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通史(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三期论

【答案】三期论是指从年代学方法入手,根据石、青铜和铁技术发展的框架确立了三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将古物按照这一序列进行早晚的分类。汤姆森的三个阶段分期的学说,创立了相对年代的思想和理论基础。没有这种相对年代的思想,史前考古学就绝对跳不出古物学的窠白,古物学也就只能停留在单纯描述古物的工作上。正因为如此,汤姆森的三期论被称为“史前学的基础”和“现代考古学的柱石”。

2. 山顶洞人

【答案】山顶洞人是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的人类化石,年代为距今18865±420年。主要发现有完整的头盖骨及一些躯干骨。山顶洞人的体质已经很进步,属晚期智人。伴出有少量石器,包括砍砸器刮削器等。骨器及装饰品丰富,已经掌握了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有意识地将死者埋葬并在尸体及周围撒上赤铁矿粉,可能已经有了原始信仰。

3. 尸乡沟商城

【答案】尸乡沟商城是中国商代早期都城遗址。它位于河南省偃师县城西1公里处,北靠邙山,南临洛水。其城址覆盖在地面下1~4米,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700余米,北部宽1215米,中部宽约1120米,南部宽740米。该遗址的发现,为探讨夏文化和确认汤都西亳城址具有重要意义。

4. 郭城与宫城

【答案】郭城与宫城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平民与贵族分区居住城市划分。郭城是指平民居住区,宫城则主要是王室、贵族居住之所。宫城与郭城内都有手工业作坊。这种宫城与郭城分开的都城建造模式一直为以后历代都城所沿用。

5. 放射性碳素断代

【答案】放射性碳素断代是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1949年开始应用于考古年代的测定。一般适用的年代范围在5万年以内。美国芝加哥大学W.F. 利比是该方法的创始人。

6. 民族考古学

【答案】民族考古学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和研究方法。它主要通过现代民族志与考古学材料进行类比,再现古代人类社会文化面貌。民族考古学的研究对

象是人和实物,是从考古学的观点对“活着的社会”进行研究以便进一步了解考古学发现的物质遗存,特别是在物质文化模式和社会其他方面建立起系统的关系。

7. 聚落形态

【答案】聚落形态是人类将他们自己在他们所居住的地面上组织起来的方式。它不仅包括房屋的安排方式,还包括其他与社团生活有关的建筑物的性质与处理方式。这些聚落是自然环境的反映,更再现了建造者所使用的技术,以及这个文化所保持的各种社会交接与控制的制度。聚落考古的研究提供了考古文化的功能性的解释的一个出发点。

8. 湾漳墓

【答案】湾漳墓是北齐皇室大墓,在河北磁县湾漳。墓由墓道、南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其中南道、墓室为砖结构。墓室为单室,平面呈方形,四壁作弧状外凸,棺床设在一侧,有的顶呈四角攒尖式。墓道、甬道、墓室壁画均用白灰涂抹,上绘彩色壁画。墓道壁画保存较好。随葬品有陶俑、陶制禽畜、陶制模型、镇墓兽、陶瓷器、墓志等

二、简答题

9. 简述殷墟分期和陶鬲演变。

【答案】商文化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郑州二里岗遗址为代表,后期以安阳殷墟为代表。

(1)商前期陶器

郑州二里岗遗址的堆积可以分为上下两层,分别代表了商前期前后两个发展阶段。

①陶器以灰陶为主,制法有模制和轮制,器形有鬲、覷、郢、簋、大口尊、瓮、觚、爵等。 ②前段的陶器一般器壁较薄,绳纹较细,鬲的实足根较瘦长,器高大于器宽,大口尊形体较粗短,口径与肩颈相等,真腹豆较多。

③后段的陶器器壁一般较厚,绳纹略粗;鬲的实足根稍粗短,器高大于或等于器宽;大口尊体较瘦长,口径大于肩颈;假腹豆常见。

(2)商后期陶器

安阳殷墟的陶器以灰陶为主,还有红陶、黑陶和白陶;制法主要是模制和轮制;纹饰有绳纹和刻画纹等;器形有鬲、簋、豆、盆、罐、尊、盘、爵、觚等。一般可以分为四期:

①第一期以灰陶为主,也有红陶和刻纹白陶;鬲呈长方体,裆与实足较高;纹饰多绳纹。 ②第二期的陶器亦以灰陶为主,红陶极少,刻纹白陶常见;陶鬲腹稍深,三足变矮、胎变厚、绳纹变粗。

③第三期绳纹普遍变粗;陶鬲接近方体,裆与实足较矮;新出现了一种三角绳纹圈足陶簋。 ④第四期的陶器中泥质红陶增多,除三角划纹外,新兴网状划纹;陶鬲体扁宽,矮裆,无实足尖;表面饰三角形的陶簋最多。

10.秦始皇兵马俑。

【答案】(1)地理位置

秦始皇陵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县,秦兵马俑坑即发现于皇陵东门大道的北侧。据文献记载,兵马俑坑始建于秦初,终于秦末农民起义。目前发现四个俑坑,推测这批兵马俑为送葬军阵的模拟。已发掘的部分出土有武士俑、木质战车、陶战马、青铜兵器及车马器等等。

(2)兵马俑

兵马俑所发现的兵种包括骑兵、步兵、车兵,反映的秦军编制为,战车兵和依附于它的步兵为作战主力,骑兵仍处于从属地位。出土的兵器除少量铁镞外,多为青铜铸造,包括有短剑、盾甲、戈、矛、马具等,展现了秦军的真实装备。

(3)意义

①军事价值:不但出土俑的数量巨大,而且涉及的兵种齐全,阵列整齐,形象地再现了当时阵列和装备的情况,是研究秦代军队阵列的可靠资料。

②历史价值:这些俑大小同真人真马,制作复杂。兵俑的身份不同,装束不同,是研究秦代服饰的重要资料。

③制陶技术:陶俑的制作体现出非常高的制陶技术,并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秦俑的制作,以塑为主,塑模结合,分件制作,入窑烧制,烧成绘彩,工艺复杂。烧结的温度约为l 〇〇〇°C, 高温烧结不变形,至今坚硬如青石,击之有声。制作的俑形态各异,面目、表情各不相同,是重要的地下雕塑艺术的宝库。

④冶金工艺:俑坑出土的青铜兵器皆制作精密,表面大多作过铬盐氧化处理,表层有一层致密的铬盐氧化层,防腐能力强。这些在世界上都是非常先进的技术,在冶金工艺中至今仍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

11.庙底沟二期文化

【答案】(1)概况

庙底沟二期文化以陕县庙底沟二期遗存而得名。这类遗存的器物具有从仰韶文化向河南龙山文化演变的特点,被认为是该地区的早期龙山文化。年代约公元前2900~前2500年,主要分布在豫、晋、陕交界及其附近地区,往往叠压在仰韶文化层之上。已初步证实庙底沟二期文化是由仰韶文化晚期的西王村类型发展而来,而中原龙山时期各文化是由当地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发展来的。

(2)器具

庙底沟二期文化的石器除沿用仰韶文化时期的一些器形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器形,如半月形穿孔石刀、蚌刀、畔镰等。骨器有铲、镞、针等。此外,还发现双齿木耒的遗迹。

(3)农业和家畜饲养业

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同仰韶文化相比有很大的发展,庙底沟二期文化的灰坑中出土家畜骨骼的数量,远远超过仰韶文化灰坑中出土家畜骨骼的数量。家畜的种类也有了増加,出土了不少猪、狗、山羊、牛的骨骼,尤以猪骨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