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433税务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税收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税收管理体制
【答案】税收管理体制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税收管理权限与责任的一项制度。其实质上体现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它是国家税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国家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
财政管理体制与税收管理体制之间是整体与局部的包含关系, 前者包含并制约后者, 后者属于并服从前者。
2. 公共产品
【答案】公共产品是指由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 供给的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其基本特征是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前者是指公共产品或劳务不因为一部分人的使用, 而将其他人排除在外;后者是指在生产水平既定的情况下, 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公共产品或劳务的消费量, 换而言之, 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零。
3. 综合所得税
【答案】综合所得税是指对纳税人的各项应税所得(如工薪收入、利息、股息、财产所得等)综合征收的一种税。这种税制多采用累进税率, 其优点是较为充分考虑了纳税人的总体负担能力, 能够量能课税, 公平税负。但这种税制需要纳税人纳税意识强、服从程度高, 征收机关征管手段先进、工作效率高。综合所得税最先出现于德国。
4. 消费型増值税
【答案】消费型增值税是指计算增值税时, 允许将当期购入的固定资产价款一次全部扣除的一种增值税类型。作为课税基数的法定增值额相当于纳税人当期的全部销售额扣除外购的全部生产资料价款后的余额。从国民经济的角度来看, 消费型增值税的征税对象仅限于生产者的消费资料, 故称为消费型增值税。它的法定增值额小于理论增值额。
5. 环境保护税
【答案】环境保护税是指国家基于保护生态环境、防止自然资源枯竭、促进资源再生、保持生态平衡的目标, 而对破坏生态环境、破坏自然资源的生产和消费行为征收相应数量的税收, 或运用其他税收手段筹集环境保护资金, 并调节纳税人相应行为的有关税收的总称。环境保护税实质上是通过税收的手段来实现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更为有效的利用。环保税的理论依据是外部的不经济, 或称“外部负效应”。
6. 税收预测
【答案】税收预测, 又称税收收入预测, 是指在一定经济理论的指导下, 根据经济和税收收入历年统计资料,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定量的方法, 对未来税收收入总量和结构等发展趋势所做出的分析、判断和推测。税收预测研究的是税收发展前景在数量方面规律性的体现。要进行税收预测, 就要充分掌握影响税收收入变动的因素和历史资料, 运用统计方法、数学方法, 经过推理和计算, 对未来税收收入的前景做出比较肯定的判断。
二、论述题
7. 请结合实际, 谈谈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意义, 以及如何提高我国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水平。
【答案】税源管理是征管的基础和核心, 是反映税收征管水平的重要方面。税源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税收征管质量, 影响着税收收入的增长, 影响着税收调控功能的发挥。
(1)加强税源管理专业化的现实意义包括:
①是落实“信息管税”的重要举措税源管理专业化是理顺和落实“信息管税”相关职能、完善税收信息管理机制、健全税源管理体系、更好地体现信息化发展要求的具体举措, 可以从机制上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真实性, 有效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
程度和利用效益, 促进“信息管税”的落实。
②是防范风险和优化服务的有力保障
a. 根据税源管理对象的特点和职责事项实行专业化税源管理方式, 分解过于集中的管理权力, 通过强化监督制约, 有效促进纳税遵从, 降低税收执法风险。
b. 有效掌握不同类型税源管理规律, 找准管理需求, 针对纳税人的状况和税源的变化, 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能够提供切合实际的个性化服务, 实现和谐征纳关系。
(2)提高我国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水平, 加强基层税源管理专业化, 主要有以下建议:
①以税收管理员制度为抓手, 建立和落实好“人机”结合的管理办法。一支高素质的税收管理队伍, 是做好税源管理与监控的根本所在。
②规范基层税源监控运行机制和办法
a. 要规范税源监控机制;
b. 要落实税源监控的具体措施。
③创新手段, 改进方法, 实现税源管理专业化
a. 要加强国地税的协作, 强化户籍管理, 建立国地税联署办公制度;
b. 要坚持属地原则, 实施分类、分行全面开展纳税评估, 实施深度税源管理;
c. 要加强发票管理, 强化“以票控税”。
④加强协作, 多头并进, 建立和完善各级协税护税网络
a. 要逐步实现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计算机联网, 建立与工商、国税、银行、质监、土管、城建等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机制;
b. 基层地税机关根据零散税收税额小、户数多、征收难度大的特点, 通过社会综合治税、委托代征等方式, 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配合, 密切部门协作, 建立、完善各级协税护税网络。
8. 从支付能力原则出发论述我国个人所得税与美国个人所得税的不同, 并谈谈你对个人所得税改革方向的见解。
【答案】支付能力原则亦称“能力说”, 即根据纳税人的纳税能力, 判定其应纳多少税或其税负应为多少。纳税能力大者多纳税, 纳税能力小者少纳税, 无纳税能力者不纳税。
(1)在西方税收思想中, 关于支付能力的测度, 主要有客观说和主观说两大派观点。
①客观说主张以纳税人拥有财富的多少作为测度其纳税能力的标准。由于财富多用收入、财产和支出来表示, 纳税人的纳税能力的测度也就可具体分为收入、财产和支出三种尺度。
②主观说主张以纳税人因纳税而感受的牺牲程度大小作为测定其纳税能力的尺度。对此, 有均等牺牲、比例牺牲和最小牺牲三种尺度。
(2)中美两国个人所得税基于支付能力原则的不同点:
①税制模式
a. 我国个人所得税是典型的分类税制, 共分为11类, 分别确定各自的免征额;
b. 美国个人所得税属于典型的综合课税制, 课税的基础是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内的各项所得, 但是要减去税法中规定的不予列计的项目, 并经过两次扣除。
②税率
a. 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包括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两种形式;
b. 美国个人所得税实行统一的超额累进税率, 体现了合理、公平的负税原则。
③税基和扣除范围
a. 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基相对较狭窄, 由于我国个人所得没有进行财产登记制度, 所以很多应税收入成为“灰色收入”、“隐蔽收入”, 无法全面纳入个税征税范围。对于各项扣除也没有进行细致明确的划分, 很多不同种类的收入都适用同一扣除标准;另一方面, 对于中外个人、企业分别适用不同的生计扣除费或税收优惠政策, 这些都不利于税收公平。
b. 美国个人所得税的税基非常宽, 除了一些免税项目外, 其余来源于各种渠道的收入均应计入个人所得计税。在确定应税所得时规定了许多详细的所得扣除项目, 主要包括“商业扣除”和“个人扣除”。如果各项扣除分别列出, 即“分项扣除”, 也可以不列明细只选择一个固定的数作为标准, 即“标准扣除”。此外, 明确规定了“个人宽免额”和“税收抵免款”。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