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兰州大学管理学院860国际政治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概念题

1. 国际政治学

【答案】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内容包括国际社会、行为主体、政治关系和一般规律,其中政治关系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探寻一般规律是研究的主要目的。国际政治学和国际战略学、国际经济学、国际法学、外交学等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这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此外,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研究方法,包括政治与经济相结合的方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定性、定量分析法。

2. 理性行为体模式

【答案】理性行为体模式是指国家或政府的对外诀策,都是从国家对外政策目标出发作出的选择的一种对外决策的形式。这种选择符合国家的利益,国家能够从中得到好处,因而是合理的。这种模式的假定是:国家是谋求其利益最大化的整体一致的行为体,其行为是合理地权衡各种选择的代价与利益的结果。事实上,正因为人们假定国家的行为是以一种有目的和聪明的方式,因此有关对外政策的分析才成为可能的事情。

3. 区域主义

【答案】所谓区域主义,就是某一区域范围内各个国家强调彼此合作的价值,并且为之做出各种努力的倾向。这些努力包括形成共同的区域意识、扩展相互交往的层次和采取统一的政策行为等,其核心是形成一套区域性制度安排。区域性制度安排的构建过程就是区域化。例如,欧盟委员会、欧洲理事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欧洲中央银行等制度安排为欧洲一体化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制度建设成为欧洲区域化的核心内涵。冷战结束后,区域化与全球化成为并行小悖的两大发展趋势,不仅欧洲一体化运动如火如茶,北美和亚太的区域主义也方兴未艾,其标志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功组建。

4. 经济摩擦

【答案】经济摩擦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国家与国家之间在进行经济往来的过程中产生的冲突与影响。按照经济摩擦产生的原因可以将经济摩擦分为:贸易摩擦、投资摩擦、制度摩擦和技术摩擦。按照经济摩擦的层次,可以将经济摩擦分为:微观经济摩擦和宏观经济摩擦。经济摩擦对相关国家影响巨大:①严重影响相关国家进出口商品的贸易额; ②沉重打击相关国家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③破坏一国既有的良好国际经济关系。

5. 双边外交

【答案】双边外交是指主权国家两个为了最大限度保护或争取实现本国国家利益而采取的一对一的谈判,磋商,对话等一系列官方行为。具有这些特点:①国家利益至上性; ②具有一定的排他性; ③具有脆弱性。

6. 可持续发展

【答案】可持续的发展是指既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以说有两个基本点:①人类要继续发展; ②人类的发展必须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要给后代人留下可供其发展的资源和环境。换言之,就是要给后代人留下一个安全的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它包括三个方面:即生态的持续性、经济的持续性和社会的持续性。持续发展,就是要把生态、经济与社会统一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7. 对内主权

【答案】对内主权是指根布丹的古典界定,即主权是最终和最高的政治权威,它是一种发布公共法则以规范人们的政治行为的权力。这些法则的运作,是决定性的。按照传统的解释,这种主权是一种绝对的权力,说得确切些,即主权者享有完全的和不受限制的行动自由,不会受到任何政治上和制度上的约束。国家享有主权,就意味着国家垄断着有组织的强制性力量,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社会的公共行为。还有一种看法,认为绝对的主权者不受任何道德考虑的约束,即主权者的所作所为没有什么是不公正的。

8. 国际政治系统

【答案】国际政治系统是指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但国际政治系统更强调这种有机联系的内部结构和功能。国际政治系统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国际政治系统,又称一般的国际政治系统,主要是指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集合体,也可以称为国际关系体系。狭义的国际政治系统,主要特指国际政治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构状态,即我们所说的国际政治格局。

9. 生物恐怖主义

【答案】“生物恐怖主义”是指利用可在人与动物之间传染或人畜共患的感染媒介物,如细菌、病毒、原生动物、真菌,将其制成各种生物制剂,发动攻击,致使疫病流行,人、动物、农作物大量感染,甚至死亡,造成较大的人员、经济损失或引起社会恐慌,动乱。“生物恐怖主义”与其他类型的恐怖主义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可以小通过任何组织而由个人发动攻击。

10.国内流离失所人口

【答案】国内流离失所人口是指因战争、内乱、饥荒而在原籍国流离失所的人。尽管没有离开原来所属的国家,也取得了类似难民的待遇。这些人同难民的相同点在于,他们的离乡背井是因为生命和(或)自由受到威胁,同难民的不同点在于,他们不愿或沛、能跨过国际边界,在法

律上,他们仍处于他们自己政府的主权之下,尽管这样的政府不能或不愿保护他们。

二、简答题

11.环境日趋恶化有哪些表现?

【答案】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已给地球、给人类社会本身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有些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后果。

(1)气候变暖

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对生态环境的最大影响就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在自然灾害中,对人类威胁最大最持久的就是气候变暖。气候变暖的直接后果就是全球冰雪覆盖面积减少,海平面上升,灾难性气候接连不断。对于地势较低的沿海国家和地区来说,这种情况的影响是生死牧关的。海平面的上升会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一些低海拔地区被海水淹没,一些岛屿将不复存在,这样,就会使数百万人流离失所。由于气候的变化对森林和海洋的生态环境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会使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减少,并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类的农业生产条件,使世界粮食供求关系受到严重影响。

(2)森林在减少

全球森林正在迅速地消失,其中热带森林的消失尤为严重。森林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经济开发活动,包括开垦耕地、草场,以林木用作燃料,以及采矿。目前世界上仍有许多人直接依靠开发森林生活。现代的耕作技术使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林地更快地遭到了破坏。森林大面积地迅速消失,其后果是严重的。由于热带森林是物种的主要繁殖基地,因此它的减少不仅会降低自身调节气候、涵养水分的能力,有可能改变热带雨季的周期,造成洪水泛滥,而且也会加快许多物种消失的速度。发达国家的森林而积现在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而且略有增加,但其森林的生命力却大面积地受到大气污染的损害。空气污染所造成的酸雨,己给大片的水源和森林造成无法挽回的侵害。

(3)生物物种减少

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全世界受到威胁的哺乳类、鸟类和植物分别占该类己知物种的23.7%、11.4%和9.6%。由于人类对于物种的研究和评估是很有限的,因此,实际濒危的物种很可能比这里的数字要高得多。造成物种加速灭绝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森林的大面积砍伐以及农牧渔业的快速发展等,都给生物多样性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4)耕地减少和土壤劣化加速

联合国在1996年6月17日世界抗荒漠化及干旱日宣布,当前世界荒漠化仍在加剧,全球有12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

①全球可用于农耕的土地正在减少。原因包括:第一,工业化和城市规模的扩大; 第二,环境污染; 第三,滥用耕地。

②造成土壤劣化的原因包括:第一,过度放牧; 第二,不良的土地耕作和管理; 第三,森林砍伐。

(5)人类生存环境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