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814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非暴力冲突

【答案】从冲突的性质上区分,国际冲突可以分为暴力冲突和非暴力冲突。非暴力冲突采取的是非战争的形式。非战争的暴力形式的使用者往往是特殊的利益集团和个人。非暴力冲突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显性的非暴力冲突如经济制裁、驱逐外交官等,隐性的非暴力冲突如心理战、汇率政策上的不合作政策等。由于国家领导人的言辞往往并不能够准确揭示国家的真实意图,在现实中很难明确区分隐性的非暴力冲突与非暴力冲突性质的行为或活动,因而通常人们所关注的国际冲突主要是暴力冲突和显性的非暴力冲突。

2. 英国学派

【答案】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是一种不同于美国主流学派的国际关系理论,它有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视野,其本体论的多元主义是与方法论多元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英国学派的独特要素就是它方法论的多元主义、它的历史主义以友国际体系、国际社会和世界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主要观点是有关国际体系的综合性观点。多年来,英国学派一直强调有关国际政治研究的三个竞争的传统,即霍布斯主义或现实主义传统,康德主义或世界主义传统,以及格劳秀斯主义或国际主义传统。英国学派的国际体系观正是基于这三个传统的比较而形成的。

3. 国际非政府组织

【答案】国际非政府组织是私人的国际群体和协会,它们共同追求跨国的利益。同政府间组织不同,非政府组织不是由政府发起、支持或指导的; 它们是不定期地由来自不同民族的公民群体组织、资助和管理的。例如,比较著名的有国际红十字会、国际奥委会、大赦国际、核裁军委员会、绿色和平组织等。对于国际非政府组织,现在还没有一个得到比较普遍认可的界定。

4. 区域主义

【答案】所谓区域主义,就是某一区域范围内各个国家强调彼此合作的价值,并且为之做出各种努力的倾向。这些努力包括形成共同的区域意识、扩展相互交往的层次和采取统一的政策行为等,其核心是形成一套区域性制度安排。区域性制度安排的构建过程就是区域化。例如,欧盟委员会、欧洲理事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欧洲中央银行等制度安排为欧洲一体化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制度建设成为欧洲区域化的核心内涵。冷战结束后,区域化与全球化成为并行小悖的两大发展趋势,不仅欧洲一体化运动如火如茶,北美和亚太的区域主义也方兴未艾,其标志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功组建。

5. 非国家行为主体

【答案】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相对于国家行为主体而言的,是指那些具备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但并小具有主权国家地位,同时又不隶属于某个主权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实体。它包括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广义的非国家行为主体还包括具有较强行为能力的国内组织、国际社会运动,以及国际社会特殊的个人因素等。

6. 民族

【答案】民族是指一群基于历史、文化、语言、宗教、行为、生物特征而与其它有所区别的群体。多年来,学术界在民族问题上一直争论不休,原因之一就是界定各异。通常来说,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强调的是民族的四个“共同”,即“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7. 经济安全

【答案】经济安全是就国家的经济生活状态而言的。经济安全,就是国家的经济生活不受威胁,没有危险。比较一般的认识,即经济安全就是:①在自然环境方面(包括资源)不存在对经济的威胁; ②国家内部社会安定,政治制度和经济决策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人心稳定; ③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比较有利,不存在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威胁和世界性经济危机。

8. 国际体系

【答案】国际体系又称世界体系,包括国际经济体系和国际政治体系,是国际范围内由各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之间的相互政治经济联系与作用所形成的有机整体,具体表现为行为主体在追求财富与权力、维护和平与发展等经济政治活动中进行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对抗与合作,主要反映阶级关系、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国际体系具有整体性、相互联系性和不平等性的特点。

二、简答题

9. 国际社会未来可能面对怎样的恐怖主义威胁?

【答案】面对当代的恐怖主义浪潮,人们最关心的就是明天的情况会怎样,关心国际恐怖主义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对于国际社会未来可能面对怎样的恐怖主义威胁,有三个方面是值得注意的。

(1)以宗教极端势力为背景的恐怖主义很可能出现较大的上升趋势,而这种恐怖主义的破坏性和杀伤性是不受制约的。

①有研究表明,自冷战结束以来,以宗教极端势力为背景的恐怖主义无论是组织的数量还是活动的影响都在急剧上升。从总体上来看,有宗教背景和动机的恐怖主义事件,通常更暴烈,造成的杀伤更大。

②“宗教”恐怖主义通常有不同于世俗恐怖主义的价值体系、合法性和正当性的机制以及道

德观念。对“宗教”恐怖主义者来说,暴力是一种神圣的行为,是在履行神的旨意,因此不受任何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制约。

③由于“宗教”恐怖主义并不谋求得到民众支持,而只求得到教派自身的支持与认可; 不谋求改善目标体系,而是要摧毁目标体系,因此他们很可能并不张扬其宗旨与目标。

“宗教”恐怖势力的上升,表明国际恐怖主义浪潮己进入了一个暴力日益增大,流血日益增多的阶段。

(2)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超级恐怖主义”,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现实威胁。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指化学武器、生物武器、放射性武器或核武器等。由于使用这种武器的恐怖行为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和后果,因此也被称为“超级恐怖主义”。

(3)恐怖主义组织正日益形成一个全球的网络,这种网络没有权力的中心,而只有不同的节点。与这样的“网络恐怖主义”进行斗争,对各国将是更大的挑战。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传播,国际恐怖主义出现了新的形式。新形式的恐怖主义组织是一种网络结构,在这种网络结构中,不再存在居于中心的“伟人”领导,取而代之的是松散和分权式的组织体系。由于现代的信息传播不受国界限制,联系的渠道都是跨国的和全球的网络,因此非国家行为体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

总之,在当代,要战胜恐怖主义,就必须清除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要清除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建立切实有效的防范机制固然重要,但建立公正平等的国际秩序则更重要。只有实现了国家间、民族间、社会间的持久和平,实现了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共同的经济发展,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恐怖主义对国际安全的威胁。

10.恐怖主义对国际关系有怎样的影响?

【答案】恐怖主义组织采取恐怖行动,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对政治进程施加影响,改变政治现状。它们的行为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滥杀无辜造成恐怖气氛,间接影响政治进程; 另一种是通过打击既定目标,直接改变政治进程。恐怖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主要有:

(1)就国际关系而言,恐怖主义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有时这种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 例如,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就起因于奥国皇储弗朗兹·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刺。这起暗杀是由民族主义学生普林西普执行的,但整个行动却是由塞尔维亚战争部情报处精心组织和支持的。这一事件导致了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之间的战争,并进而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恐怖主义有可能成为触发突然事件的导火索。

例如,1994年4月6日晚,卢旺达总统哈比亚利马纳和布隆迪总统恩塔里亚米拉乘坐的飞机在抵达卢旺达首都基加利机场上空时,突遭地面火力袭击而坠毁,机上人员全部遇难。这无疑是一次恐怖事件。事件发生后,在爱国阵线控制的地区,图西人以牙还牙,大肆屠杀胡图人。民众随后大量涌入邻国,涌入邻国的难民,由于生活条件恶劣,卫生状况极差,造成瘟疫流行,又使得十多万人死于霍乱和痢疾。除了这些直接的后果之外,大屠杀也给两个部族造成了深深的仇恨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