育实验是定县乡村建设的重要构成,取得了其突出的业绩,包括疾病的预防、注重妇婴卫生,提倡节制生育和保健制度的创建三个方面。

(1)对晏阳初定县农村卫生教育实验的评价:

①卫生教育实验内容丰富,并且针对性强,提倡针对农民的愚、穷、弱、私开展生计教育、文艺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

②提倡的平民教育观符合社会潮流,主张给予每个人相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③农村卫生教育实验很好的促进了教育卫生事业在农村的发展,对于后来的新农村建设打下基础,有利于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

④为之后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探索作出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梁漱溟主导的邹平县的农村卫生教育实验实施了建设乡村卫生三级网络,即以医院为中心,以乡学村学为主,建立了三级行政机构:县设医院,乡设卫生所,村设卫生室,并且重视妇婴保健人员的培训和农村预防免疫工作。

(2)对梁漱溟邹平县的评价:

①实施了建设乡村卫生三级网络,即以医院为中心,以乡学村学为主,建立了三级行政机构:县设医院,乡设卫生所,村设卫生室,为农村地区的卫生服务系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②农村卫生教育实验以农民健康为本,深入民间进行的农民卫生教育实验为其后的农村卫生工作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值得肯定与珍惜。

4. 论述城乡一体化制度创新的重要意义。

【答案】城乡一体化制度创新的重要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创新是消除城乡融合过程中的制度障碍;

(2)设置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新制度,替代旧制度对各方面因素进行激励,以求各种资源的效率调整到最佳状态;

(3)当新的制度中又出现不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因素时,应及时予以调整,继续推进制度创新迈向更高阶段;

(4)任何国家走向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都同时又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旧有的阻碍城镇化的制度逐渐瓦解,而新生的促进城镇化的制度不断涌现;

(5)—种有效的供给激励的制度安排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无效率的制度安排则会抑制或阻碍经济发展,制度创新就是力求消解无效率的制度安排,创制有效率的制度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即使在不改变其他因素的基础上也同样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因此,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创新对于我国整个城镇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二、论述题

5. 面对全球化挑战,解决“三农问题”的应对策略是什么?

【答案】面对全球化挑战,解决“三农问题”除了加强农村工作的领导,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大农业补贴力度等举措外,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选择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产品需求得到满足。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更加要结合中国国情选择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模式。

①在中国可持续发展农业中,发展仍然是第一位的。

②处理好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③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其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的素养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的关键在教育。

①思想政治教育。各级党政围绕经济建设中心,通过农村基层政治组织的力量,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自私狭隘等意识。

②文化教育

a. 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b. 进行扫盲教育;

c. 普遍推广“绿色证书工程”,培育农村科学技术骨干。

③政策教育。国家特别是农村基层政治组织应对农民进行政策宣传教育。

④法制教育。农民需要知法、懂法、守法,这是农民由传统人向现代公民转变的重要标志。

(3)制度创新

中央提出以“五个统筹”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指导思想,以求解决长期以来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

6. 比较国内外城乡关系理论的异同,并说明其意义。

【答案】(1)英国的城乡关系理论: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城市化速度大大加速,英国的乡村迅速向城镇转化,农业用地被城市大量侵吞,乡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村日益荒凉,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发展不平衡日益显现,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而且造成大量的社会问题。

20世纪初,英国出现了将城市问题与乡村问题合并解决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理论——田园城市构想。到二战前,英国形成了在全国范围进行城乡规划的共识。为促进城市问题与乡村问题的解决,1948年英国制定了《城乡规划法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城乡规划体系,并设立了从地方到中央的独立的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同时,英国还通过立法为政府干预和指导城市问题的治理、引导城乡的有序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与行动框架。

(2)日本的城乡关系理论:20世纪50~60年代,日本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由于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