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09公共管理综合二之公共管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公共政策系统

【答案】政策系统是指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政策系统是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一般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集团、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个人等。政策客体是指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社会问题,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目标群体。政策环境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2. 公共政策问题

【答案】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

(1)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

①社会客观现象或问题情境。政策问题来源于社会期望与社会现状之间的差距。

②对上述问题的察觉与认同。只有上述现象或问题己为大多数公众所察觉,潜在的社会问题才能变成现实的政策问题。

③价值、利益与规范的冲突。冲突激烈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决策当局的重视与行动,此时社会问题就转变为政策问题。

④团体的活动与力量。在现代社会,人们只有加入一定的团体或组织,以团体或组织的力量和行动才有可能影响政府决策部门。

⑤政府的必要行动。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决策权力的行使者,政府认同社会问题并使其成为政策问题有两个基本条件:

a. 政府不能包揽一切社会问题的治理,有些社会问题需要靠市场交换机制或社会自治机制来解决;

b. 属于政府能力范围内的事务,有些社会问题虽然属于政府职能范围内的事务,但政府受财力、精力等治理能力的限制,也可能会消极对待某些社会问题。

(2)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

①政策问题的关联性。政策问题并非是单独存在的孤立实体,事实上,某一领域的政策问题,往往会影响到其他领域的政策问题,不同领域的政策问题是相互关联着的。

②政策问题的主观性。虽然政策问题有其客观情势,但最主要的是人类以概念淦释问题情境

的感觉产物,是人类心智的产物。

③政策问题的人为性。只有当人们对改变某些问题情势的希望做出判断时,才可能产生政策问题。

④政策问题的动态性。一个政策问题可能具有不同的答案,答案本身也很可能转变成为一个问题,因此,政策问题与解决方案经常互相流动。

二、简答题

3. 何谓影响力? 领导者影响力的来源是什么?

【答案】(1)影响力的含义

影响力是指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以其身份和个性特征影响与改变他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能力。领导影响力是指领导者以其身份和个性特征有效地影响与改变被领导者心理和行为的能力。领导者的影响力取决于许多因素,如领导者的地位、能力、品格、知识、才能等。

(2)领导者影响力的来源领导者影响力的来源可分为权力性来源和非权力性来源,具体分析如下:

①权力性来源。指权力的来源是社会赋予个人的职务、地位、权力等,据此产生的影响力叫做权力性影响力,又称强制性影响力,是掌权者才具有的。影响力的权力性来源包括强制权、奖赏权、合法权和归属权。

②非权力性来源。指影响力的形成与法定权力无关,是靠领导者自身的个性特征与作为为基础,并非外界所赋予的。据此产生的影响力称为非权力性影响力,又称自然性影响力,非权力性来源包括:

a. 领导者的品格。指道德品质、人格、作风等,是本质性因素。其心理效应是会给人带来敬爱感。

b. 领导者的才能。才能是指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与工作能力。才能是构成领导者影响力大小的主要因素,一个人的才能是在实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才能因素的性质是其实践性。其心理效应是使人们对领导者产生敬佩感。

c. 领导者的知识。知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力量,是科学赋子的。其性质是具有科学性,其心理效应是会给人带来信赖感。

d. 领导者的感情。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也是一种人际关系,存在感情上的联系,故有亲疏、好恶之分。其性质是一种精神因素。其心理效应是使被领导者产生亲切感。

4. 简述政策评估的性质及一般标准。

【答案】政策评估是指政府政策的评估人员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有系统地收集相关信息,评估政策方案的内容、规划与执行过程以及执行结果的活动。

(1)政策评估的基本特质:

①以价值为焦点。政策评估必须质疑政策日标的妥当性与适当性,也必须说明公共政策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②价值与事实的互赖性。政策评估对于公共政策的价值判断,必须以事实资料为基础,因此,进行政策评估活动,我们无法避免事实与价值的互动性。

③目前与过去取向。政策评估活动不仅要分析公共政策的当前发展状况,探究政策发展的方向是否按照政策目标进行; 同时,我们也需要收集公共政策的过去发展经验,以掌握过去发展的路线是否按照所预期的方向进行。

④价值的双重性。政策评估虽以完成内在价值为主,但有时外在价值也是评估项目之一。

(2)政策评估的标准

①效能

效能指某项政策达成预期结果或影响的程度。效能所涉及的含义并非指政策是否按原计划执行,而是指政策执行后是否对环境产生期望的结果或影响。

②效率

效率指政策产出与所使用成本间的关系,通常以每单位成本所产生的价值最大化或每单位产品所需成本的最小化为评估基础。

效率可分成两大类:技术性效率与经济性效率。前者指以最小努力或成本完成某项活动或产品,亦即在成本受限制的情况下,寻求政策期望影响的最大化。后者指政策整体成本与整体利益间的关系,包括间接成本与所有的影响在内,亦即着重于对资源作分配及使用,并使人民因此所获得的满足最大。

③充分

充分指政策目标达成后,消除问题的程度。虽然有的时候政策目标的设定,是为了消除整个问题,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政策执行后,目标常被缩小成一小部分或是对问题只能作部分的解决。这样,则政策并未能充分地解决问题或满足公众的需求。故以充分为标准,亦可衡量政策产生期望影响的程度。

④公正

公正指政策执行后导致与该政策有关的社会资源、利益及成本公正分配的程度。公正标准与社会上如何适当公正地分配资源是息息相关的,由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团体都有其不同的需求,所以任何一项政策均难完全满足每一个人或每一个团体,只能谋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其做法有四种:①使个人福利最大化。②保障最少量的福利。③使净福利最大化。④使再分配的福利最大化。

⑤同应性

回应性指政策执行结果满足标的团体的需求、偏好或价值的程度。回应性标准十分重要,因为某一项政策也许符合其他所有的标准,但因未能回应受此政策影响的标的团体的需求,故仍可被评估为失败的政策。

⑥适当性

适当性指政策目标的价值如何、对社会是否合适以及这些目标所根据的假设的妥当性如何。如果政策目标不恰当,则即使政策执行结果能达到效能性、效率性、充分性、公正性及回应性的标准要求,仍然会被视为失败的政策,所以,适当性标准应优先于其他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