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通史(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筌蹄
【答案】筌蹄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筌蹏”,筌蹄:局限窠白。筌为捕鱼的竹器,蹄是拦兔的器具。《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后以“筌蹄”比喻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其二是指南朝士大夫贵族讲经说法时手执的麈尾之类。南北朝士大夫有必执筌蹄之说。就魏晋时期壁画和石刻浮雕的形象而言,筌蹄是一种用藤或草编成的高型坐具,形似束腰长鼓(见北魏龙门莲花洞)。
2. 三棱大尖状器
【答案】三棱大尖状器物是一种大型石片石器,为旧石器时代“匼河-丁村系”文化的典型器物。山西芮城西侯度遗址、襄汾丁村遗址、陕西蓝田公王岭遗址等处都有发现。
3. 考古学文化
【答案】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同一地区、且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定数量的遗存。其命名方法一般是以第一次发现的有代表性遗存所在地名的最小单位命名,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过去有过以发现的典型器物命名的例子,如细石器文化、彩陶文化、黑陶文化等。是否具有同样形式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住宅、制作技术等,是判断是否是同一考古学文化的标准。每一考古学文化的内涵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背后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考古学作为历史科学的组成部分,不仅要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要研究各地区各民族发展的特殊规律。
4. 水洞沟文化
【答案】水洞沟文化是中国西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20年代初发现于宁夏灵武水洞沟附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多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动物化石,共发现石制品1万多件。水洞沟因此成为我国最早发现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并被国家列为“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
5. 丁公陶文
【答案】丁公陶文是龙山时代陶文,发现于山东邹平丁公遗址。文字刻在一件泥质磨光灰陶大平底盆底部残片的器内面,计有5行11个刻画符号。这些刻文笔画流畅,每个个体独立,刻写有一定章法,排列也很规则,已经脱离了符号和图画的阶段。全文很可能是一个短句或辞章。文字中除一部分为象形字外,有的可能是会意字,表现了一定的进步性。对丁公龙山文化这件刻字
陶文,经考古学界、古文字学界多位专家学者鉴定,得到了比较一致的确认,绝大多数学者对丁公陶文持肯定意见。
6. 隋五铢
【答案】隋五铢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铸,又称“开皇五铢”、“置样五铢”。钱文“五铢”二字篆书,笔画精整,边缘较宽,面无好廓,“五”字上下左端有竖
“五”字交笔有圆曲与斜直两种,“朱”头多呈方折。“五”纹,钱背肉好均有廓。外廓甚阔,面无穿廓,
字交笔直,近穿处有一道竖画。文帝为统一币制,曾放五铢样钱令诸关查禁劣钱,遂又称“置样五铢”。
7. 广州汉墓
【答案】广州汉墓是西汉中期的诸侯王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山,1983年发掘。南越王墓为一座“凿山为藏”的石室墓,采用竖八凿洞的方法构筑而成。平面呈“士”字形,墓室按照“前朝后寝”规格布局,共分7间。墓内随葬品丰富,品类繁多,出土金银、铜、铁、陶、玉、琉璃、漆木、竹等遗物1000余件,其中以“文帝行玺”金印和“丝缕玉衣”最具价值。“文帝行玺”金印以及“赵眛”玉印,证明了陵墓主人的身份。南越王墓的形制结构和葬俗在西汉石室墓中最为突出和独特,被誉为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8. 南京象山王氏墓群
【答案】南京象山王氏墓群是东晋尚书、左仆射王彬的家族墓葬群,位于南京市鼓楼区幕府山西南的象山上。1965~1970年,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先后发掘了7座,墓室均系砖结构,除2号墓系南朝墓外,其余均为东晋墓。已发掘的王氏族葬区达5万平方米以上,随葬品较丰富,对研究东晋时期的土族门阀制度、丧葬制度等具有重要价值。
二、简答题
9. 隋唐中原镇墓俑的分期与特征。
【答案】镇墓类俑包括人面和兽面镇墓兽、武士天王俑以及十二辰俑,此外,有些墓中出土的铁牛、铁猪、人首禽身俑、双首蛇身俑等也具有镇墓辟邪的作用。
(1)隋代(581~618年)
基本沿袭南北朝遗风,镇墓俑通常成对出现,均瘦身,一人面,一兽面,可分为陶制和瓷质两种。
以河南省安阳市北郊,1959年发掘的张盛夫妇墓为例(葬于隋开皇十五年(595年)),出土一对镇墓俑,均作蹲坐姿势,身躯上挺,脸稍上扬,双耳垂肩,独角,肩部刻印双翼,基本有成簇鬃毛,脑后插冲天戟,下有长方形托板。
(2)初唐(618~683年)
上承南北朝与隋代风格,也初步具有了自己的艺术特征。成对的镇墓神兽多与披铠甲、神态
庄重的镇墓武士俑伴出。开始出现深目鼻高、络腮胡须和胡人形象,此外,个别还有一身双面。
(3)盛唐(684~756年)
随着厚葬之风的盛行,上层人物的墓葬中出现大量躯体高大,制作精美,装饰华丽、釉彩鲜艳,形象狰狞恐怖的三彩镇墓俑,天王俑开始成为随葬俑之中的重要角色。
(4)中唐(757~805年)
开始出现衰落退化的迹象,出土数量大减,且制作粗糙,躯体矮小,形貌呆板,缺乏生动气韵。
(5)晚唐(806~907年)
中原地区的镇墓神兽、镇墓天王俑消失,墓中开始流行随葬贵重华丽的金银器以及锦绣为饰的木俑、胸俑(伴身俑)、金属俑等。
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藩镇割据,战乱频仍,上层统治者的生活骄奢腐化,经济的萎缩,人民百姓处于惶惶不可终日的环境之中。人们的精神寄托自然转向乞求生活安宁,祈望福瑞方面。人们的这种精神状态为堪舆家迷信之道的泛滥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基础。
10.试述非物质文化遗产。
【答案】(1)定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2)内容
其内容包括:①口头传统和表述;②表演艺术;③社会风俗、礼仪、节庆;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⑤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3)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11.东周都城的多样性和原因。
【答案】(1)东周列国都城发掘
东周城市,尤其是列国都城如临淄齐城、新郑古城、江陵郢都等,表现了人口、生产、财富、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