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09公共管理综合二之公共管理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政策评估

【答案】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政策的依据。

政策评估是政策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通过政策评估,人们才能够判断一项政策是否收到了预期效果,从而决定这项政策是应该继续、调整还是终结,同时通过政策评估,还可以总结政策执行的经验教训。

2. 政治社会化

【答案】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政治社会化具有以下特征:①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过程; ②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 ③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认识政治和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 ④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主客观相互作用和不同政治社会化阶段相互作用的过程; ⑤具有手段性的特点。政治社会化,是社会生活和政治权力通过特定的方式和途径养成社会成员权威人格和权利人格,从而形成思想文化的政治认同和道德权利的途径。政治社会化是特定社会政治关系的心理和精神的反映。

二、简答题

3. 简述标杆管理。

【答案】(1)标杆管理的含义

标杆管理是指一种追求卓越管理模式,并将之学习转化,以提高组织绩效的管理工具。其具体模式是小断寻找和研究同类组织的最佳实践,并以此为基准与本组织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从而使组织自身得到不断改进,创造优秀业绩的良性循环过程。

(2)标杆管理的类型

①内部标杆,指以企业或政府各部门之间为实施对象;

②外部标杆,主要以竞争者为对象,希望创造组织的成长空间。

(3)标杆管理的程序

①私人部门:诀定标杆的标的物; 确认比较的对象; 搜集资料; 分析资料,整合资料和行动方案; 重订标准,重新再来一次。

②公共部门:决定哪个单位或流程将会是比较的标的物; 找出衡量成本、品质及效率的指标; 针对每个标杆,找出表现最好的其他单位; 衡量这些表现最好的单位之表现; 衡量或界定自己的组织

与最好的表现者之绩效落差; 决定缩短落差的行动方案; 执行方案并追踪考核。

(4)标杆管理与绩效管理

标杆管理与绩效管理或绩效评估并不相同。绩效标杆的设计本身并不能改进组织的绩效,但是_者又是相互关联的,从绩效管理的角度来看,标杆向组织提供了改进组织绩效的信息。对一个组织而言,绩效的高低与卓越与否,是相比较而言的,在绩效管理中,你必须寻找你所要比较的对象的绩效。通常这些组织的表现优于你的组织,你期望超越它们。另一方面,必须试图了解为何它们的表现优于你的组织,哪些方法、程序是你想学习并引进的。因此,标杆管理学习促进组织学习与变革、提高绩效的良好途径。

4. 什么是非营利组织,其特点是什么?

【答案】(1)非营利组织的含义

非营利组织是指组织设立的目的不在于获取利润,且净盈余不得分配,由自愿人员组成的,实现自我管理的,具有独立、公共和民间性质的组织或团体。

(2)非营利组织的特点

萨拉门认为,非营利组织可以归结为六个特点:

①正式的组织

它必须有某种程度的制度化,临时和非正式的民众集合并不是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同时要得到国家法律的合法承认,具备这种法人资格,才能为团体托付订定契约和保管财物。

②民间的组织

它必须与政府组织分开,既不是政府组织的部分,也不由政府官员充任基金会所管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非营利组织不能接受政府的明显支持,或者政府官员不能成为董事; 最主要在于它在基本结构上是民间组织,不能为政府控制。

③非利益的分配

它不是专为组织本身生产利润,非营利组织在特定的时间中聚集利润,但是要将其使用在机构的基本任务上,而不是分配给组织内的则源提供者,这是非营利组织与私人企业的最大不同之处。

④自己治理

非营利组织能监控它们自己的活动,它们有内部的治理程序,而不接受外在团体的控制。 ⑤志愿性的团体

非营利组织包括某些程度的志愿参与机构活动的导引或是事务的管理,特别是志愿人员组成负责领导的董事会。

⑥公共利益的属性

非营利组织为公共目的服务,这是其区别于其他性质组织的主要特点。

三、论述题

5. 简述渐进决策模型的主要内容及其合理性。

【答案】(1)渐进决策模型的主要内容有:

①决策是解决目前问题的实践活动,而不是追求远大的目标。决策的手段是从试错过程中产生出来的,而不是通过对所有可能的手段进行综合评估。决策者考虑的仅仅是一些熟悉的恰当选择,当他们发现一个可接受的方案时,他们就会停止寻求这个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看作是对以往政策行为的不断修正的过程,它是在以往的政策、惯例基础上制定新政策,只对过去的政策做局部的调整和修改,是过去政策的延仲和发展。渐进决策模型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即按部就班原则、积少成多原则和稳中求变原则。

②渐进决策模型把公共政策看作是一个政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利的决策者的讨价还价和妥协起着主导的作用,最终达到的决策在实践中便具有十分的可行性。林德布洛姆总结到,渐进决策模型由下列“相互支持的简化和集中战略”组成:

a. 分析局限于少数比较熟悉的政策方案,它们与现实的方案仅有着细小的差别;

b. 分析连结政策目标价值和问题的经验层面(也就是说,不需要明确区分价值与紧跟其后的实现价值的手段);

c. 分析更多地关注于补救缺陷而不是追求正面的目标;

d. 分析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

e. 分析只能发现某一个方案的部分而不是全部的重要可能结果;

f. 政策过程中许多参与者的存在使分析工作分裂化(每一个参与者都只注意到整体问题的一小部分)。

③林德布洛姆认为,决策无法大幅度地改变现状是山下面几个原因造成的:

a. 讨价还价的活动需要各方参与者共同对有限资源进行分配;

b. 墨守成规是官僚行为的特性,这在另一方面也促使决策者保持现存的模式;

c. 在多数的政策领域中,政策选择的一致性是难以达成的。

(2)渐进决策模型的合理性表现在:

①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渐进决策是理性的。这是因为,新的政策将会产生学习成本、与原政策系统的摩擦成本、结构转型成本等。因此,现实中的公共政策是一个逐步演化、完善的渐进过程。在渐进模式的视角下,公共政策会依照固有的惯性,遵循原有的路径缓慢地演变,这种政策惯性对于节约信息成本而言无疑是经济和理性的。

②渐进决策模型在政治上也比较可行,该模型对缓解矛盾冲突、维持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渐进决策模型是基于对理性决策模型的质疑而提出的,认为既然不存在完美无缺的公共政策,就应对现行的公共政策不断进行修正。同时,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作为现行体制下的受益者,他们倾向于维持社会的现状,态度保守,不会轻易改变现行政策,即使改变也是渐变,而非突变。

6. 简述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和积极作用。

【答案】(1)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