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兰州大学管理学院860国际政治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恐怖

【答案】在汉语里,“恐怖”主要是指一种心态。《辞源》解释“恐怖”的意思是“极度恐惧”。《现代汉语词典》对“恐怖”的解释是:“由于生命受到威胁而引起的恐惧。”显然,它们的解释是一致的。在英语里,“恐怖”除了有与汉语相同的意思即“极度害怕”之外,还包括“恐怖统治”的意思。所谓“恐怖统治”,是特指法国大革命期间的“雅各宾专政”,意思是指“无情地处决成胁革命政权之人”。从这两种语言的词义来说,“极度害怕”可以说是“恐怖”的基本的和普遍的含义。从这个含义出发,“恐怖活动”实际上就是指使人感到极度害怕的行为,或者说是使人感到生命受到威胁的行为。

2. 冲突

【答案】冲突是指在词义上,“冲突”包含有“战斗”与“战争”的意思。作为人类群体间对抗的状态和行为,它具有广泛的内涵,既包括不可触及的思想、观念、文化和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对立,也包括可触及的如经济、军事等因素的竞争与对抗; 包括不使用暴力的对抗,诸如新闻媒体方面的冲突,也包括使用暴力的冲突,如军事冲突; 包括较低烈度的对抗,诸如边境摩擦,也包括高烈度的对抗,诸如大规模的战争。就参与者而言,它包括个人、小集团之间的对抗,也包括国家乃至国家集团之间的对抗。就广义的“冲突”概念而言,发生在国际行为体之间的国际冲突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战争则是具有特殊烈度的一种冲突形式。

3. 核均势

【答案】核均势,是指有和国家的核武器处于有效的战略均等。这种均等与数目上的接近或相等并不是一回事,它的实质在于敌对者双方都认识到对方的反击能够给自己造成无法接受的伤害。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次的摧毁能力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只要能够彻底摧毁,1次同10次就没有什么区别。

4. 系谱学

【答案】系谱学,简而言之,是一种历史思维方式,它旨在揭示那些排斥和掩饰的过程,使那些被认为超越历史的东西历史化,包括那些被理没的或是在记述和创造历史过程中被排斥的东西或思想。从系谱学的观点看来,历史并不是真理与意义的逐步显示,而是支配形式的无尽无休的重复表演。历史,实际上就是知识与权力关系的支配与强加的系列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个单一的大历史,而是许多交织在一起的历史,它们有不同的节奏、步调,并受到不同的权力——知识的影响。从这个意义来讲,系谱学就是按照无休止的众多意志的权力政治冲突来理解一切历史,包括秩序的确立。

5. 返回的难民

【答案】返回的难民是指在原籍国之外受到联合国难民署的关注,在返回原籍国之后的一定时间内(两年)仍然受到联合国难民署的关注,以确保他们能得到再安置并享有应得的权利的难民。就这种情况而言,联合国难民署的代理机构在其原籍国的活动的宗旨就是要使他们的返回成为可持续的。

6. 集体安全

【答案】集体安全是指一批国家构成一定的安全共同体,诸如同盟、条约组织、国际组织等,在这个共同体中,所有成员国承诺共同行动,援助受到侵犯的成员国,对于破坏和平的国家实施强制性措施,诸如经济制裁,必要时则实施军事制裁。集体安全的提出是出于这样一种假定,即单个的民族国家在国际范围内常常不能实现自己的安全,因此需要依靠某种国家的集团,这样就提出了相对个体安全而言的集体安全问题。

7. 现实主义

【答案】现实主义是指国际关系学科中影响最大的一个“范式”。现实主义谋求阐释的是世界的现实情况,而不是世界的理想情况。它所要回答的问题是“这个世界是怎样的”,而不是“这个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对现实主义者来说,政治就是在一个缺少资源的世界上,群体间为了权力、声望、影响和安全而不间断地进行的斗争。这一解释,恰恰说出了国际政治的一个最显著的现实。正是由于现实主义与国际关系的“现实”有最直接的联系,因此它受到了众多政治家和外交决策者的青睐。在现实主义的旗号下,先后出现过古典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进攻现实主义以及防御现实主义等。

8. 人类安全

【答案】人类安全是最早由联合国提出的概念,特征是不仅强调人类整体的安全,也强调个体人类作为国际社会的基本单位的安全。人类安全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还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强调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结合。

9. 叙利亚化武危机

【答案】叙利亚化武危机是指2013年9, 10月份爆出的在叙利亚内战中政府军使用化学武器而引发的危机。

叙利亚由于经济问题导致反对派发生暴乱,要求实现政治民主化,要求巴沙尔下台,危机一直持续并在2013年愈演愈烈,成为各大国关注的重大问题。

叙利亚政府军被爆出在大马士革附近郊区使用化学武器后,政府方面否认使用化学武器。叙利亚化学武器的使用触犯到美国划定的禁庄使用化学武器的“红线”,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将对叙动武并开始部署航母。由于各方反对及美自身考量,同时在俄罗斯的建议下,叙利亚政府同意“以

化武换和平”,即叙利亚政府军交出化学武器,美国放弃对叙利亚动武,实现和平解决化武危机。

目前,叙利亚化武的交接及销毁正在进行,此举避免了危机的扩大化,用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了叙利亚化学武器问题,为解决其他类似国际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10.对内主权

【答案】对内主权是指根布丹的古典界定,即主权是最终和最高的政治权威,它是一种发布公共法则以规范人们的政治行为的权力。这些法则的运作,是决定性的。按照传统的解释,这种主权是一种绝对的权力,说得确切些,即主权者享有完全的和不受限制的行动自由,不会受到任何政治上和制度上的约束。国家享有主权,就意味着国家垄断着有组织的强制性力量,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社会的公共行为。还有一种看法,认为绝对的主权者不受任何道德考虑的约束,即主权者的所作所为没有什么是不公正的。

二、简答题

11.怎样理解与解释中国的对外关系哲学?

【答案】(1)从文化传统的视角考察中国的对外关系哲学,不能离开中国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以鸦片战争为分期点,中国的对外关系史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阶段。鸦片战争之前的历史是中国的天下主义文明的自我发展时期,鸦片战争之后的历史则是中西文明的碰撞、交锋时期。前一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固然经历过各种分裂与战争,但最本质的东西毕竟是内向与“和合”。后一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经历了压迫下的反抗、风起云涌的革命与战争,而最终则实现了和平内涵的再现与回归。后一段中国文明的历史发展与前一段相比,之所以有不同的表现,是因为有不同的背景,即国际关系的不平等。如果“和合”是中国文明的第一个本质特点,那么有压迫则有反抗,则是中国文明的第二个本质特点。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中国当代对外关系哲学的内涵。

(2)对于中国的对外关系行为,许多国外学者倾向于用实力政治进行解释。按照实力政治的观点,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国家只有处于较强状态才是安全的,反之,则是不安全的。因此,追求实力地位的国家,要么谋求支配那些反对它们或是可能威胁它们的国家,要么谋求力量的平衡。迈克尔·斯温和江忆恩认为,中国对安全的长期做法一直是采取实力政策,其关键的原则是战略独立性。“羞辱的百年”使中国人相信,中国必须成为受到尊敬的、与曾经欺负它的大国相平等的亚洲强国。

然而,中国对外关系中具有实力政治的因素,并不等于说中国对外关系的本质就是实力政治。实际上,仅仅根据现实主义或是实力政治的观点是解释不了中国的国际关系行为的。中国追求实力地位,这是中国对外关系的一个方面,中国对外关系的另一个方面,则是追求和平共处。

(3)反映中国传统的对外关系哲学,一方面强调国家实力、国家利益与民族尊严具有权力政治的因素; 另一方面也强调友好、合作和礼尚往来,追求和平共处。如果说前者是近代以来反抗压迫的历史的产物,那么后者则是对中国悠久文化传统的继承。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比较容易理解中国强大起来之后的对外交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