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09公共管理综合二之公共管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概念题

1. 政策评估

【答案】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政策的依据。

政策评估是政策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通过政策评估,人们才能够判断一项政策是否收到了预期效果,从而决定这项政策是应该继续、调整还是终结,同时通过政策评估,还可以总结政策执行的经验教训。

2. 公共问题

【答案】公共问题是指影响超出了当事人范围,波及到非直接相关的群体,受到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按社会生活领域的不同将公共问题分为政治、经济、社会(狭义)和文化等领域的问题。

二、简答题

3. 简述政策议程的内在触发机制。

【答案】政策议程的内在触发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的发生不受个人或政府从事活动的影响。虽然在自然界里不存在政治,但自然事件及其结果却可以极大地影响政治,如政治价值观的改变、政治优先顺序的改变等。一般来说,自然灾害难以在现代社会起触发机制的作用,环境的一般性破坏并不需要政府做出公共政策方面的迅速反应。许多灾害如火山爆发、地震、洪灾、火灾、旱灾、虫灾、咫风、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发生的频率都很高。但就其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而言,都不足以构成政策议程。

(2)经济灾难

经济事件并非只会对经济领域构成影响,它的发生同样会给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带来影响。经济的萧条可以触发政策变革的社会要求。

(3)技术突破

技术创新为社会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它可以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关系。汽车的发明及其批量的生产带来能源的巨大需求,引起公路的大规模建设,造成环境污染和交通事故等问题; 电视电话技术的应用使信息能够得到迅速的传播,国会辩论、总统讲话、时事新闻,一开开关就进入了家中; 电脑的激增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它不仅改变了普通人的生活方式,而且也改变了政府的管理方式,“全时政府”的概念得到越来越清晰的表现。

(4)生态变迁

人类生存最为必要的一些资源,多是不可再生性的资源,仅以一定数量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乱垦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的发生。生态的改变并不完全由生态自身的推动力所产生,其中涉及许多人为因素的影响。当然,对人类活动做出反应的生态转移是缓慢发生的,然而,生态问题一旦形成就可能造成极大的震惊,导致公众的迅速反应,产生过去从未考虑过的政策问题,如水污染、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的影响、沙尘暴现象等。

(5)社会变迁

随着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对社会价值、行为规范、政治理念和政府责任等方面态度的转变,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会随之产生很大的变化。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促使公共政策发生很大的转变; 发生在美国的女权运动,促使社会重新思考与妇女社会地位有关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黑人解放运动吹响了向种族歧视进军的号角,提高了黑人的社会政治地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 政府部门应如何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答案】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种全员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改进组织的管理与服务,通过高素质和不断改进的产品和服务,获取顾客满意的管理理念、制度和力法。一般而言,全面质量管理都是以战略、远景、作业三者为主。

在政府部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包括七个实施步骤,具体如下:

(1)高层人员之领导与支持。政府部门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高层领导必须自始至终亲自参与,必须给组织的未来树立一个可达成的远景,必须建造一个开放的且具有信任感的组织气候,为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行赋予动力。

(2)策略性规划。目的在于促使组织进行持续性的质量改善,并使之成为组织日常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建立一个动态的和参与的规划过程。

(3)以顾客为导向。一个具有高绩效的政府部门能够较好地满足民众的期望,因此积极地影响公众对政府施政措施的满意,正确地发掘公众的需求,即成为全面质量管理的重点。

(4)考评与分析。对品质的考评与分析,其直接目的在于降低错误与浪费,改进服务的成本与效能,提升服务的品质,最终确保组织能够切实掌握民众的需求和意向。

(5)训练与奖惩。加强员工的训练与培训,建立适当的奖惩标准,对于推动组织服务质量的改进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适当、适时的奖励可以振奋工作人员的士气与满意感,进而促使组织服务品质的改善。

(6)赋予组织成员活力与团队合作。一旦高层人员认同并支持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后,使组织达成品质承诺的最重要要素,乃为组织所有成员的投入、赋予活力以及团队合作。工作过程的改善只有在所有的组织成员,以及各个功能部门均积极投入努力的情形下,才能获得全面的成功。

(7)品质保证。在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品质保证即是自工作过程之始为开端,从资源的输入阶段即防止问题的产生,而不是传统管理中问题发生后才进行控制与检查。

三、论述题

5. 在全社会普及义务教育,有哪些政策工具可供选择? 并比较这些政策工具的优缺点。

【答案】义务教育,是指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我国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三个基本性质,但目前还面临着上学难、上学贵、教育资源不均等、义务教育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要普及义务教育并满足科教兴国战略的需求,可以考虑采用以下政策工具:

(1)志愿性工具

①家庭与社区

a. 工具应用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的特点,让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但政策的实施需要政策客体的配合,若家长、学校、社会对该政策进行抵触,将会使政策执行的效果大打折扣。政府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将服务职能转交给家庭、社区,扩大他们在实现义务教育目标上的作用,积极营造良好氛围,增强家庭义务教育意识。由家庭对子女进行课后教育,同时社区等基层组织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等,以使义务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b. 工具的优缺点该工具的优点:通常不耗费政府的资金,与其他工具相比,家庭和社区在许多服务领域,易获得广泛的政治支持。

该工具的缺点:通常无力解决复杂的经济问题,还可能产生公平方面的问题。

②志愿性组织

a. 工具应用

普及义务教育过程中,鼓励公民自主建立推动普及义务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组织,志愿性组织监督地方落实普及义务教育政策情况,关注社会、政府无法顾及的特定群体的入学儿童,也可以以民间形式调节义务教育相关人员的行为,如劝导家长、劝导当地富裕家庭或富翁为义务教育提供帮助等。

b. 工具的优缺点

志愿性组织的优点:由志愿者组织提供的服务是低成本的,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回应性。它们通常把那些在危难中需要帮助的人们作为目标群体,能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是社会公平机制有益的和必要的补充。志愿者组织的活动同时能够促进社会团结,提高政治参与水平。

志愿性组织的缺点:志愿者组织不适用于解决复杂的经济与社会问题,其应用范围有限。在实践中,志愿组织也可能蜕变为官僚组织,从而使其效率和效力大打折扣,丧失优势。

(2)混合性工具

①补贴

a. 工具应用

补贴是指政府(或者通过其代理)给个人、公司和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财政转移,目的在于通过影响和改变受资助者对不同备选方案成本与收益的判断,促使其采取政府期望的行为。尽管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