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814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和合文化
【答案】和合文化是现代学者张立文提出的概念。“和”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用现在的话就是“和谐”的意思。“和”本身已经包含了“合”的意思,就是由相和的事物融合而产生新事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和”“合”二字就己单独出现了。前一个“和”的原意是声音相应,后一个“合”的原意是上下唇合拢。后来,前一个“和”演化出和谐、和平、和睦、和善、祥和等意思,后一个“合”演化出汇合、结合、融合、联合、合作等意思。春秋时期,和合两字开始连用,从而出现了“和合”的思想。管子认为和合是可以学习的道德,民众和合了,就能产生莫之能伤的力量。自东汉以后,和合概念被中国流传的儒、道、佛等各家思想所吸收。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之所以把“和合”连用,是因为这个概念除了有和谐、团结的意思外,更有向心、聚拢的意思,史能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整体性。
2. 经济摩擦
【答案】经济摩擦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国家与国家之间在进行经济往来的过程中产生的冲突与影响。按照经济摩擦产生的原因可以将经济摩擦分为:贸易摩擦、投资摩擦、制度摩擦和技术摩擦。按照经济摩擦的层次,可以将经济摩擦分为:微观经济摩擦和宏观经济摩擦。经济摩擦对相关国家影响巨大:①严重影响相关国家进出口商品的贸易额; ②沉重打击相关国家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③破坏一国既有的良好国际经济关系。
3. 政治文化
【答案】政治文化是指一个社会关于政治体系的态度、信念、情绪和价值的总体倾向。由于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关系密切,政治文化也就成为政治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政治文化具有稳定性,反映的是一个民族国家长期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一贯性的政治倾向和心理。在国际政治领域,政治文化主要包括以对抗为特点的霍布斯文化(无政府的逻辑)、强调竞争的洛克文化和强调合作为特点的康德文化。
4. 民族独立
【答案】民族独立就是一个民族不受其他民族的压迫,一般是指一个国家不受他国侵略。
5. 跨国组织
【答案】跨国组织是指有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政党、团体或个人,依据特定的宗旨和协议组成的组织机构。它们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等。跨国组织的数量十分庞大,但是并非所有的跨国组织都构成跨国行为主体。例如,一些组织松散、不具备国际行为主体所应
有的行为能力和职能作用的国际组织; 一些经济实力微弱、经营不善的跨国公司以及那些不具有固定组织形式或独立自主权的团体、运动和会议等,都不属于跨国行为主体的范畴。也就是说,跨国组织的外延显然大于跨国行为主体。
6. 公共外交
【答案】公共外交是指一国政府通过文化交流、信息项目等形式,了解、获悉情况和影响国外公众,以提高本国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进而增进本国国家利益的外交方式。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善意的行为和话语赢取别国民心的一种外交形式。这种外交的宗旨是通过塑造本国良好形象和改变他国政府与人民看法的方式来推动本国外交政策目标的实现。其形式包括对外援助、人员互访、信息交流、文化传播和媒体宣传等。
7. 金融危机
【答案】金融危机指的是金融资产或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机构倒闭或濒临倒闭或某个金融市场如股市或债市暴跌等。系统性金融危机指的是那些波及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危机。
8. 经济战
【答案】从国际安全的角度来说,经济战就是国家之间以强制性经济手段进行的政治对抗。经济战大体划分为两个范畴,即经济封锁与经济制裁。①经济封锁的主要含义是以强制性措施断绝一国与他国的经济联系,包括断绝贸易关系和金融往来,实行禁运,冻结该国政府和私人的海外资产等。②经济制裁作为一个概念,其内涵比经济封锁要广泛得多,它包括程度不同的各种惩罚性措施,既包括最严厉的经济封锁,也包括较轻微的惩罚措施,诸如仅对贸易的某些方面进行限制。
二、简答题
9. 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该理论与理性主义理论相比,有哪些长处与短处?
【答案】(1)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
①人类关系的结构主要是由共同观念而不是由物质力量决定的;
②有目的之行为体的认同与利益是由这些共同观念建构而成的,而不是天然固有的。
从这里可以看到,建构主义的主要特点就是强调(集体)观念因素对国家行为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建构主义认为,国际结构不是物质现象,而是观念现象。这种观念建构的结构,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结构,其本质是知识
(或观念)的分配。在这样的特定社会环境里,对行为体来说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共有的知识。共有的知识是指行为体共同具有的理解与期望。这种共有的理解与期望能够建构行为体的认同(或身份)与利益。
(2)建构主义理论与理性主义理论相比的长处与短处
①建构主义理论与理性主义理论相比的长处
建构主义是冷战后凸显的学派。与理性主义的主流理论相比,提出了一种新解释,即从观念的视角解释了国际关系事实的由来与演变。与传统的主流理论相比,提出了一种新解释,即从观念的视角解释了国际关系事实的由来与演变。对一些重要问题,人们认为这一理论更具解释力。例如,对于冷战的突然结束,无论是用结构与权力政治,还是用相互依赖与国际制度,都很难进行解释,而用建构主义则可以解释为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接受“共同安全”思想,改变了观念,并因而改变了苏联的对外政策,从而与西方建构了新型的关系。
②建构主义理论与理性主义理论相比的短处
a. 从客观角度来看,建构主义国际体系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有过度强调文化因素之嫌。相较于结构现实主义把国际体系过度“物质化”的倾向,建构主义突出强调国际体系的文化因素,认为国际体系是一种文化结构。但是建构主义却“矫杆过正”,反而忽视了它一直反对的物质因素在国际体系中的作用。其实,国际体系是物质因素和文化因素的结合,国际体系既是物质结构,又是文化结构,两者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缺一不可。建构主义对文化和观念的过度强调正是犯了它一直批判的传统理论所犯的错误。
b. 建构主义强调国际体系与单位国家之间的建构关系,认为国家之间的身份、认同影响国家的行为。建构主义过度推崇文化、观念对物质的指导作用,使得人们常认为建构主义陷入唯心主义的图图。事实上,在现今的国际社会中,物质因素仍起着基础性作用,没有经济、科技实力作为铺垫,文化无从产生,同时毫无意义。
c. 虽然建构主义对国际体系提出了自己新的观点和见解,里面不乏真知灼见,但其过国际体系的诊释,仍有理论脱离实际之嫌,其对国际关系的实际解释效力还有待观察。建构主义者对国际关系过于理想性看法使得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国际关系现实的研究和观察能力,特别是当今国际关系和国际社会的现实。事实上,今天的世界仍没有达到建构主义者所设想的理想状态,对权力政治的争夺才是当今国际政治饿主流。因此,建构主义的理论反映的更多是国际体系的理想而不是现实。
d. 对国内因素的视而不见。建构主义为了更好的论证国际体系与单位国家之间的建构关系,借鉴了沃尔兹结构现实主义的研究方法,把国际体系的单位行为体一一民族国家,设为一个固定不变的“常量”,把单位国家进行物化:国家是自行组织的,先于国际社会的行为体。因此,如果说国际体系是由“常量”国家建构而成,那么单位国家又是如何建构起来的呢?
10.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全球性民族主义浪潮的具体表现。
【答案】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全球性民族主义浪潮,大体上包括四部分:
(1)前苏联、东欧地区发生剧变后出现的民族分离主义浪潮; 如前南地区,由统一的南斯拉夫分裂成为多个国家,格鲁吉亚问题,乌克兰克里米亚问题等等。
(2)非洲国家频繁出现的部族、民族冲突; 非洲国家战乱不断,冲突多是和部族,民族矛盾有关。
(3)西方国家以新法西斯主义、白人至上主义为表现形式的种族主义浪潮; 第三世界的移民,