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814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核不扩散机制

【答案】核不扩散机制是指所有国际的、国家的、双边的、多边的核不扩散法律、政策和协定的总和。它也是为阻比核扩散而构筑的一个法律的、技术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广泛性国际网络。其中,它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基本目的,以不扩散概念为先导,以核武器不扩散条约为制度基石,来协调各方利益,促进国际合作。

2. 定量研究法

【答案】定量研究是指与定性研究相对的概念,也称量化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基本研究范式,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步骤和方法之一。进行国际关系研究,人们不但需要论及对象的质的规定性,而且需要论及对象的量的规定性。在国际关系研究中进行定量分析,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运用统计方法进行测量、描述、分析和推论。

3. 政治文化

【答案】政治文化是指一个社会关于政治体系的态度、信念、情绪和价值的总体倾向。由于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关系密切,政治文化也就成为政治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政治文化具有稳定性,反映的是一个民族国家长期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一贯性的政治倾向和心理。在国际政治领域,政治文化主要包括以对抗为特点的霍布斯文化(无政府的逻辑)、强调竞争的洛克文化和强调合作为特点的康德文化。

4. 经济封锁

【答案】一国或数国政府通过法令对另一国采取强硬措施,以断绝相互之间的经济和贸易关系的行为。常用的封锁措施有:中断贸易关系,禁止对被封锁国输入和输出货物,禁止对该国输出技术,截断交通运输,冻结该国政府和私人存在他国的资金和财产,停止与该国的一切财政、资金往来等。

5. 对外政策

【答案】对外政策是指对外政策是为促进国家利益而为政府官员设计的超出国家边界的明确或不明确的行为,这种设计所确定的优先性构成了国家在特定局势下为实现其目标而采取行动的指导方针。

6. 威斯特伐里亚体系

【答案】威斯特伐里亚体系是指《威斯特伐里亚和约》形成的国际关系体系。在1618-1648

年发生的那场战争中,西欧、中欧和化欧的主要国家几乎都卷了进去。1648年各方停战,签署了《威斯特伐里亚和约》。这个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边界,承认各国的独立和享有的外交权力,规定不得干涉各国的内政。这样,现代国际关系的雏形就出现了。这个体系,人们通常称之为威斯特伐里亚体系。

7. 安倍“积极和平主义”

【答案】安倍“积极和平主义”是指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2013年再次上台后提出的日本要维护积极的和平的理论,其实质是为修改和平宪法。

安倍晋三自去年重任首相后将日本政治右倾化继续“发扬”,不断做出耸人听闻的事情。日本国内政治整体右倾趋势增强,官员参拜靖国神社、麻生太郎多次发表不当言论、钓鱼岛“国有化”愈演愈烈,这些都对中日关系以及周边局势造成很大影响。在此背景下,安倍又抛出所谓“侵略未定论”及“积极和平主义”等论调。

“积极和平主义”意为日本要用积极的态度和手段来保障和平,其实质与目的就是为了修改日本和平宪法第九条,加强日本的军事实力。在整体政治右倾,右翼政党占议会多数的情况下,此论调在国内得以一定实施,出台、修改了一系列文件与法规,如《特定秘密保护法》等等。

这种“积极和平主义”的根源在于日本二战后的法西斯军国主义势力没有得到根本清算,以及近年来日本经济的不景气。右翼势力、政治右倾化不断高涨也是重要原因。安倍在此论调之后进行的一系列修宪、出台法规等行为造成了对东亚区域局势的威胁,违背和平与发展的大势,受到了国内民众及国际社会的批评。

8. 战争

【答案】战争是指使用暴力的冲突。格洛索普认为,战争是有组织的群体之间的暴烈的冲突,这种冲突有三个特点:①战争的根本属性是使用暴力,它应该是“热战”而不是“冷战”; ②战争的参与者都是有组织的集团的成员而不是个人,个人即使在冲突中使用暴力,也不能算战争; ③战争涉及的是政府,或者至少一方是政府,如果另一方是非政府行为体,其根本目的也在于建立政府。就这个特点而言,战争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之间的战争,即国际战争; 另一类是一个社会之内为了争夺政府控制权而进行的战争,即内战。实际上,就国家内战而言还可以分出另一类,即为了民族分离而进行的战争,这种战争在得到国际支持的条件下有可能转化为国际战争。

二、简答题

9. 什么是难民?

【答案】(1)“难民”正式成为一个明确的国际政治术语,成为国际社会关注和全力解决的问题,乃是现代的事情。一直到20世纪,难民的地位才有了国际公约的明确规定,在国际范围才有了专门解决难民问题的常设机构。

(2)难民是一个源于法语的词汇。它的基本意思是指逃到国外以躲避危险和迫害的人。国际社会关于难民的界定是有一个演变过程的。在这方面,联合国先后产生过两个基本文件,即1951

年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和1967年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1951年公约的适用范围较窄,在时间上它仅适用于1951年1月1日以前发生事件所造成的难民,而且该公约的签字国有权选择只在欧洲范围内履行该公约规定下的各项义务。随着新的难民群体的不断出现,国际社会的成员感到需要有新的适应新的难民形势的公约。联合国1967年关于难民问题的议定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它废除了1951年公约的时间界限,使之成为一个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真正普遍的公约。联合国关于难民的两个文件确定了对待难民的标准,规定了难民的地位和他们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包括他们的法律地位、就业以及福利等。

(3)在当代,按照联合国的界定,难民是指那些有正当理由畏惧因种族、宗教、民族、参与某政治团体或政治见解等原因遭到迫害而离开了原籍国,并且因为这种畏惧而不愿接受该国的保护,或那些没有国籍,离开了他以前的居住国并因此畏惧而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的人。

(4)当今国际关系中得到承认的难民,大体可分为两类:①离开了其原籍国,并受到己签署联合国或其他地区性难民公约的相关国家政府认可的难民; ②联合国难民署根据相关公约认可为难民的人,也被称为“托管难民”。然而,尽管“难民”有严格的界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社会保护难民的工作范围却在不断扩大。后来,那些因战争、内乱、饥荒而在原籍国流离失所的人,尽管没有离开原来所属的国家,也取得了类似难民的待遇。

10.新自由制度主义与新现实主义争论有哪些方面?

【答案】新自由制度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1)无政府状态的性质和结果。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都承认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但新现实主义更强调无政府状态对国家行为的制约作用,而新自由制度主义则没有把无政府状态的程度和结果看得太严重。

(2)国际合作。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都承认国际合作是可能的,但是在合作发生的条件和合作的可靠性上存在分歧。新现实主义认为,国际合作很难成功,即使成功了也很难维持; 新自由制度主义则认为,国际合作是正常的、经常发生的现象,国际制度和理性选择能保障合作的成功。

(3)相对收益和绝对收益。新现实主义关注相对收益,计算自己所得是否多于别人; 新自由制度主义则认为国家应以绝对收益为目的,即考虑在合作中能否获得收益。

(4)国家的优先目标。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都认为国家安全与经济福利是国家的主要目标,但分歧在于何者更重要。新现实主义强调国家安全,而新自由制度主义强调经济福利。

(5)意图和实力。新现实主义更为注重国家的实方面不是意图,而新自由制度主义则强调国家意图的重要性。

(6)制度和机制。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都承认国际制度和机制发挥作用,但是在制度安排的重要性上存在分歧。新现实主义坚持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基本特征,国际制度和机制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而新自由制度主义则认为,国际制度和机制可以缓和无政府状态对国家间合作的限制,能够独立地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