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青岛农业大学农村社会学(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怎样理解农民价值观念的二重性?农民价值观念更新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1)农民价值观念的二重性

中国农民的传统价值观念存在二重性,主要表现在:

①务实思想和狭隘的功利观念。

②家庭主义和个性的压抑。

③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和安贫乐道的保守心理。

④眷恋故土情感和自我封闭观念。

⑤强调人际和谐和轻视竞争。

⑥均平思想与特权理念共存一体。

⑦重义轻利与追求功义并存。

(2)农民价值观念更新的意义

①开放观念。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也开启了农村封闭的大门。走出去,请进来,双向交流,为农民开办了一所所多元化的社会经济大学,农民在坎坷中摸索、学习,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自身素质。

②市场观念。在农村产业结构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把市场经济引入农村生产活动,开拓了国内国际市场,并赢得了市场。

③竞争观念。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竞争意识明显地增强了。

④信息观念。与市场、竞争观念相伴随,农民的信息观念逐步确立。

2. 城乡文化交流有何特征?

【答案】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乡文化交流的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就目前的城乡文化交流而言,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随着人口流动加快,城乡文化交流正进入一种持续的和广泛的状态。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再从城市到农村,其结果是农村文化从表层到深层正在经历一场“革命”。

(2)城乡文化交流中,形式上出现多样化。

过去以政府为主导的形式现在有些情况下还有必要,但已经不是主要形式,而且在减弱,相反民间的组织或个人在这方面正发挥着积极作用。

(3)农村地区经济的稳步发展为城乡文化交流提供了物质性基础。

就农村地区而言,在同城市文化交流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物质基础,就不可能把握文化上的主动权。

(4)加快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城乡文化交流中农村文化再建的一个关键因素。

对于农村群体而言,即使有城乡文化交流,也不可能顺利地达到其预先所设定的文化目的,因此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完善城乡文化交流的根本保证。

(5)城市文化在城乡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增大和范围扩大。

现在作为主体的组织或个人多数是在一种经济目的的驱使下,去农村地区拓展领域。

3. 什么是人地关系,它有哪些特征?

【答案】人地关系是指人口与土地的关系。但它绝不是简单的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关系。其特征是:(1)在基本层次上,它是一般的人口与土地关系,是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关系。

(2)在中间层次上,它是人力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人口与资源的关系),同时也是人口与食物供应的关系(人口与生产资料的关系)。

(3)在综合层次上,它是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还是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4. 什么是城镇体系?区域城镇体系的规划有哪些原则?

【答案】(1)城镇体系的含义

城镇体系是指多以城镇为对象,农村多为兼顾,作为区域性规划这是有很大欠缺的、不完整的,不符合城乡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一般的区域发展规划应以该地区的城乡为一个整体,涵盖该地区以某个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中等城市为中心,以若干中小城市为中介、与众多中心城镇或小城镇和农村组成的网络、体系。

(2)区域城镇体系的规划原则

①强化城市的中心功能;

②提高各级城镇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

③促进城镇与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④密切城乡联系;

⑤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二、论述题

5. 谈谈你对现阶段农村婚姻家庭的了解,并对农村家庭的未来走向提出你的看法。

【答案】家庭是指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领养关系为纽带和标志的社会群体。婚姻则是两性之间生物关系与社会关系的结合以及社会对于两性关系的正式确认。婚姻是家庭的起点和基础,血缘关系从婚姻关系中派生出来;每个人都通过血缘关系或领养关系而来自于某个家庭,家庭给予一个人最基本的和初始的社会化环境,同时也给予其基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承认。

(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婚姻家庭的类型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

①联合家庭呈现减少趋势;

②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占大多数;

③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家庭类型,如丁克家庭、隔代家庭等等。

现阶段农村婚姻家庭主要以核心家庭为主,家庭规模不大,但是家庭功能越来越完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家庭也在不断的发展,经济收入不断增加,消费能力得到提升,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在小康之路上又向前迈出了一步。

(2)对农村家庭未来走向的看法

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呈现出核心化、小型化特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子女由于外出务工、求学、结婚的因素而长期离家在外,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只剩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独居,而大部分父母仍然处于中年阶段,这就使得他们的空巢期提前到来,形成了中年空巢现象。我认为,在农村家庭的发展过程中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年空巢家庭,这样就会带来空巢父母的心理问题已经农村家庭的压力问题。

6. 农村社会流动与农村阶层之间有什么关联?如何理解阶层的再生产与社会流动的再生产之间的关系?

【答案】农村社会流动与农村阶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阶层的再生产与社会流动的再生产的内涵也联系紧密,以下将具体介绍:

(1)农村社会流动与农村阶层之间的关联

农村社会流动是指发生在农村的社会阶层或社会成员在社会等级中的位置改变或身份改变。因此农村社会流动不仅仅只是发生在农村的某个阶层,农村的每个阶层都会产生社会流动。

(2)阶层的再生产是社会流动再生产的一部分,社会流动再生产包含阶级再生产。

①“再生产机制”,是指那些被置于社会不平等体系中的社会集团,特别是那些具有垄断位置和某种社会优势的社会集团,基于维护、扩大、延续自己地位和利益的需要,使用各种方式使得自身社会位置能够持续保存并在代际间不断传递下去的机制。

②阶层再生产是指父代和子代的阶层地位具有较高的同一性、相似性,父子之间的阶层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农村社会不同职业间代际流动机会在不同职业间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不均,非农职业群体拥有大量的代际职业流动机会,而农业劳动者群体则表现出较强的代际职业继承性。

③在社会流动再生产中,农村社会分层体系中那些占据着优势位置的社会群体能够将先天占有的资源和机会优势加以累积与传递,而且劣势群体的劣势往往也被不断地积累、加强与传承。当然,农村弱势阶层地位及其对资源和流动机会占有劣势的代代相承与再生产是通过一些中介物得以实现的,如家庭背景、教育、群体身份以及阶层组织程度和阶层认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